English

《唐山大地震》“震撼”人心

2010-06-1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冯小刚的新片《唐山大地震》将于7月22日在内地、香港、台湾同步上映。

冯小刚称,在表现地震带来毁灭性视觉震撼的同时,更希望通过影片让观众感受到地震亲历者内心的创伤。地震只有23秒,而影片那些主人公内心的余震却持续了32年。

32年的“余震”

电影《唐山大地震》改编自华裔女作家张翎的小说《余震》,影片讲述了唐山一个普通家庭在地震之后32年的悲欢离合和愈合心灵创伤的过程。

冯小刚说:“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我18岁,在北京,醒了之后所有的东西都在发出声音,我妈说地震了,拉着我和姐姐往楼下跑,但是门差点没打开,我到楼下一看,很多邻居都没穿衣服,住宅区后面的烟囱倒了。”

也许记忆中的地震经历给了冯小刚很多启发。在送审过程中,该片以少有的零意见顺利过关,相关人士均力赞影片达到华语电影的新高峰,尤其是国际特效团队对大地震景象的真实还原令人惊叹,而相比于高超特技打造出的震撼世界的23秒,揪扯人物32年的血浓于水带来了更为山崩地裂的情感体验。

对于这部电影,冯小刚认为更准确的描述是原著小说的名字《余震》,他希望《唐山大地震》“震的不是房屋,而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特效最难

在北京怀柔影视基地的一个摄影棚内,按一定比例微缩的建筑模型被摆设成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的情景,到处都是残垣断壁,满目疮痍。电影曾在唐山南湖外景拍摄基地进行了模拟地震的拍摄,当时采用了爆破的方法,周边的建筑在瞬间被夷为平地。

冯小刚直言《唐山大地震》是他拍电影以来难度最大的影片,自己一度“压力特别大,每天晚上睡不着觉。”影片反映地震的场景并不多,讲述地震后32年间人物变化的文戏占了很大的比重。冯小刚表示,开拍时自己担心的并不是文戏,因为扎实的剧本、演员的表演功力都在那儿摆着,“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在可控制范围,我感觉到不可控的恰恰是怎么去制造地震”。

为了制造出地震的逼真效果,冯小刚最终在新西兰找到了制作《指环王》的威塔公司,但是要做到剧组想要达到的效果,最少也要2000万美元,而这部电影拍摄部分的总预算才1.05亿人民币。最终,威塔公司只帮剧组制作了最核心的模型。

“《唐山大地震》使用了现在世界上所能有的最先进的工艺。比如请国外的团队做地裂的效果,在一个篮球场这么大的面积,把所有的设备铺在地下,然后在上面种树埋土,通电以后根据遥控把地面移开。我们要使主楼整个倒塌,实拍倒塌如果不满意怎么办?做三维主楼的倒塌需要全系扫描这个楼,我们就调来了军用设备。可以说,为了历史上的23秒地震,我们调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冯小刚说。

“古董宝贝”

拍摄时《唐山大地震》面临的另一考验就是复原30多年前的社会风貌。那段历史距离现在很近,几乎人人都有印象,但又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重现起来比古装戏还要难。

冯小刚举例说,最简单的一个镜头,比如大街上骑自行车,“飞鸽啊,永久啊,都没了。如果我们一个镜头里要有几百辆自行车,得花多少钱?另外还有那个时代的暖壶等生活用品,都是还原那个时代的必需品。”

“现在想拍一个上世纪70年代的北京,还有哪条街能表现呢?也就中南海门口了,连天安门都不一样了。”冯小刚颇有感触地说:“想找些上世纪70年代的公共汽车在背景处驶过,竟然一辆也找不到。这样一来,民间捐给剧组的老道具就显得格外珍贵。”

早在去年开机前,冯小刚就向全国发出了征集服装道具的请求,并得到了观众的热情响应,让散落在民间的大量“古董宝贝”重新浮出水面,为此,冯小刚亲自设计了上世纪70年代风格的荣誉证书表达对捐赠者的感谢。

(《青年周末》6.3 蒋文娟 吕家 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