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上海校园新难题:看不见的墙

2010-06-15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每天,14岁的陈萌和同学经过篮球场时,都要告诫自己,不能越界。

在位于上海市宝山区和杨浦区交界的H中校园,教学楼被分为东楼和西楼,楼下各有一个篮球场和小足球场,中间是个单车棚。这个在视觉上并无明显隔断的空间,却成功地分化出两种封闭的运行秩序,这两种秩序分别对应了“东部”和“西部”的两类学生,

前者是本地生源,后者是农民工子弟。

东楼西楼:隔离的秩序

截至2008年上半年,有将近38万适学的外来流动人口的子女在上海。对于这些学生而言,进公立学校难如登天。这种不公平的教育现状,一直被视为城市排外的表现。两年前,上海市政府发起了一场“关停并转”农民工子女学校的行动,除了回老家或离校打工的,余下的学生将全部进入公立学校就读。

上海的做法,是整个中国一线城市试图解决此类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大趋势,被认为是消除歧视的良方,实现“公平教育”的本义。

然而,当陈萌和他的800多名同学被分流到宝山区H中和长江路小学时,实际上是把问题从校外带到了校内。一种新的隔离正在形成。

在H中,陈萌们发现,在这所公立中学里,他们被全体安置在主教学楼西部的一个配楼,而在东楼和西楼之间,似乎有道无形的界线把他们和这所学校原有的一切区隔开来。

分化的秩序似乎有意让两边的学生在校园内外都无法相遇:东部的学生7:20开始进校,11:30吃午餐,下午6点放学;西部的学生7:30开始进校,10:45就下课开始吃午饭,下午3:30就结束放学。学校还要求西部的学生购买了和东部不一样的新校服,这样,两边学生的作息和流向便可以在视觉上清清楚楚。

学校的评比和奖学金,西部学生都被排除在外;学校的活动场地设施,都要让东部的学生优先使用;对西部学生,学校还有出校门后50米内不能停留的规定,东部和西部的学生如果互相交往,都会受到处分。

融不进的圈子:东楼外地生

东楼学生并非都是上海本地学生,2005年H中开始接收一些符合条件,并且能够通过校方摸底考试的外地农民工子女。王乐便是其中之一,在他们班里,有8个是外地的农民工子女。

进入初一,学校开始分提高班和平行班。提高班的学生都是年级排名靠前的学生,目标是考上重点高中。

王乐知道自己和外地的伙伴们再努力学习也进入不了提高班,因为学校每一次的期末考试卷上都要求在“本地学生”和“外地学生”上打钩,他们这样的“外地学生”不能参加上海学校的中考。

4月底H中的第二次模拟考被王乐等东部的外地学生称为“小中考”,因为不能在上海参加中考,学校将用“二模”的成绩让他们提前毕业。

“小中考”之前,东部另一个班的外地生耿浩向王乐等提起申请中职院校的事情。在上海,职校往往是成绩最差的10%本地学生的选择。就算对外地农民工子女开放,空姐、文秘、广告设计等热门专业仍旧只招收本地学生,对农民工子女开放的则是汽车修理、餐饮烹饪等。

5月1日开始,王乐等外地学生决定不去H中了,班主任默许了他们的离校。在紧锣密鼓的毕业气氛里,他们却成了H中“东部”初三毕业班几个多余的学生。

在学校的另一边,“西部”初三班的同学正在紧张准备期末考和中职考。毕业留言本正在教室里传递着,这个“西部”初三唯一的班级里同学关系融洽,这段日子里他们谈论最多的话题是:5年之后,我们都在哪里,还能不能再相聚?

(文中学校和学生名字为化名)

(《南方都市报》6.9 吴珊 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