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诱奸门”诽谤登峰造极

2010-06-15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900名男生被诱奸?

6月7日,一个帖子掀起轩然大波:合肥市42中一名叫孔菲艳的英语女教师,3年间诱奸了900名男学生。

此帖迅即引爆网络。记者注意到,最早

发帖的是天涯论坛娱乐八卦专版。半小时后,人民网重庆视窗网友“匪号:大脑壳”发帖,名为“孔老师如何让学生沦陷”。其后,一浪高过一浪的网络转载便开始了,各大网站对于孔菲艳资源的抢夺、发布,以一种从未出现过的密集形式展开。上百家网站、论坛转载该帖,“孔菲艳”一词甚至成为搜索引擎的热门词汇。但帖子所述内容让人感到无法相信,不少网友质疑该帖的真实性。

记者注意到,这个帖子以“荆楚网消息”作为文头,并且文中有一处还以“记者找到了……”的句式写作,但从文中第三段开始,发帖者对“孔菲艳”诱奸学生的过程有详细地描述,其细节描写之露骨,不堪入目。

除了文字爆料外,该帖还贴出了几张照片,并称照片中的女子就是女教师“孔菲艳”。照片中的女子长发、瓜子脸,相貌端庄,衣着时尚,看上去不过20多岁的模样。

帖子明确道出女教师是合肥42中的教师,叫“孔菲艳”,她在3年时间内诱奸了900名男生。帖子后面附有一则“孔菲艳”的个人声明,声称网上所传的数字夸大,她只是在3年内与100名学生发生关系,而且学生都是自愿的。

42中没有“孔菲艳”

“我们学校在编和校聘老师中,均无孔菲艳此人。所发照片根本不是我校老师……学校已向合肥市公安局报案。我们一定会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学校的正当权益。”处于舆论漩涡的合肥42中要求警方追查始作俑者。合肥官方更是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辟谣。

10日下午,记者来到合肥市42中进行探访,发现学生们正在上课,教学秩序井然。学校门卫一再明确表示,他对学校老师都很熟悉,从来就没听说过英语组有姓孔的老师,网上纯粹是“无中生有”。

记者在42中校园里遇见了一名刚下课的初三女生,她告诉记者,没听说过学校有叫“孔菲艳”的女英语老师。一名初三男生也告诉记者,学校没有姓孔的老师教英语课。

“为什么会有人如此无中生有?究竟发帖人是什么目的?”面对记者的提问,储校长表示,这件事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学校正在配合警方查找原因。

“当事人”博客再推波澜

有网友猜测发帖者的真实动机,要么是发帖者随机找的,作为炒作的依托;要么想损毁合肥42中的声誉,以进一步让其生源流失。

现经查证,此“诱奸门”纯属捏造。帖中被冒名为“孔菲艳”的女孩,是网游魔兽游戏有名的玩家,她的男友也完全与合肥42中没有关系。

一网友认为,这起“诱奸门”事件,让人看到无良发帖者为制造轰动效应,不仅手段卑劣,而且采用的造谣功夫还在升级。比如,该帖以“荆楚网消息”以增加帖子的“真实性”,尤其文中还写有“记者找到了……”等内容,以“加固”看帖者的信任心理。荆楚网已证实自己根本没有发过此帖。

从该帖子快速“发热”看,帖子是造谣者精心策划的。从最初不堪入目的帖子,到“女教师”承认诱奸的声明,再到后来“当事人”网上注册个人空间,在新浪、校内等网站上开通了数个“孔菲艳”个人博客,发表数篇个人心情日志。

其中,有一篇这样写道:“领导批评,家长投诉,弄的(得)我焦头烂额,没办法,学校也回不去,被停职了。”在另一篇日志中,她写道:“昨天刚刚去学校把剩余的工资给结了,领导说让我停职查办……还好王主任一直在帮我说话,才能硬撑到现在……”

这些编造的故事达到了佐证帖子真实性的目的,让无法了解到内情的网民深信不疑,从而情不自禁地为“诱奸门”帖子“加热”。

这名资深网民认为,这样的帖子应当不会是泄私愤那么简单,其恶搞手法已经“刷新”。

知假、推假,网站难辞其咎

来学校调查此事的合肥市逍遥津派出所一名姓陈的民警告诉记者,他们接到上级的指令,配合进行“诱奸门”事件的调查。“这件事肯定是假的,案件还在调查中,主要是追查发帖人”。

沸沸扬扬的合肥“诱奸门”,尽管被合肥市有关部门迅速澄清,但这起事件再次拷问了网络的良知。

“此‘诱奸门’帖子明显是一则假得不能再假且逻辑错误、言语下流的假新闻,哪怕只是用脚指头想一想,那也不会是事实呀!”一名网民说,此帖对“孔菲艳”诱奸学生的过程有详细的描述,其细节描写之露骨,不堪入目,有基本良知的人都会提出疑问。但一些网站却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不是去求证,想得更多的是靠噱头来吸引眼球,明知是假的还去推波助澜,成为网络谣言成灾的直接原因。

安徽律师朱波认为,网络谣言的疯狂与现在网络信息的发达有关,传播渠道多样化、传播速度极快、门槛低等因素都为其创造了条件。但是,谣言再疯狂,也是在人的掌握控制之下,没有网站和人的支持是传不出去的。因此,要想从源头上遏制住网络谣言,必须建立网络审查追责机制,“对于造谣者进行严处,追诉刑责;对于发帖网站要追究连带责任”。

面对泛滥成灾的假新闻、造谣事件,更多的网民已经认识到其对网络环境的破坏、对人们道德观的冲击。不少人呼吁,网民要保护网络这块精神家园,不要热衷于从谣言对无辜者的伤害中寻求刺激和快感,或者放大发泄不满情绪。

一些法律专家认为,有关网络的立法明显赶不上网络的发展速度,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社会,一方面要加快立法速度,另一方面要有适度有效的监管。比如,面对网络诽谤事件的发生,要引导、强化受害者的法律维权意识,鼓励受害者通过自诉追究造谣者、网站的责任,并赋予受害者要求监管部门帮助提供调查、取证的权利。

(《北京日报》6.12)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