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揭秘曹操陪葬墓

2010-06-19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6月12日,中央电视台对河南安阳曹操高陵的发掘现场进行了直播。据考古人员透露,因高陵1号墓被盗严重,考古收获不大,至今难以确定墓主的身份。

7盗洞直通墓室

高陵目前发掘的两个墓室,2号墓被认为是曹操的,而1号墓主的身份一直存疑,有曹操长子曹昂、妻妾等多个猜想,也有人

认为是曹操的地下兵器冢和藏宝库。

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志清介绍,因1号墓被盗严重,仅在墓道通往墓室的地方出土了一把锈蚀严重的铁剑,“还没有刻字”,并无其他有价值文物。此外,1号墓共被挖了7个盗洞,其中一个盗洞还通向曹操所葬的2号墓。

据介绍,1号墓与曹操墓相距30多米,坐东朝西,和曹操墓方向一致,形状呈刀字形,墓道呈斜坡状,陡峭狭窄,墓道两旁分布有方形坑。

他说,从布局上看,陪葬墓与曹操墓应属同时规划。但1号陪葬墓规模远小于曹操墓,规格也不高,仅是一个竖穴土坑墓,墓室上部没有砖石券顶,墓底也无砖石铺地,与当时墓葬特征不符。

1号墓共被挖了7个这样的盗洞

陪葬墓为何是空墓

陪葬墓几乎是一座空墓。这让墓主人身份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没有文献记载,又没有确凿的实物证据出土,专家们感到十分迷惑不解。

曹操安排了谁陪葬在身边?是他战死的长子,还是他钟爱的王妃,抑或是他喜爱的武将?或是曹操设立的一座疑冢?或者只是一座陪葬坑?种种推测都有难以解释之处。

王后或王妃的说法基本被否。有专家指出,汉代除了汉高祖和吕后同葬在一个陵园外,之后其他皇帝、皇后都分别设陵,曹操不可能与王后同葬在一个陵园内。从发掘情况看,陪葬墓规格太低,又有兵器出土,不可能是王后或王妃。

有专家推测是曹操长子曹昂(字子修)的纪念性墓葬。史料记载,曹昂随曹操南征张绣,混战之中,曹昂把自己的马让给曹操,并为其断后。曹操乘马脱险,曹昂则死于乱军之中。《三国志》还记载:太祖病困,自虑不起。叹曰:“我前后行意,于心,未曾有所负也。假令死而有灵,子修若问,我母何在,我将何辞以答?”

专家推测,曹操一直怀念为他战死的曹昂,尤其是在临死之前。为纪念他,曹操在自己墓旁规划了曹昂墓葬。但也有专家反驳,认为汉代的陵寝制度十分成熟,不可能父子在同一陵园内并行埋葬。有专家称,1号墓不是墓,仅是陪葬坑,但却找不到墓室、棺椁,却有墓道和陵门。

这颗椭圆型的珠子无色透明,光滑无比。

曹操墓又现石牌

6月12日上午,在河南安阳西高穴村考古发掘现场,又一块断定墓主人为曹操的“铁证”――刻有“常所用长犀盾”字样的石牌出土。这是墓中首次出现带“盾”字的石牌,表明墓主人生前曾用过此种兵器。遗憾的是,石牌残缺了三分之一。考古人员根据此前发掘经验推测,残缺部分应该刻有“魏武王”字样。

此前考古发掘中,曹操墓共出土刻铭石牌约60件,有长方形、圭形等,上面的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其中8块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短矛”等字样。

12日,考古人员还在2号墓发现了一些颗粒状的玉珠,它们大小相仿,中间有穿孔,有可能是曹操生前冠上带的饰物。它们散落在地上,据考古队员说,有可能是盗墓贼在离开墓穴时掉落在地上的。

曹操墓遭报复性毁坏

让专家们感到奇怪的是,这些出土石牌凡带有“魏武王”字样的,均被打断;专家推测为石椁的精美画像石,也均被打成碎片,以致考古人员从墓中出土了上万片画像石残片;曹操的遗体被人从墓葬后室拖到了前室,甚至连脸部都被残忍地砍去。

根据这些非正常现象,专家推测说,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曹操墓曾遭人为破坏,也许就在曹操去世后不久,有“仇家”报复性地刻意毁墓。

12日上午,考古人员继续清理了墓室内被盗墓扰动的石质地板残块,出土了铁质铠甲片、陶器、漆器、玉珠等遗物。同时,在长方形坑中发现有分布规律的铁钉,可能是建墓时遗留的建筑设施遗迹。

曹操为何不葬于祖籍

近日,考古专家和历史学家就一些公众关注的“曹操高陵”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问:曹操祖籍安徽亳州,却为何葬于河南安阳?

答:古人讲究叶落归根,“根”就是“家”。因此,古代帝王常在首都郊区安葬。曹魏的大本营在邺城,而高陵所

在地属于邺城郊区。

问:传统建筑朝向是坐北朝南,高陵为何坐西朝东?

答:东汉以前,坐西朝东是常态,如秦始皇陵。东汉时已流行坐北朝南,曹操墓的朝向的确有悖常理。一种解释是,曹操随葬于安阳,但他心向位于东方的老家安徽亳州。或者,曹操有独特的家俗或个人情结,目前无法确定。

问:高陵发掘是否有助于还曹操以本来面目?

答:曹操墓的发掘,有助于还原曹操真人形象,如他的节俭,有利于去伪存真。

(《新京报》《广州日报》6.13孙旭阳张强文)

最需“挖掘”的是科学精神

“曹操墓”的真伪之争,由去年底延续到今年初,时至今日,真假尚无定论。

在这一过程中,公众的质疑精神得到较大程度的释放。这,其实是“曹操墓”“被挖掘”出来的另一种社会财富――质疑是一种民主权利,对理性和常识的坚守、对人文精神的认知与呵护,都是一个社会的活力所在。民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也将继续为真相而战,为科学而战。

科学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崇高精神,它表达的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具体表现为求实精神、实证精神、探索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独立精神和原理精神。我们所处的任何时代,科学精神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科学精神需要激活,更需要不断“挖掘”。(《北京青年报》6.15王旭东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