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虚拟莫高窟”上马引争议

2010-06-19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甘肃敦煌莫高窟每天都接待着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不过,大量游客的光顾,被认为加速了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氧化。于是,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走到了前台。这个工程的完工,将进一步减少游客参观洞窟的数量和时间。这个工程就是“虚拟莫高窟”。

  难以承受之痛

自20世纪70年代

末开放以来,游客从每年的2万人次到现在的30多万人次。由于来访的游客增加,他们进窟时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对壁画会产生潜在的破坏。加上莫高窟开凿年代久远,自然损坏也十分严重,传统的保护利用方式、方法已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为此,敦煌研究院提出了3条对策:一是改变传统的粗放方式,确定洞窟合理的游客承载量,据此主动调整安排进洞窟参观游客流量、频率和时间。二是开始对壁画彩塑实施全面的数字化存贮,永久、真实、完整保存珍贵文物资料,并对壁画、彩塑的病害进行治理。三是建设先进的数字展示和游客服务中心,为莫高窟提供一个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新基础。

为了保护莫高窟,如今,游客们进入景区后,必须在莫高窟专职讲解员的带领下分批次参观。每个洞窟都上了锁,只有在游客参观前,讲解员才将洞窟的锁打开,参观结束后将洞窟门锁上。拍照和摄像是全程禁止的。一位讲解员告诉记者,有三种洞窟不开放:空间太小的、有研究价值的、损坏比较严重的。

虚拟莫高窟2012年运行

“虚拟莫高窟”兴建在距离莫高窟15公里的太阳村。近日,记者来到“虚拟莫高窟”的工地,工程已经开工,来自广西的一家建筑公司是工程的施工单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工程预计在明年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后将称为“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

“建成后,游客先到服务中心参观数字化的莫高窟。看完之后,再去真的洞窟里面体验一下。”敦煌研究院院长办公室白新中主任说。

建立一个“虚拟的莫高窟”也得到了决策者的支持。敦煌研究院基建科科长宋明告诉记者,2003年全国“两会”期间,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建设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议》的提案。这份提案获得了其他20多位全国政协委员的联合署名,最终促成了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设施工程的批复和实施。

这份提案的核心内容是,请求以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敦煌石窟数字化成果为资源,利用现代展示手段,建成数字展示与游客接待设施。这不仅能分散游客,减少在洞窟的逗留时间,极大地缓解旅游热潮给文物保存带来的压力,又能全面展陈敦煌石窟灿烂的文化艺术。

宋明告诉记者,2007年12月,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项目由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今年4月底,工程正式开工,预计2012年投入运行。

据介绍,游客服务中心总用地面积为4万平方米。主要功能包括接待大厅、数字展示、数字影院、球幕影院、售票、存包、邮局等。洞窟实景漫游厅将建成为球幕影院,放映球幕电影,观众能身临其境、细致入微地观看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游客服务中心的最核心内容,无疑是莫高窟的“虚拟莫高窟”。

这项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被视为莫高窟保护史上工程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一次综合性保护工程,总投资达2.61亿元。

质疑声四起

然而,“虚拟莫高窟”计划曝光后,争议之声四起,并没有赢得广泛的认同,“虚拟莫高窟”甚至被称为“假莫高窟”。一位网友称:“敦煌壁画的美在于它斑驳的痕迹,因岁月的流逝而产生的变化。如果硬把它们用电脑技术恢复,我担心会失去敦煌本身的味道。”

有人质疑说,花这么多钱建设这个“假”的莫高窟有意义么?大家支付高昂的旅游费用,可是却看了一个并不真实的莫高窟,这样值得吗?甚至有人建议,这还不如制作成光盘在家里看呢,省钱又省事。

有人直言,“虚拟莫高窟”吸引不了游客,还将面临人力、物力、财力的沉重包袱,是一种短视行为。

事实上,“虚拟莫高窟”计划之所以引发争议,不在于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孰轻孰重的争论,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该计划流露出的商业化痕迹。首先,“虚拟莫高窟”建好后,如果不和真实的莫高窟捆绑售票,恐怕很难有多少游客愿意掏钱去看。只有捆绑售票,“虚拟莫高窟”才能推销出去。这样做,是否有强制消费之嫌呢?

增加一个“虚拟莫高窟”,然后坐车前往15公里之外的莫高窟景区,其间产生的费用,最终势必落在游客的身上。对于门票价格可能上涨的说法,有关人员并没有给予正面回应。或许,“虚拟莫高窟”2012年投入运行后,莫高窟的门票价格上涨,多半要成为现实。

(《广州日报》6.15曾向荣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