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本页位置 > 文摘报
《文摘报》
2011-05-28 来源:文摘报   查看评论 进入光明网BBS 手机看新闻

1973年,坦赞铁路隧道内的施工

1973年,坦赞铁路隧道内的施工

    4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综述了中国1950~2009年对外援助的情况,这也是国新办首次就中国对外援助发表白皮书。

    白皮书指出,截至2009年底,中国累计对外提供援助金额超过2500亿元人民币,其中无偿援助1062亿元。在中国经济跃居“世界第二”的今天,中国对外援助的脚印遍布发展中国家的各个角落,如在非洲修建公路和铁路,在叙利亚修建纺织厂,在孟加拉国修建桥梁等。而这一切,肇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

    “请求中国援助”

    早在1950年中国与越南民主共和国建交之时,胡志明就亲自到北京向中国求援。尽管中国当时百废待兴,但仍“对他们的要求均给以满意的答复”。这是我国最早的对外援助之一。

    当时,对外援助对象的选择,往往出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上世纪50年代,中国援助得最多的国家是朝鲜和越南。

    1950年~1954年越南抗法战争期间,中国共向越南提供了价值1.6亿元的物资援助。在越南内战结束后,中国对越南的援助有增无减,除了海量的物资和巨额的无偿现汇援助,还送去了香烟、粉条、中成药、葡萄干和酒等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稀罕物资。

    朝鲜是中国另一个主要援助对象。抗美援朝战争时,毛泽东曾说,“只要我们有,朝鲜前线要什么就给什么”。为了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仅东北地区就出动民工60余万人。

    实际上,接受中国援助的国家不仅限于朝鲜和越南。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驻外大使馆来电及外交部上送报告中,“要求中国提供”、“请求中国援助”是十分常见的字句。

    对“第三世界兄弟”有求必应

    在中国对外援助中,“国际主义”是一面旗帜。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已经获得革命胜利的人民应该援助正在争取解放的人民的斗争,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

    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中国对“第三世界兄弟”的援助几乎有求必应。据外交部的解密档案记载:从1950年~1964年底,我国对外援助金额达人民币108亿元。这些援助金额中,又以1960年~1964年我国最困难的时候用得最多。

    在“文革”期间,“国际主义”更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最高指导原则,坦赞铁路便是这一原则指导下的产物。尽管当时有中国官员认为近20亿元的投资远超中国国力,但在“国际主义”的旗帜下,中国毫不犹豫地同意援建这一铁路。

    到1973年,中国对外援助数额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最高时占国家财政支出的6%~7%”。

    “躺在中国身上过日子”

    然而,远超中国实力的援助渐渐难以为继。

    周恩来的卫士乔金旺回忆,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书记科旬加每次来访,主要是伸手,给少了还不行。

    时任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的耿飚后来在回忆录中也写道,从1954年以来,我国给阿尔巴尼亚的经济、军事援助将近90亿元人民币。阿尔巴尼亚总人口才200万,平均每人达4000多元。在当时,中国人均年收入还不到100元。

    与此同时,受援国对中国援助的物资却肆意挥霍。耿飚发现,中国援助的水泥、钢筋到处用来修建烈士纪念碑,阿尔巴尼亚2.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修建了1万多个,平均每两公里就有一个。

    这种对受援国有求必应的做法遭到了一些干部的质疑。1962年,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联部部长的王稼祥,联合一些部领导联名给中央写信,提议困难时期中国对外援助应该“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但在“文革”中,王稼祥因此受到严厉批判。

    “踩了一脚急刹车”

    “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援外工作的报告》,指出“建议今后如无特殊情况,援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不超过4%为宜。”此时,中国对外援助才“踩了一脚急刹车”。

    中国援助的两个最大受益国—— 越南和阿尔巴尼亚与中国反目为仇,中国于1978年7月撤回在这两个国家所有援助专家。此时,中国国内开始认真考虑如何进行援助的问题。

    以往,中国在提供援助上是一种单向的付出,且条件极其优厚,无偿援助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对外援助政策进行了调整,突出了“平等互利、形式多样、注意实效、共同发展”的内容,中国对外援助的经济意义超越了对政治利益的诉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援助开始进行一系列改革。此后,金融机构提供的优惠贷款成为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形式,物资援助和现汇援助减少,技术和智力援助取得较大发展,合资合作项目开始受到重视和鼓励。商务部数据显示,自1995年开始对外提供优惠贷款以来,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向76个国家提供了优惠贷款,支持了325个项目的建设。

    (《瞭望东方周刊》2011年第21期 钱亚平)

页面没有找到
  1. 请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2. 光明网导航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