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本页位置 > 文摘报
《文摘报》
2011-09-05 来源:文摘报   查看评论 进入光明网BBS 手机看新闻

  华裔美国科学院院士夫妇、旧金山加州大学的詹裕农和叶公杼教授表示,在美国,人们不会把院士头衔看得那么重,更不会因为你做了院士就容易申请到经费。但在中国,无论是科学界还是普通公众,都对院士评选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关注。

  争抢院士

  学者一旦有了院士头衔,就会受到一些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争抢”,而一番争抢之后,他们则是身价倍增:百万薪酬、房屋安置以及充裕的科研经费等等,类似的故事在各地一再上演。

  1991年,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杨叔子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实现了该校院士“零的突破”。此后,有关部门立即关照该校:“你们千万不要让杨院士坐飞机,如果有什么闪失,岂不是又变成了零?”

  如今,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副院长、当年杨叔子的助手陈思中说:“从这个细节,不难看出华中理工大学是怎样地渴盼院士、重视院士了。”

  到1999年底,该校培养、引进和加盟而来的两院院士人数达到10名,其院士人数紧排在清华、北大、浙大、南大、上海交大等名校之后。

  陈思中曾发表文章,分析华中理工大学缘何如此之快地形成“院士群”,首先提出“院士效应”的概念。他说,一群院士聚集在一起,就会有一个“榕树效应”。

  “榕树是一树成林,一棵树长起来以后,就在这个领域占领了制高点,占领了一个学科的地位,它的根系也可以成树。然后,如果有几棵榕树的话,在这片土地上就变成了森林。”陈思中说,彼此根系勾连,形成一个特殊气氛。

  “院士效应”

  潘垣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我国最早从事聚变研究的主要成员之一。为了引进潘垣院士,时任华中科技大学书记朱玉泉、校长周济等人四下合肥邀请。

  陈思中回忆起一个细节,当他们发现潘院士的妻子患重病时,立即介绍武汉著名的同济医院帮助潘妻治病。

  大批院士进来,“院士群”的形成,使得华中科技大学年科研经费大幅度增长,1999年已达1.598亿元。

  陈思中说,当时水利水电系是在一个教研室的基础上建立的,原来每年的科研经费不到100万元。张勇传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又引进了吴中如院士担任系主任,几位院士的学科形成了水电、水机、工程一体化。一年来,科研经费上升到 800多万元。研究生由过去招7~8名,到1999年招60多位。

  于院士个人而言,在这一次次的邀请中,他们个人因为“院士”的头衔,也获得了不菲的利益。当时,同在武汉的211工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承诺,凡引进来的院士,都能获得每人100万元的科研经费、200平方米院士楼住房、50万元安家费。

  类似的价码并非个案。特别是那些二三线城市的院校,为了提升学校等级,更是显示出巨大热情。位于江苏省的徐州师范大学,是一所二本院校,为了引进院士,开出的条件是:一套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的别墅,一次性安家费50万元,配工作车和生活保姆;配偶、子女可随调;科研费、科研条件可满足需要;年津贴20万元;可自带助手。

  如今1900多位院士中,宁波籍的有95名,为了引进这些宁波老乡,当地政府在全国首创“院士董事长制”,曾一次就引进6名院士,其中5位在宁波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办工作室。

  这不是以往单纯的“院士挂名”,院士在高新区注册实体公司,全部按企业模式运作,院士得参股(股权必须占25%以上),成为公司的董事长。

  这些成了董事长的院士们,也不会长年驻留在宁波,他们就像候鸟一样,同时还会飞向其他地方,参与项目合作。

  媒体曾写道:“中国工程院院士柴天佑来宁波的那天晚上,一辆银色商务车停在开元酒店门口,一身黑色呢子大衣的柴天佑走下车来。这次来宁波,是硬挤出的时间,第二天要回北京,后天到深圳开会……他此行是来开董事会的。”

  有不少人在网上提出质疑,这样候鸟型院士有点像在走穴捞钱。不少二三线城市的院士多为双聘院士,只是在学校挂名,很少出现。如天津大学姚建铨院士,同时又被郑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双聘。一人同时出现在这三个学校的院士名单中。

  院士乱象

  成为院士后,在各院校和地方的争夺下,很多院士成了走穴达人,开始腰包鼓起来。近年来曝光的、和院士相关的乱相逐渐增多,令这一让人尊敬的头衔失色不少。

  最新的一个案例就是段振豪。这位博士,事发前是中国科学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近期由于其发妻揭发二奶、三奶、师生不伦恋等丑闻而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与此同时,段博士的另一些问题也被曝光。经调查,发现段振豪虚报冒领差旅费,涉嫌贪污,审计部门已将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如果不是一次情感纠纷的曝光,段振豪很有可能在今年被增补为新科院士。

  除此之外,学术作风不端也是公众最关注的问题。早在2009年,“六教授联名投诉工程院院士刘兴土抄袭剽窃”一事闹得沸沸扬扬。

  中科院院士朱清时曾对媒体说:“近20年来,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过度宽容,导致更多的人铤而走险,不劳而获。这种对学术造假恨不起来的糊涂思想严重影响了学术的健康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中,何谈创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官院士的出现,也让公众感到担忧,权力和学术的勾连,是否会让院士圈子变得更加不可捉摸呢?

  此外,院士和商业的结合,也引起一些研究者的警惕。院士过度参与商业活动有利用“院士”头衔寻租的嫌疑,不利于良好的学术氛围的形成。

  在2010年两院院士大会上,院士兼职问题成为焦点。世界著名数学大师丘成桐断言,取消院士到处收费兼职,中国的学术水平将提高一倍。

  (《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第32期 刘炎迅)

页面没有找到
  1. 请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2. 光明网导航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

[值班总编推荐] 火车票改签要收手续费,何以引发争议

[值班总编推荐]

[值班总编推荐] 管好商标注册秩序... 老字号发展需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