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本页位置 > 文摘报
《文摘报》

修复的悬崖搭架式栈道

修复的悬崖搭架式栈道

    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到“一骑红尘妃子笑”,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曾在中国历史上演绎过众多荡气回肠的千古传奇。

    有关专家表示,按照一般的说法,蜀道远在春秋战国之前就已经存在,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比古罗马大道的历史更为悠久。这不仅在《尚书》、《史记》等古代文献中有蛛丝马迹可寻,更有大量的考古学证据来佐证。

    蜀道起点在陕西关中平原的长安(西安),终点在四川成都,全长约4000公里,是中国古代建造时间最早、存在年代最久、沿用时间最长、线路最艰险复杂的古交通要道。

    由于历史的原因,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一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比如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于上世纪70年代修建褒河水库时,包括“石门十三品”在内的17方摩崖石刻,被迫离开它们的原生环境,迁移至汉中市博物馆,而大量蜀道文化线路上的珍贵文化遗产,则被水库淹没,留下了遗憾。

    近年来,蜀道文化线路的保护进入人们视野,相关保护工作在各地陆续启动。然而,蜀道文化线路的现状仍然令人担忧。

    在陕西省汉中市,对被水泥砖包裹得严严实实、比原址高大许多、中间立有花岗岩韩信塑像的拜将台,专家们摇头叹息:“这与主题公园何异?!”

    在四川广元的剑门关下,一条仿古的小径袅袅绕绕地延伸到关口,而真正的蜀道却湮没在半人高的荒草中,没有任何标识;更甚者,距关口不远处竟建了一个休闲广场。“剑门关以险峻著称,怎会是如此休闲之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孙华的气愤之情溢于言表。

    由于蜀道文化线路原初的重要历史作用已经基本丧失,加上数千年风雨飘摇,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令人担忧。一些历史建筑年久失修,一些考古遗址被不合理占压,一些古道遗址被现代道路所取代,亟待抢救保护。

    随着跨地域的交通道路、市政管网、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展开,蜀道文化线路被切割得四分五裂,整体性保护受到挑战。另一方面,区域范围内电力、通讯、天然气管道的建设,以及工业生产、农业灌溉、林木种植、矿业开采等,经常出现对蜀道文化线路造成破坏的现象。

    有专家慨叹:“蜀道这一人类历史的奇迹已经相当不完整了,有些地点已经很不真实了。存亡续绝是我们的使命!”

    (《光明日报》9.20 李韵)

    链接

    一 “蜀道”始建于何时

    “蜀道”因李白的《蜀道难》而名扬天下,而四川与关中之间的道路却早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认为,四川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现说明,早在夏商时代蜀地已通过秦岭与中原有了来往。他介绍,著名的西周青铜器“散氏盘”(为西周“散国”之物,如今位于陕西宝鸡的大散关即为“散国”故地——记者注)铭文中有“周道”,这应该是目前所知的最早关于“蜀道”名称的应用。

    二 “蜀道”只有一条路吗

    在陕西汉中市博物馆,记者了解到,“蜀道”通常主要指连接成都平原与关中地区的通道,即由四川通往汉中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由汉中通往关中的褒斜道、子午道、陈仓道、傥骆道等七条主要道路构成。因此蜀道并非一条,而是一组道路群。

页面没有找到
  1. 请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2. 光明网导航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值班总编推荐] 古代柬埔寨的文明交汇图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