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本页位置 > 文摘报
《文摘报》

    十一前夕,各种理财产品在市场上又现活跃姿态,银行究竟是“真理财”还是“真揽储”?

    有分析师表示,近期恰逢月末、季末银行考核时点,同时企业需要用大额资金的机会也比较多,存款可能一下子被搬移,所以银行只能发行高收益的理财产品留住存款,或者吸引百姓手中的闲钱来达到月末、季末的监管要求。

    对于主要靠“吃利差”赚钱的银行来说,发放理财产品,理财是虚,吸储后绕开监管放贷获利才是真。

    现象一:理财产品并不能保值增值,而是以放贷为目的。现阶段,市面上的理财产品按照投资标的不同可分为“票据信贷类理财产品”、“货币型理财产品”、“结构性理财产品”等。然而这些产品很少真正在为投资者理财,而是用来放贷赚取息差。

    现象二:利用理财产品进行资产表内表外转换。业内人士透露,有银行因无信贷额度而资金充足,采用“银银合作”或“银信合作”的模式来变相放贷。

    现象三:利用票据“转贴现”及“卖断+回购”为贷款额度腾挪空间。某些股份制银行先将票据卖断给其他机构,补充可贷款额度,再用理财产品回购,贷款规模就此消除。

    此类“资金池”账面游戏潜在两方面风险。

    信用风险。信贷类产品大部分无担保、也不保本。对于此类产品,银行只是代销,并未对其增信,万一企业出现偿付困难,风险不容小觑。

    监管漏洞。尽管银监会已叫停委托贷款等六种违规模式,然而近日某银行苏州分行依然在发行一款票据信托计划,1个月期的年利率为6.5%。

    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要注意其投向,如果投资货币市场则风险较小,而投资信托等信贷市场的产品风险较大。

    (《中国财经报》9.24 桑彤 姜泓舟)

页面没有找到
  1. 请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2. 光明网导航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