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聚焦 社会 法制 健康 文坛 学林 环球 万象 文体 生活 科技 财经 养生 解密 人物 地理 特别推荐

《纽约时报》今年9月的一则报道显示,中国正在插手西方收藏市场的亿万富豪数字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他们的口味开始从本国古董转向西方藏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今年拍卖的两幅毕加索画作均被中国人以高价买走。
中国收藏走向世界
 https://www.gmw.cn 2011-12-24 14:53:36 来源:光明网-《文摘报》

    当听到台下的学生对罗浮宫、凡尔赛宫、西班牙马拉加博物馆的藏品如数家珍时,站在讲台上的赵孝萱真的大吃一惊。这是一组针对幼儿园妈妈设计的课程,上课地点在北京顺义某别墅区的一所高档幼儿园里,课程的主题是“艺术鉴赏与投资”。台下坐着的,大多是30岁左右的年轻妈妈,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想给家里添置一些有品位的收藏品,同时也作为投资。

    来自台北的赵孝萱,曾任台北辅仁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来到北京后转向艺术研究。

    “北京镑”

    5年来,差不多每个月,乔志斌都会买下一件艺术品,它们大多是一些光怪陆离的现代艺术作品,例如三条腿的清代凳子,人体构成的中国山水画,以及一些说不上来是什么东西的作品。

    “国内好的当代艺术作品并不够多,”乔志斌解释说,“而我从两年前开始,意识到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安东尼·格姆雷的雕塑是乔志斌购买的第一件海外藏品,从那时开始,乔开始频繁参加几乎所有国际知名的艺术博览会,并带回大量奇形怪状的海外艺术品,有些跟光有关,有些是3D的,有些则来自美国的黑人艺术家。

    “艺术收藏市场全球化的步伐正在加快,”中央美院教授龚继遂认为,“国内收藏西方当代艺术的收藏家已经很多,收藏的范围也正在扩大到所有品类。”

    龚继遂在回国之前,曾任苏富比拍卖纽约公司中国书画部主任,同时开创和主持了苏富比在香港的中国当代油画拍卖。

    拍卖行业作为最具行业趋势观察价值的风向标,早已“中国化”。中国拍卖行是崛起的中国收藏市场最大的获益者之一。而根据中国企业家俱乐部2011年11月发布数据显示,交易数量排名前8的拍卖行中,有四家来自中国,分别是保利、嘉德、瀚海和匡时。

    而在全球范围,佳士得2010年全球拍卖20%的成交金额(不包含买家佣金)来自中国买家,这一数字在2009年为16%,5年前仅为7%。在苏富比亚洲分公司,早在2009年就已经有超过一半的成交额由中国买家完成。这甚至导致英国媒体为他们特别制造了一个词叫“北京镑”。

    “最近两年中国藏家购买力非常强劲,重要买家的购买力绝对可以跻身全球前十。”摩帝富亚洲总裁黄文叡说,“他们多来自地产行业,大多还不太习惯从西方画廊、私人经纪人之类的一级市场途径购买作品,他们目前购买最多的,仍是中国古代书画作品和古董瓷杂。”

    海外“扫货”

    中国人最喜欢买的“海外回流”藏品,是中国的本土和传统作品。在全球领先的艺术品拍卖类别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中国书画,第四位是中国工艺品。

    30岁的孔超是北京匡时拍卖的瓷杂部经理。他说,早在几年之前,“海外回流”的中国艺术品就已经成为拍卖会上的亮点。

    孔超最早听说中国人去海外“淘宝”是2005年。嘉德当时开始推出嘉德四季的小型拍卖场,推出一系列日本回流的收藏品,一时间火爆京城。

    当时孔超在上海一家拍卖公司做兼职,到处打听这些性价比极高的拍品从何而来。后来才知道北京有很多人专门跑日本淘宝,上海也有很多人,买回来再拿到北京去拍。这些大多是去日本做生意的中国商人,一个人赚到钱,再带来自己的客户,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几箱几箱地往回带东西,蔚然成风。

    于是就有了孔超的第一次日本之行。“到了京都一看,成群的中国人都赶在周一古董店上新货时抢购,去得稍微晚一点,所有的店里都空空如也,全部扫光。”孔超说,“当时日本的中国藏品价格非常便宜,打个比方,一个漆器在日本卖3万日元,回来一倒手就可以卖3万人民币。”

    当时日本藏有的中国明代南方龙泉窑、青瓷比较多,而国内拍高古、宋代瓷器有限制,所以在2005-2006年,就是靠这样手提肩背的原始方式,一度还在国内掀起炒明代初年龙泉窑的小高潮。

    另一个火爆的品种是书画。日本人拥有的中国书画很多,很多人对此并不看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经济尚未复苏,国内当代画家经常在日本搞展览,展览地点经常选择在西屋百货一类的地方,“就像我们逛百货时买个装饰画一样,很多人买回家挂。”这导致当时回流的书画特别多,日本的拍卖行也开始做一些小型的拍卖,“一次就拍出来很多。”孔超说。

    到了2006年,国内开始有人搞“抢救海外文物基金会”,搞了一些流失在日本的龙门石窟造像展览,一下子火了,开始搞寻宝团、淘宝团,组织国内企业家去日本淘宝,加上媒体造势,火爆一时。后来日本的资源渐渐枯竭,这些人还杀到了欧洲,后来慢慢失去音讯,这时孔超才明白,“其实这就是标准的商业活动”。

    这时候,美国的小拍也渐渐兴起,很多原来在日本尝到甜头的炒家,开始跑欧洲和美国,拍卖场上的年轻面孔也开始增多——原来这部分人大多在40-50岁之间,既不认识英文,也不认识法文,经常找朋友的孩子去古董店当兼职翻译,久而久之,这些孩子自己也成了代理人。

    很多人被坑

    再后来,有些“聪明人”就开始动脑筋了。一开始是日本,有人把国内新出的瓷器做旧后,委托古董店卖,日本方面缺少中国文物的专家,也稀里糊涂拿出来卖。很多“扫货族”一直顺风顺水,一不小心就上了当。这种“洗白”手法蔓延到欧洲、北美,上当受骗的人就真的成了规模。

    “很多不懂行的人都被坑了,一屋子的东西全是假的。你们可能见得少,但几千万、一亿、两亿打水漂的太多了。我那时几乎天天见。我有时特别同情他们,但没法跟他说这个是假的,你说了他也不相信。”孔超也没办法,“这种瓷器仿造工艺还是去年国内新发明的,一看就是有意作假,而且是本国人作假,这不可能是别人几十年前买的。”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一个做出口刺绣桌布的山东人,50多岁,1980年代就搞出口,一条被单赚几毛钱,赚了钱去买这些“古董”,几个亿全都投到这上头,越积越多。前段时间经济不好了拿出来卖,孔超一看,虽然这些东西从哪儿买的都有,但一件真的都没有。

    而一向操作正规的拍卖行业,甚至大型拍卖行的拍卖会上,也开始变得“乌烟瘴气”。先是2009年圆明园兽首拍卖,厦门藏家蔡铭超拍下后拒付,舆论普遍认为是“爱国情切”;而此后布里斯班拍卖行创下5.5亿人民币天价的清乾隆镂空粉彩转心瓶,再度上演拒付一幕,舆论一时哗然,认为此举涉嫌恶意违反行规。

    “现在业内有些人先举牌后找买家,先去拍下来再去找买家,没有买家他就不付钱了。以前拍卖行业从没有这种现象,艺术品高价化后很多,典型的如嘉德4.3亿拍出的《松柏高立图》,也叫《松鹰图》。”龚继遂说,“这些人手里没有充裕客户,不能形成专业判断,自己没有话语权,没有持有期,用垫付资金空手套白狼,付的资本都是过桥资本,等于皮包公司。一旦出手不顺利就毁约,极大地损害拍卖行正常交易。”

    “产生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有些人没有契约概念。现在这个圈子里太多人不是收藏者,而是投资者,而且是投资者里最坏的投机者。”龚继遂说。

    挤掉泡沫

    中国收藏市场正处于怎样的混乱局面,从《收藏界》评选的年度十大新闻可见一斑:“3·15消费日,央视聚焦收藏品市场”,“中拍协发布《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自律公约》”,“尤伦斯退出中国艺术品市场”,“专家鉴定伪造玉衣估价24亿”。

    这一切都无法不令人联想起上世纪90年代前后,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狂扫西方收藏市场的热潮。

    “中国和日本的收藏热,表面看都是经济实力迅速成长,在文化上也开始觉醒,但今天的中国买家和当年日本买家相比,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中扮演的角色还是不同的。”黄文叡说,“当时日本高价收购西方印象派到早期立体派的大师作品,因为西方印象派与日本浮世绘绘画颇有渊源,但中国就没有这样的情结,买的大多还是本国作品。这直接导致二者在购买艺术品门类和心态上还是有不小区别。我相信更深度的国际化是艺术市场的趋势,中国藏家绝对要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收藏市场一定是与宏观经济同步的。中国经济不可能一直在快速上升通道里。我认为中国收藏市场将进入稳健的盘整期,但不是垮掉。”龚继遂则认为,“泡沫挤掉,盲目变理智,激情加入理智,好坏能够在价格上体现出来,从流标上体现出来,达到经济和学术判断的一致性,这未尝不是好事。”

    (《南都周刊》2011年第49期 王宏宇)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字体: ]  [打印]  [关闭] 
 编者互动
 订阅购买
五朵金花

  《文摘报》集萃之《家庭养生》、《百病自疗》、《医生札记》、《法服务》、《作品屋》、均从近年《文摘报》中精选精编而成。
每本约200页 ,均为32开,定价:18元/本。全套5本。

合订本
2007年|2008年|2009年
订阅广告(破季)
 您喜欢的版
时政要闻 社会广角 法制纵横
健康之友 文坛走笔 学林漫步
环球博览 人间万象 文体时空
生活百科 科技视野 财经点击
运动养生 往事解密 人生舞台
人文地理 特别推荐 新闻聚焦


友情链接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青年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国经济网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人民搜索盘古搜索百度新浪网搜狐网网易腾讯网凤凰网
版权合作 | 各地代印点 | 广告刊列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