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聚焦 社会 法制 健康 文坛 学林 环球 万象 文体 生活 科技 财经 养生 解密 人物 地理 特别推荐

不靠谱儿的古玩
 https://www.gmw.cn 2012-01-07 20:42:06 来源:光明网-《文摘报》

    市场热炒的古代瓷器中,民间高手几乎都能形神兼备地复制出来,记者在景德镇实地走访多日,调查了这些身价不菲的“高仿”古瓷器的奥秘。

    “梅瓶”的闹剧

    2011年12月5日,徐悲鸿个人中国画最高拍卖纪录在北京再次被刷新。《九州无事乐耕耘》以2.32亿元落槌,加上佣金,最终成交价高达2.668亿元。收藏界反应波澜不惊,因为,半年前同样在北京拍出的齐白石作品《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卖出了4.255亿元天价,相较之下,这也就是个“半价货”。

    “盛世收藏,乱世金”,中国已经进入收藏时代。短短30年间,中国内地已经聚集了8000余万人的收藏大军。但是,知名学者吴树告诉记者,中国收藏有三个“95%”——95%的收藏者收藏了95%的赝品,95%的人赔钱。

    收藏之乱,首要的问题是——这95%的赝品从何而来?

    吴树告诉记者,澳门、香港甚至国外的很多读者给他发邮件,还配上照片,说最近买到了很好的“元青花梅瓶”,但他几乎不用看都知道是假的,因为从去年开始,梅瓶造假已经成“疯潮”,“用板车拉到浙江卖”。

    所谓梅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容器,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全称为“元青花装酒梅瓶”。2007年6月24日,广州春拍中一对元青花云龙纹梅瓶以341万元成交,创下当时广东瓷器拍卖的最高价。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很快,收藏者们发现,似乎满世界都是“梅瓶”。一个“故事”成功了,立即跟风者众。假梅瓶穿帮了,真梅瓶也遭殃,古玩城里有些真东西都卖不上价。几个月前,吴树在北京古玩城一家店里看到一只宋代磁州窑梅瓶,最近已经不见了,他问老板是不是卖掉了,老板说“怎么卖得掉?满街都是假的,这只真的也卖不动价,嫌占地方便拿回去了”。

    坦荡的“山寨”

    在江西景德镇,记者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高仿”者并不遮遮掩掩。对此,从业者的说法是:“我们是打开大门做高仿、卖高仿,赚的都是辛苦钱,骗人的不是我们,而是拍卖行、古玩店,我们为何心虚?”

    一些名声在外的高仿大师,还喜欢复制知名作品,因为越是知名作品,越能凸显其技艺精湛、堂堂正正。

    黄云鹏以“高仿”见长,在他的展厅里,正中央陈列着两件堪称名动天下的瓷器高仿品,一件是“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一件是“万历五彩鹿纹罐”。前者在2005年英国佳士得拍卖行进行的“中国瓷器及艺术品”拍卖中,以1500多万英镑(合2.4亿元人民币)成交,拍出了当时中国瓷器的最高价。后者则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珍稀藏品。

    “‘鬼谷子下山’拍出2亿多元,拍卖前在上海、北京、香港预展,我去现场看过,还托了熟人,摸了摸真品,把所有信息都记下来,拍卖一成功,我的10件仿品就直接上市,堂堂正正卖的是高仿工艺品,售价是2.8万元一个,一下子全部卖光,最后一件卖到12万元,现在流通市价已经要20万元。”黄云鹏介绍。

    另一位“高仿”高手李广琪,仿制过2010年11月11日在英国拍卖的清乾隆官窑花瓶,当时真品以5160万英镑(约合5.5亿元人民币)成交,再次刷新中国瓷器拍卖价格的世界纪录。“在拍卖的时候,我们就去观摩过,很多人看不到的细节,我们会注意,所有的照片、尺寸记录都有。现在仿制品在英国已经公开‘上拍’,成交价是五万英镑。”

    但即使是高仿品能卖到几万元至几十万元,在仿制者看来,他们挣的依然是“辛苦钱”。李广琪做了24年的高仿,觉得高仿的成本越来越高。“真正完全还原古瓷的生产流程和原料成本太高了。比如元青花高仿,以前到山上捡青花料不用钱,现在买一斤,成本要1万元。前几年一吨高岭土600元,现在要8000元,而1吨只能掏出300斤实用。这些年我做高仿赚了不少钱,但也花了不少钱去研究。比如说宋影青,我会去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做分子分析,回来研究配方,回去再测,直到过关……胎体还没做出来,已经花了不少钱。接下来描花、烧制……又是一系列很复杂的流程。”

    除了制作艰难之外,高仿行业的一个“潜规则”是让高仿者无法批量生产。李广琪说:“高仿瓷做得再像,也是养不大的儿子。仿第二个,之前的客人就跟你急:‘我花了二三十万元买你的高仿,你怎么还卖给人家?我的就不值钱了!’现在我的生意里,最挣钱的都是日用瓷生产,单利小但是批量大;高仿几乎不做了。”

    吴树为一件高仿藏品的所得算过账,一件高仿的明清官窑,目前在景德镇的行价为2万至8万元,一般都在境内外拍卖公司拍出,成交价是出厂价的10~100倍。

    真正的获利者,是拍出高仿品的最后一个拥有者。

    看走眼的“掌眼”

    吴树告诉记者,他曾接触过的几个富豪藏家,每人都买了几千万到几亿元不等的藏品,埋单前都经过国内知名专家“掌眼”(请人鉴定真伪),认定是真品。可是,后来经别的专家鉴定又全是假的,拍卖公司也说是假的,结果全砸在了手上。

    在收藏界,辨别真伪已经成为“死结”。无论是偏主观的“眼学”,还是偏客观的科学鉴定,都存在很多问题。

    先说眼学。所谓眼学,是指鉴宝专家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根据艺术品的外形来分辨真假。专家为什么会看走眼?行内人介绍,一是专家水平有限,二是仿制水平太高。国内有不少专家几乎是“万金油”,古瓷也懂,古画也行,顺便看看青铜器,鉴定证书一开就是几千元进账。结果却老是看不准、看不透。

    再说科学鉴定。对于古玩,主要是采用成分分析法,包括碳14(误差几百年,不能鉴定明清古玩)、微量元素、冷光谱、X射线等分析法。通过分析古玩的元素构成,与真品数据库比照,符合条件的即为真品。

    看似完美的科学手段,却有先天不足。真品数据库的匮乏是其致命软肋。黄云鹏拥有一座古瓷片私人博物馆,里面几千片古瓷都是他的“师傅”。相比这种规模的资料贮备,不少科研机构的数据库就相形见绌了。吴树告诉记者,据他了解,即使是样本较多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元青花瓷片方面,也仅仅完成了200多片的数据分析,历朝历代瓷片样本才1000多片。

    吴冠中的“假画”

    古玩市场的商品向来良莠不齐,不是新闻,但拍卖行公开售假则多少令人惊异。拍卖行的藏品一般都配有专家鉴定证书,且动辄以百万甚至千万元计价,反倒让藏家觉得“靠谱”。    

    通过拍卖行“洗白”的赝品不在少数,而拍卖行卖假,甚至连原作者都没有办法打假。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吴冠中就有这样的尴尬经历。

    2008年,上海收藏家苏敏罗女士将北京瀚海拍卖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该拍卖行退还她此前竞得“吴冠中油画”《池塘》的253万元,理由是那幅画经吴冠中本人鉴定为“假画”。尽管苏敏罗手持吴冠中亲笔“此画非我所作,系伪作”的批字,仍然在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的一审中败诉,所有诉讼请求被驳回,法院判决的主要依据是《拍卖法》中的有关“免责条款”。

    2009年7月,苏敏罗上诉至北京市高级法院。同年12月18日,该案终审宣判,维持原判。

    1997年1月1日起施行的《拍卖法》第六十一条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因拍卖标的存在瑕疵未声明的,请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这在收藏界被称为“免责条款”,很多收藏者对此颇有非议:“说白了就是拍卖行不‘保真’,买了假货算你倒霉!”收藏者卢先生说,专家“掌眼”不作准,拍卖行里不保真,收藏这件事儿,还真的没法靠谱。

    “这条看起来是制约拍卖行的规定,实际上给拍卖行开了‘生门’!”卢先生这样分析:“因为只要拍卖行‘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就不用承担责任,这使得哪家拍卖行会主动声明‘保真’?没有!比如说卖一尊清乾隆粉彩瓶,拍卖行一般都会有类似这样的条款注明——‘鉴于艺术品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本公司编制的《拍卖图录》或《拍卖目录》以及其他媒介对拍品所作的介绍或评价,仅供竞买人参考,不构成对拍品的任何担保’,但是真的拍卖起来,起拍价就要200万元,你说假货定这个起拍价合理吗?”

    (《羊城晚报》2011.12.19~21 蒋铮)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字体: ]  [打印]  [关闭] 
 编者互动
 订阅购买
五朵金花

  《文摘报》集萃之《家庭养生》、《百病自疗》、《医生札记》、《法服务》、《作品屋》、均从近年《文摘报》中精选精编而成。
每本约200页 ,均为32开,定价:18元/本。全套5本。

合订本
2007年|2008年|2009年
订阅广告(破季)
 您喜欢的版
时政要闻 社会广角 法制纵横
健康之友 文坛走笔 学林漫步
环球博览 人间万象 文体时空
生活百科 科技视野 财经点击
运动养生 往事解密 人生舞台
人文地理 特别推荐 新闻聚焦


友情链接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青年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国经济网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人民搜索盘古搜索百度新浪网搜狐网网易腾讯网凤凰网
版权合作 | 各地代印点 | 广告刊列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