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聚焦 社会 法制 健康 文坛 学林 环球 万象 文体 生活 科技 财经 养生 解密 人物 地理 特别推荐

“情感粘连”有时是一种病
 https://www.gmw.cn 2013-03-09 21:06:31 来源:文摘报

    《孩童姿势》获得第6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该片片名其实是暗示一个孩子遭遇车祸离世的样子。

    剧情很像一些我们熟悉的故事:科妮莉亚的儿子超速驾驶,导致了一个无辜孩子的死亡。科妮莉亚是一个在上流社会有头有脸的人物,为了帮儿子脱罪,她动用自己所有的社会关系,使出浑身解数:威胁办案警察、贿赂现场目击证人、伪造事发时的证词、施展眼泪攻势恳求被害人家庭放过自己的儿子。而另一方面,科妮莉亚是一个有着极强控制欲和占有欲的母亲,多年来,她始终尝试用各种办法掌控自己的儿子,无所不在地渗透进儿子的生活,导致母子关系极为紧张。

    尽管是一部罗马尼亚电影,但《孩童姿势》很容易获得跨地域、跨文化的共鸣,因为它折射了一个广泛存在的社会命题:扭曲、甚至病态的母爱,不仅不令人感动,反而让人窒息。影片结尾没有为整个事件画上句号,但观众都明白,那个已经32岁的儿子,无论脱罪与否,他的人生都早已被剥夺。这种情感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情感粘连”。

    科妮莉亚是一名建筑师。无论对工作还是对儿子,她都有一种旺盛的掌控欲望。儿子已经32岁了,可样样都不让母亲满意。然而,随着儿子开车撞死一名无辜孩子,她突然意识到了这个唯一的存在对自己有多么重要。

    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科妮莉亚对儿子的态度有了180度的转变,从厌恶嫌弃到视若珍宝——在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眼里,这几乎是亲子关系中父母的通病。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郁琴芳告诉记者,在习惯了孩子的存在之后,父母容易忽略孩子的成长、变化和进步,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之后就会把孩子看得卑微甚至一无是处、问题多多、总不能达到父母设定的要求。只有突然发生意外,才能意识到孩子——只是孩子本身——对自己而言是多么重要。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通病?在郁琴芳看来,这关系到父母如何理解家庭教育。很多人以为家庭教育就是父母有意识、有计划、有想法地对孩子进行培养和塑造,因此他们会给孩子定下目标,以此来衡量孩子的发展。但实际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父母比孩子多的只是经历而不是经验,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是陪伴——陪伴着孩子一起成长。曾经有作家给孩子写下这样一句话:你已经给了我这么多乐趣,我感谢你还来不及。每一个父母,都应该在共同度过的日子里对孩子怀有这样的感激和满足,这是与孩子相处时最健康的态度。

    如何对孩子怀有理性的期望呢?出事之前,科妮莉亚一直苛刻地对待儿子,那是因为作为一名成功人士,她对儿子赋予了巨大的期望;而当儿子即将面临牢狱之灾时,她的母爱被全部激发出来,动用所有力量试图帮儿子脱罪,在这个过程中,她对儿子的期望实际上已经下降成“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郁琴芳说,其实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期望是波动的,视不同情况而改变,而这样的期望是不理性的。每个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应该考虑孩子自身的特点,而不是从家长的愿望出发,不能把家长的愿望变成孩子的愿望。

    像科妮莉亚这样有着强烈占有欲的父母,在罗马尼亚乃至整个东欧国家的上层社会都很常见。在我国不少经济状况良好、社会地位较高的家庭,这样的情况同样普遍存在。

    任何阶层、任何家庭都有可能出现控制型的父母,希望掌管孩子的一切,但普通人家常常会因为能力或权力不够而索性放手,而在一些所谓的“上层家庭”,父母控制的手段更强——无论是知识、地位还是经济实力,他们都无所不能。这样的父母对于孩子可能出现的一切状况似乎都有应对的手段,也就更容易掌控孩子,对孩子包办得更多。

    这是一种畸形的爱。这种爱会危害孩子的成长,让孩子变得自卑、羞怯、逆反,并且对亲子关系造成长久的损害。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孙时进告诉记者,孩子的一切都被父母掌控和包办,等于没有机会去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由此会带来两种可能:要么他的能力越来越弱化;要么他有能力而不得发挥,这种能力就会转变成破坏性力量,对一切阻碍物都充满愤怒。

    每个父母都觉得自己是爱孩子的,但如何让这种爱超越生理、走向理性,也是每个父母都要学习的功课。

    什么叫超越生理?对于刚出生的孩子,父母——尤其是母亲——会有一种出于本能的爱,想要去抱他亲他,这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然而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这样的爱应该逐渐让位于理性的爱,不能不断以爱之名控制孩子,削弱孩子成长的力量。父母应该明白,给孩子的越多,对孩子的束缚越大,孩子得到的锻炼机会越少;相反父母管控得越少,孩子得到的成长自由就越多。

    听说儿子出了事,科妮莉亚第一时间冲到警察局。在弄清楚面前站着的是怎样一位名流之后,警察们迅速站到了科妮莉亚这边,为她出谋划策。

    可以想象,在儿子从小到大的过程里,有多少错误就这样被科妮莉亚摆平了,以至于儿子到了32岁,仍然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郁琴芳看来,每个父母都应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教孩子为自己做决定,做选择,同时接受结果,不管这结果是好是坏,都要自己面对和承担。在此过程中父母要做的,是在孩子选择时帮助孩子一起分析,而当孩子面对问题时鼓励孩子自己去寻找解决的办法,再给孩子必要的协助。只有孩子从小养成这样的习惯,长大才会具有独立的个性和人格,也能减少很多错误的发生。

    然而,大多数时候,父母们虽然知道这样的道理却在实际生活中背道而驰:我们要求孩子独立思考,却总忙着替他去解决孩子间的纠纷;我们督促孩子负起责任,却总越界去干涉包办;我们抱怨孩子不好好吃饭,却总是追着孩子喂;我们批评孩子做事没主动性,却天天陪着孩子做作业。

    很多家长没有足够强大的内心。郁琴芳说,要让孩子成为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人,父母首先要有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遵守诺言和规则的勇气。她举了个真实的例子:妈妈得到一张可以免费入住五星级酒店一晚的赠券,便和孩子约定,如果期末考试孩子排在班级前五名就带他去。考试成绩出来,孩子考了第六名。妈妈当着孩子的面撕掉了那张赠券。且不说是否应该用奖励来刺激孩子的成绩,在郁琴芳看来,这位妈妈表现出的言出必行是很多家长做不到的。

    她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小学一二年级老师最头疼的一点,就是班上经常有学生请假,一问原因:爸爸妈妈正好有个机会,带着一起去旅游。在家长看来,一二年级功课不紧,回来补上就是了;孩子从旅行中获得的益处比坐在课堂里更多。但在老师看来,一二年级正是孩子培养规则感的时候,要让孩子成为一个遵守规则的人,首先就不能随便请假。孩子无法像父母一样权衡轻重得失,他们看到的就是父母在随意行为:今天要旅行,请假;明天家里有客人来,请假;后天天气好适合踏青,请假。这样的后果,往小里说,是孩子觉得自己作业做了一半去看动画片也是可以的;往大里说,是孩子认为任何规则都是可以变通、打破然后补救的。

    链接

    父母别对孩子“上瘾”

    没有人能否认科妮莉亚对儿子的母爱。但在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孙时进看来,这种扭曲和变态的情感与其说是一种爱,不如说是一种情感粘连。

    遗憾的是,在当下的国内,代际间的情感粘连普遍存在,很多父母在以各种方式宣示自己的无处不在。孙时进常常碰到进行心理咨询的母亲,虽然孩子已经工作了,但她们仍然满脑子都是孩子,弄得自己无比焦虑,“孩子回来就高兴,孩子离开就痛苦”。对于这样的母亲,孙时进总是毫不客气地说:“这些事跟你有关系吗?为什么你不多想想自己的事?照这样下去,你和孩子全毁了。”

    孙时进说,真正健全的母爱,会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在孩子人生的最初三五年里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因为这是孩子最需要母爱的时候,如果这段时间孩子对母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比如母亲常常忙于工作长期无法照看,孩子潜意识里的恐惧感就会转化成极大的不安全感。反过来,父母在此期间花的精力和时间越充足,孩子的安全感越强,将来成为独立个体的可能性越大,越有能力独立面对世界。不过即便是这样的三五年里,母亲给予孩子的爱也应该是理性的,充分但不黏着,这样孩子才能从依恋到独立,而不是从依恋到依赖。

    当孩子逐渐长大成人,对于父母来说,必须戒除对于孩子的瘾,学会及时放手,不要把自己的需要当成孩子的需要。每个父母都应该清楚,无论是孩子还是自己,都有各自不同的人生。

    (《文汇报》2.22 邵岭)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字体: ]  [打印]  [关闭] 
 编者互动
 订阅购买
五朵金花

  《文摘报》集萃之《家庭养生》、《百病自疗》、《医生札记》、《法服务》、《作品屋》、均从近年《文摘报》中精选精编而成。
每本约200页 ,均为32开,定价:18元/本。全套5本。

合订本
2007年|2008年|2009年
订阅广告(破季)
 您喜欢的版
时政要闻 社会广角 法制纵横
健康之友 文坛走笔 学林漫步
环球博览 人间万象 文体时空
生活百科 科技视野 财经点击
运动养生 往事解密 人生舞台
人文地理 特别推荐 新闻聚焦


友情链接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青年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国经济网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人民搜索盘古搜索百度新浪网搜狐网网易腾讯网凤凰网
版权合作 | 各地代印点 | 广告刊列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