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聚焦 社会 法制 健康 文坛 学林 环球 万象 文体 生活 科技 财经 养生 解密 人物 地理 特别推荐

北京通信兵大院的记忆
 https://www.gmw.cn 2013-05-17 10:16:27 来源:文摘报

我小时候生活的通信兵大院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附近。通信兵的前身是军委三局,在当时的各兵种中,通信兵的技术含量很高。毛泽东主席曾经为通信兵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这句话大院的孩子耳熟能详。

通信兵不同于其他军兵种,有个特点是女兵多,她们特别漂亮神气,大院里好多女孩子最初的理想是长大了“我们就成了她们”。当时伙伴们共同的喜爱是《永不消逝的电波》,梦想着有一天自己能穿上军装也戴着耳机收发电报:“洞幺洞幺,我是洞两,听到请回答”。可能是工作性质的优势,上世纪60年代,这里的宿舍楼、家属区都有电话,参谋、秘书家里也有。

部队大院里孩子容易重名,因为做父母的偏爱跟部队有关的字眼,诸如什么“军、强、兵、勇”的,我的名字里有个“军”字,叫军力,军人的力量之意。大院里就有重名的,要上学了,妈妈坚决主张改名,但改后的名字里仍然带有部队的印记。

“文革”开始后部队大院的形式主义恐怕甚于地方,家家都要对着墙上的毛主席像早请示晚汇报。我家也是早晚各一次,对着墙上挂的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站好,红宝书捧在胸前,早请示时唱《东方红》,晚汇报时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家里只有爸爸嗓音好音调准,妈妈、我和弟弟或五音不全或童音未改,但个个表情严肃,跑调错词也忍住不敢笑。学校里除了正常课程外,老师还留作业背诵“老三篇”,即毛泽东的三篇文章,背不下来还要被罚重新背诵。

大院的孩子不缺少看电影看戏的机会,甚至可以说那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傍晚,大喇叭常常广播放映电影的片名和场所,看电影不全都在露天广场,象《日俄战争》那种内部电影、《武训传》一类供批判的电影多半在礼堂放映。对“文革”时的“毒草片”,小孩子其实不懂要批判什么,反而平添一种神秘和新鲜感,看“毒草电影”《清宫秘史》,我和几个小朋友就被慈禧的装束和威严感染了。看后第二天,几个人在我家里模仿起来,我演慈禧,大人没在家,我把爸爸一整盒的曲别针倒在桌上,然后一个套一个,做成两串耳坠夹在耳朵上,再用一个草板纸盒扣在小脑袋上,用妈妈的衣服当大袍子。让小伙伴把木椅子拽到屋子中间空地上,再放上个板凳,然后扶我坐上去,居高临下,我就开始拖长音喊:“小李子……”“嗻”有人弯腰回应。几天后,忽然几个大哥哥叫着我的名字大声喊:“你中毒了!”吓我一跳,马上问:“我吃什么了?”“你演慈禧!”这可更吓人,需要解毒,解毒药就是大人的一顿训。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通信兵部几次改编更名,2011年总参通信部改编更名为总参信息化部,实现由“通信”向“信息化”的历史性跨越,推进我军实现军事现代化的进程。我和当年的同学小友为之自豪,但仍习惯称之为“通信兵大院”。

(《北京晚报》4.27 王戈)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字体: ]  [打印]  [关闭] 
 编者互动
 订阅购买
五朵金花

  《文摘报》集萃之《家庭养生》、《百病自疗》、《医生札记》、《法服务》、《作品屋》、均从近年《文摘报》中精选精编而成。
每本约200页 ,均为32开,定价:18元/本。全套5本。

合订本
2007年|2008年|2009年
订阅广告(破季)
 您喜欢的版
时政要闻 社会广角 法制纵横
健康之友 文坛走笔 学林漫步
环球博览 人间万象 文体时空
生活百科 科技视野 财经点击
运动养生 往事解密 人生舞台
人文地理 特别推荐 新闻聚焦


友情链接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青年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国经济网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人民搜索盘古搜索百度新浪网搜狐网网易腾讯网凤凰网
版权合作 | 各地代印点 | 广告刊列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