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聚焦 社会 法制 健康 文坛 学林 环球 万象 文体 生活 科技 财经 养生 解密 人物 地理 特别推荐

汪曾祺故居:尽请随遇而安
 https://www.gmw.cn 2013-05-18 16:59:15 来源:文摘报

    手里夹着烟,在烟雾缭绕中,睁大如虎的眼,沉思中透着笑。这张《纽约时报》记者拍摄的照片,是汪老最喜欢的,如今挂在汪老故居迎面的墙上,笑对来客。

    汪老的故居在江苏省高邮市,小城因秦始皇在此择高地建邮亭而得名。汪老生于1920年3月5日,19岁前他都生活在这鱼米之乡,其笔下的文游台、大淖、荸荠庵凝聚无尽故乡情。

    汪老在《我的家》中写道:“我们那个家原来是不算小的,我的家大门开在科甲巷,而在西边的竺家巷有一个后门,我的家即在这两条巷子之间。”如今,开在科甲巷的大门早已不在,我们沿古老的人民路找到了竺家巷9号,这是一座再普通不过的平房,嵌在外墙的小牌儿上写着:“汪曾祺故居”。斑驳的木门两侧贴着汪老喜欢的名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这小牌儿与名句,让普通的平房不再普通。

    汪老的弟弟汪曾庆、妹妹汪丽纹和妹夫金家渝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屋里。屋子很小,分里外两间,外为客厅,里为卧室,合起来也就40多平方米,高不过5尺,几乎碰头。客厅迎面立着长条柜,上面摆着两个青花瓷瓶,汪老的照片就挂在瓷瓶之上。条柜下一方小茶几,朴素的布沙发,再没其它家具。金家渝告诉我们,汪老生于地主家庭,故居原有房屋上百,还有花园,都坐落在这条街上,解放初被没收,光是家具字画就装走十大车。而被没收的祖传老屋,先作过县粮库,后被布厂占用,幸好汪老还有弟妹,几经讨要,要回眼前这低矮的平房。

    汪老的故居虽然矮小,守屋的三位老人却坦然自得、谈笑风生地接待慕名而来的国内外客人。出了卧室,还有一个六七平方米的小院,绿植依依,情趣盎然。靠墙有一窄梯,引我们目光向上,这才看到平房顶上竟然接了一间精巧的阁楼。汪曾庆说,闲来可上一坐,听听风声,喝点儿小酒。“金罂蜜贮封缸酒,玉树双开迟桂花”,这是汪老当年为他写的一副对子,当然也是自己爱酒的写照。

    在故居小客厅的墙上,挂着几幅汪老的画,其中有一幅马铃薯的花叶图。汪老在散文《随遇而安》中,写到当年自己被无端打成“右派”,从北京下放到边远高寒的山区,在一个研究站里画马铃薯《图谱》:“我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真是神仙过的日子。没有领导,不用开会,就我一个人,自己管自己。这时正是马铃薯开花,我每天趟着露水,到试验田里摘几丛花,插在玻璃杯里,对着花描画……下午,画马铃薯的叶子。天渐渐凉了,马铃薯陆续成熟,就开始画薯块。画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一块马铃薯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全国盖无第二人。”

    汪老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以其空灵含蓄的美文跨越几个时代,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汪老为文,没有轰轰烈烈,凡人小事,花鸟鱼虫,从小的视角揳入,把自己独特的对人对事的领悟与审美娓娓叙来,透出恩师沈从文的真传,也透出他的达观快乐,即使被打成“右派”身处逆境,性情依旧。

    (《人民日报》5.13 李迪)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字体: ]  [打印]  [关闭] 
 编者互动
 订阅购买
五朵金花

  《文摘报》集萃之《家庭养生》、《百病自疗》、《医生札记》、《法服务》、《作品屋》、均从近年《文摘报》中精选精编而成。
每本约200页 ,均为32开,定价:18元/本。全套5本。

合订本
2007年|2008年|2009年
订阅广告(破季)
 您喜欢的版
时政要闻 社会广角 法制纵横
健康之友 文坛走笔 学林漫步
环球博览 人间万象 文体时空
生活百科 科技视野 财经点击
运动养生 往事解密 人生舞台
人文地理 特别推荐 新闻聚焦


友情链接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青年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国经济网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人民搜索盘古搜索百度新浪网搜狐网网易腾讯网凤凰网
版权合作 | 各地代印点 | 广告刊列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