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聚焦 社会 法制 健康 文坛 学林 环球 万象 文体 生活 科技 财经 养生 解密 人物 地理 特别推荐

清末考生有多苦
 https://www.gmw.cn 2013-06-01 18:29:25 来源:文摘报

    进入初夏,莘莘学子的“考试季”来临,众学子在备考之余,未免会叫几声苦。其实,相比100多年前晚清时期的考生,现在的考生不知有多幸福。

    备考

    明清时期,读书人的典型科考之路是:先考秀才,再考举人,再考进士。

    晚清番禺举人沈拜言回忆,考秀才,必须连过“县考”、“府考”、“道考”三道关口,“县考”和“府考”加起来有7场,“道考”也有两场,全程考完耗时两个月。

    备考过程也辛苦得多。一般的孩子六岁开蒙,十二岁时就要开始学写“八股文”了。现在的孩子学写作文,手头都要有一本“优秀作文选”,那时也不例外,市面上热卖的“优秀作文选”便是历代进士、举人的文章,人们称之为“时文”,刻苦的学生一天可以读上100多篇。

    审查

    清朝也有“科考移民”问题。清廷为照顾不发达地区的考生,制定了“分省取士”的制度,西部较不发达地区的“录取标准”大大降低,这就催生了大批“科考移民”,当时称为“冒籍”。

    清廷还有一项“德政”,父母长期在外经商,与其一同生活的子女就不必回原籍,可以“异地科考”,称为“商籍”。这样一来,“商籍”也成了抢手货,很多考生费尽心力找个同姓商人冒认亲戚,买通“招生办”异地参考。

    “科考移民”极大损坏了朝廷的权威,所以清廷三令五申,严查不怠。比如,童生参加考试,要有本县的廪生(即获得奖、助学金的秀才)做保人,一旦发现“科考移民”,马上遣回原籍,并连带处罚作保廪生。政府还要求考生提供田产、房屋乃至祖坟所在等多项证据材料,以查清其真实户籍。

    进场

    考试之前进入贡院时,考生的肩上都挑着一副担子,俗称“考篮”,里边有被子、食物、衣服以及文房四宝。

    进入贡院时,考生要敞衣解袜,以便差役从头搜到脚。朝廷严令,为防夹带,考生的衣服不能有里子,鞋底不能厚,笔管要镂空,连大饼糕点都要一一切开。

    检查完后,考生拿着点名官给的卷纸(答题纸)跟随差役,找到自己的号房。这些长约1.2米,宽约1米,高约1.8米的号房,就是他们的临时居所。

    等考生在号房安下身,天也快黑了,题目还没发下来,多数考生会早早就寝。等到后半夜,号内的监军拿到题后会分发给各号,众考生便开始答题。每一场考完后,考生可以回到家里或客栈休息一晚,次日再点名进场,但其他时间,必须“吃在号房,睡在号房”,直到考试结束。

    (《广州日报》5.28 王月华)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字体: ]  [打印]  [关闭] 
 编者互动
 订阅购买
五朵金花

  《文摘报》集萃之《家庭养生》、《百病自疗》、《医生札记》、《法服务》、《作品屋》、均从近年《文摘报》中精选精编而成。
每本约200页 ,均为32开,定价:18元/本。全套5本。

合订本
2007年|2008年|2009年
订阅广告(破季)
 您喜欢的版
时政要闻 社会广角 法制纵横
健康之友 文坛走笔 学林漫步
环球博览 人间万象 文体时空
生活百科 科技视野 财经点击
运动养生 往事解密 人生舞台
人文地理 特别推荐 新闻聚焦


友情链接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青年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国经济网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人民搜索盘古搜索百度新浪网搜狐网网易腾讯网凤凰网
版权合作 | 各地代印点 | 广告刊列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