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与周一良的“大百科”缘

2010-01-07 10:46:16 来源:博览群书 ○黎虎 我有话说

历时13年、前后3万余人参加的重大文化与出版工程――《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终于面世了!

2009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出版总结表彰

大会”。我有幸参加了这一盛会,不禁感慨《中国大百科全书》这一浩大工程于1978年启动后,从第一版至第二版之间历时30年、几代学人薪火相传的沧桑。作为接替《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三国两晋南北朝史》分支主编周一良先生的工作而担任第二版的分支主编的我,我与周一良先生的“大百科”缘,自然也就时时浮现眼前……

在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时,我曾有幸应《中国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史》分支主编周一良先生之邀撰写其中的两个条目。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一天,我接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的电话,说要找我谈谈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撰稿的问题。几天后,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如约来到我家,是一位年轻的女编辑。她自我介绍叫孙晓林,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史,导师是唐长孺先生,毕业后来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工作。寒暄之后,她转入正题说:“是周一良先生吩咐我来向您约稿,请您撰写《占田课田制》及《户调》这两个条目。”得知是周先生指定让我写这两个条目,颇感受宠若惊。不过,我心中立即就猜到了周先生何以命我撰写这两个条目的缘由,与此同时,十几年来与周先生接触、往还的情景也不禁呈现在脑海中。

“十年动乱”结束后,当时大家都有一种共同的迫切愿望,就是把被耽误的时间尽快弥补回来,于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工作,我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去拜访周一良先生,向他请教如何学习魏晋南北朝史的。

虽然我对周一良先生心仪已久,但是一直无缘谋面,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位久已仰慕的学术大师。事先我心里有点忐忑不安,不知道他是否待见我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不过,当我踏进北大东门外葱茏、幽静的“燕东园”中一座古朴的小洋楼一层(周一良先生的府上)时,紧张的心情很快就松弛下来,我所见到的是一位和蔼可亲、慈祥的长者。他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没有一点名人的架子和派头,那么真诚、平等地对待晚辈后学。后来一系列的事实证明我的第一印象是准确无误的。

拜访周先生大约一年之后,我突然收到周先生写给我的一封信,信中对我新近发表的一篇关于魏晋南北朝史方面的论文加以赞许,并予以鼓励。他在百忙之中亲笔给我写信,我心中的激动是无以言表的,这表明他不仅没有忘记,而且还继续关注着这位只有一面之缘的后学,更表明他在接待我时所表现出来的亲切、关怀之情是真诚的,没有任何矫饰。此后我有一些论文发表后,也曾几次得到他的鼓励。

后来我把我的这些感受与北大历史系的同仁交流过,他们都有同感:周先生在北大也是这样,不仅对年轻教师,哪怕是本科生,只要有些成绩他都给予鼓励,一视同仁,毫无架子。由此可见先生这种待人接物的品质是禀赋天成,发自内心的。

自从那次见面之后,先生出版的著作,学术著作如《魏晋南北朝史札记》、《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周一良学术论著自选编》等,杂文集如《毕竟是书生》、《郊叟曝言》等,他都不忘赐我,而且工工整整地亲笔题赠。后来因为先生右手骨折,书写不便,才改用篆刻的“一良敬赠”图章。在我所收到的学者赠书中,以周先生所赐为最多。

先生不仅在学术上关怀后学,而且在工作方面也同样能施以援手,急人所难。1992年在西安召开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有国外学者与会,其中大部分是日本学者,这是中外魏晋南北朝史学者的第一次盛会,因而中方亟需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学者与会。当时我负责筹备这次会议,于是想到了周先生,因为他不仅是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界的泰斗,而且学贯中外,于日本史、中外关系史亦有深厚造诣和卓越建树。当我向他提出这一请求时,他稍微犹豫了一下,说手头有紧要的事情需完成,但沉吟片刻后,他断然地说:“好吧。”我心中一块石头落地,感到这次会议的成功有把握了。果然不出所料,会议期间,周先生不仅作了多次精彩的学术报告、讲话,给予与会者丰富的学术营养。而且他还是我们这次会议中地道的“外交家”――他过去就和与会的多位日本学者有着密切的交往,在日本史学界享有盛誉;他的日语又非常流利,可以随意运用中日语言与日本学者进行交谈,翻译人员有些误译之处,也赖他予以指正。他成了中外学者环绕的一个核心,为这次会议带来了光彩,给与会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会后有年轻同事跟我说:“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收获是有幸一瞻周一良先生的丰采!”

……

所以,当孙晓林编辑说明来意之后,我就意识到先生注意到了我那篇关于西晋占田课田制的文章,因而他觉得我可以承担撰写这两个条目的任务。

西安会议后不久,我得到消息:周先生在一次骑自行车时不慎摔倒,右手骨折。于是我便到“燕东园”去看望周先生,先生的手上打着石膏,用绷带挂着右肘。不过先生的精神还很好,对于康复充满信心。交谈中先生告诉我:他前些时候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总结《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的文章,里面有一处谈到如何正确处理众说纷纭的学术问题时,是以我所撰写的条目作为例证的。我事先不知道有这么回事,回去以后找来这篇文章,是在《光明日报》1992年8月23日《史学》栏中登载的,题为《世界上第一部以百科体编撰的中国历史巨著》。文章说:“《中国历史》卷的特色亦即优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其中之一是:“条目的释文,一般采取学术界所承认的通行的说法。如果众说纷纭,各有短长,则以一说为主,附带提供其它说法。如‘占田课田制’条(1483页)末云:‘对于占田课田令文,学术界理解不一,其关键是对占田、课田的含义、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以下举出有关这几方面的各种不同意见。对于占田、课田制的产生,也列出四种不同说法。这样处理,有利于使用百科全书者扩大知识面,进一步探讨问题。”我只是给《中国大百科全书》撰写了区区这么两个条目,在浩如烟海的大百科全书中更是沧海一粟,实属无足挂齿。可这件小事却反映了周一良先生那博大的胸怀:后学稍有寸长片善,都能得到他的关注和鼓励。这是我平生未曾遇到过的奖掖后进如此不遗余力的长者!

又一个10年过去了,这时周先生早已作古,中国学术界失去了一位大师、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有一天我又接到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电话,说是要请我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史》卷第二版的主编。而这一卷的主编原来就是周一良先生,我现在能为此作点工作,略尽绵薄,自然是莫大的荣幸。然而小子不敏,何以堪之,自愧并无能力和水平承担这一重任,好在周先生已为这一卷开创、构架起了完善的体系,后来者只需萧规曹随,在其基础上加以修订、调整足矣。这次敲开我家门的除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主任朱杰军博士之外,仍然有一位年轻的女编辑,不过这位女编辑不是孙晓林女士,而是换为杨晓燕女士了,朱杰军说以后主要就是她负责与我具体联系这项工作。交谈中得知杨晓燕女士是北大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也是魏晋南北朝史,导师是王小甫教授。晓燕女士工作认真、负责、细致,几年来,在她的具体帮助下,在诸位魏晋南北朝史专家的努力下,这一卷终于如期顺利完成,聊可告慰周先生在天之灵吧。

哲人已逝,风范犹存。谨以此小文寄托我对周一良先生永恒的思念!衷心祝愿《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第四版……永续相承,后来居上,臻善臻美!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本文编辑 乔向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