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保训》看“中和”

2010-03-07 18:40:00 来源:博览群书 ○黄济 我有话说

最近拜读了有关“清华简”《保训》一篇的解说和评论文章,使我对“中”这一传统美德,实际上应为哲学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先引述《论语》和《中庸》中有关这一问题的阐述。

《论语・尧曰》篇云:“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

穷困,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中庸》对这一问题做了更进一步的阐明: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从这两段话中,可以说明:“执中”,是从尧舜以来历代相传的中华民族传统的哲理和美德,也可视为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保训》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这个问题。

根据《保训》的记载,对于“中”的要求,尧传之舜;舜命之禹;汤的先祖微又以此“传贻子孙,至于成汤”;文王在其弥留之际,更以此对武王谆谆训告。(见《光明日报》2009.4.13李学勤:《周文王遗言》)由此可见,孔子将“中庸”视为至德,大加赞扬,绝非偶然,其由来远矣!

孔子称赞“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至子思便将《中庸》撰写成书,论述了有关天道、人性、教育、政治等多方面的问题,并将“中”与“和”结合起来,提出了“中和”这一有关哲学与伦理的重要命题。下面我们再对“中和”做些概括。

《中庸》对“中和”作了如下的阐述: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也就是说,“中”是天下至大的根本,天之道在于“执中”;“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和”之道在躬行。能施“中和”,则天地人与万物,都将各得其所,各得其养,各得其长。由此可见,“中和”之德,应是至高的大道和大德,是一切行动的准则,它融化在中华民族的品格之中,体现在一切行动之上,以之修身则身修,以之齐家则家齐,以之治国则国治,以之平天下则天下平。在过去,中国人曾以此来处理国内的关系和与邻国的关系,树立了一个大国的完美形象。在今天,在国内,我们以“中和”来建设和谐社会;在国外,我们以“中和”来争取和平共处的国际环境。“中和”已成为待人处事和治国安邦的一条重要准则,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概念。

最后,还想对《保训》篇再谈点感想。正如李学勤教授所设想的那样:“清华简”的破译,可能会改变历史。(见《光明日报》2008.11.17第3版《2001枚“清华简”揭开面纱》)目前对《保训》的解释虽还有不同的见解,但《保训》篇如果最终得以确认的话,它不但可以提供我们学习中国古代文献的参证,而且可以为“中庸”之德找到久远的历史渊源,将《尚书》中的《周书》从武王的《泰誓》开始,改为文王的《保训》,为《尚书》提供新的篇章,并使其与《尧典》和《舜典》联系起来,为中国古代文化增添光辉。还可为在《尚书》中长期存在的今古文之争和真伪之辩,提供有力的解读资料。――我们将拭目以待!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本文编辑 乔向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