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学鉴定古代种族

2010-03-07 18:58:00 来源:博览群书 ○罗沛 我有话说

古代丝绸之路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也有学者认为古代丝绸之路东起洛阳),西至意大利罗马,全程7000余公里,途经中国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从天山以北进入中亚、西亚、阿拉伯半岛,直至地中海东岸,最后到达意大利半岛,或者渡达达尼尔海峡到达东欧。

在古代丝绸之路新疆(古称西域)路段上,曾经

分布过许多大小不等的城郭之国。《汉书・西域传》说:“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从汉武时的36国到分裂为50余国,显示了西域纷杂的部族组合和部族分裂。

许多学者对此有大量的研究,特别是对丝绸之路诸国的族源史有相当多的考证。对西域诸国的种族(人种)属性依据文献、语言及考古文化资料给予种种推测,主要有以下两种:一、西域为白种说。例如,安作璋《两汉与西域关系史》中称:“在大沙漠以南,自楼兰至莎车,约有十余国,总称南道诸国,居民大约都属于氐羌系;在大沙漠以北,自疏勒至狐胡,亦有十余国,总称北道诸国,其居民多系原始的蒙古种。”林惠祥《中国民族史》中按《汉书・西域传》之注,判断乌孙为白种之诺的克(Nordic)系,与北欧之条顿人、西亚之波斯人、阿富汗人相近;塞种即闪米特系,与古巴比伦、古亚述人、阿拉伯人、犹太人等同类。因此他判定,至少两千年前,越葱岭而直至新疆境内是“白种人之天下”。日本学者羽田亨《西域文明史概论》中,以为从新疆地下发现之古代语言文字具有印欧语系特点,推论西域古代居民为雅利安种或伊朗人种。二、西域为黄种说。例如,吕思勉《中国民族史》主张“葱岭以东,以黄人为主。葱岭以西,以白人为主”。黄文弼《汉西域诸国之分布及种族问题》中称“虽吾人不能说西域无雅利安人掺杂其间,但在汉代西域人从其体质及分布区域,主要不是雅利安人,而为东方种族”。据其考证,西域自古“即有汉人、羌藏人、突厥人、蒙古人、阿利安人、印度人迭居其地”。并按地区,“羌藏人居于昆仑山脉一带,而塔里木盆地南部诸国即杂羌藏人;突厥人居于天山西北吉里吉斯原野,故塔里木盆地北部诸国杂突厥种;蒙古人居于天山东北阿尔泰一带,故天山东部山谷诸族杂蒙古种;葱岭山谷邻于印度,故杂印欧种;吐鲁番盆地则汉人较多”。

从以上两种推测看,依据文献、语言及考古文化资料推测古代种族有一定的局限性,史料记录不完全,历史上的族类不仅多样,而且更迭频繁。因此,很难根据文献、语言及考古文化资料较科学地鉴定古代种族。但是,用人种生物学对西域的古代居民给以比较科学的合乎现代人种的分类,无疑是丝绸之路研究上的重大课题,因此,直接对丝绸之路新疆路段上古代居民遗骸进行体质人类学的调查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丝绸之路古代种族研究》收录有新疆古代居民种族研究、孔雀河古墓沟墓地人骨研究、阿拉沟古代丛葬墓人骨研究、焉布拉克古墓人骨种系研究、昭苏土墩墓人骨研究、山普拉古代人骨种系问题、山普拉古代丛葬墓头骨的鉴定复原、楼兰城郊古墓人骨人类学特征、塔吉克香宝宝古墓头骨、察吾呼沟三四号墓地人骨研究等以反映新疆地区为重点的研究报告10篇。还收录有甘肃玉门火烧沟墓地人骨研究概报、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墓地人骨研究概报、西安北周安伽墓人骨鉴定、太原虞弘墓石椁雕刻人物的种族特征、宁夏固原九龙山―南塬墓地西方人种头骨等5篇。

《丝绸之路古代种族研究》运用人类学的“民族人类学”方法,同时借鉴苏联境内特别是中亚、哈萨克斯坦、南西伯利亚和伏尔加河地区的古代人骨资料和苏联几代人类学家的主要研究成果。对考古年代从公元前18世纪到公元初(夏商-秦汉时代)时期的“丝绸之路”新疆段上的孔雀河下游的古墓沟、托克逊阿拉沟、洛浦山普拉、楼兰城郊、昭苏波马-夏台、哈密焉布拉克、塔什库尔干香宝宝及后来的和静察吾呼沟三号和四号等8个古代文化遗址保存下来的古人骨骼进行形态学、人类学的观察和测量。尤其对头骨部分,用专门的测量、观察和统计分类方法,提供充分的数据进行生物统计学的比较,对具体的人群或属于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时代的人类遗骨(特别是头骨)进行研究。全书232组图版涉及了总共274具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头骨材料。采用89项测量方法,其中颅长等直线与弧线测量52项;额角等角度测量15项;颅指数等指数22项。获得29250个测量数据,它的资料价值在于给后继的人类学研究留下一分参考引用的比较资料。

根据孔雀河下游古墓沟人骨头骨的主要特点,经过测量分析,这组头骨的欧洲人种特征很明显,为古欧洲人类型。表明欧洲人种居民移居到了罗布泊地区。根据托克逊阿拉沟古墓沟人骨头骨的主要特点,经过测量分析,这组头骨分别为欧洲人种支系,蒙古人种支系,人种混杂类型。表明阿拉沟古代居民的人种组成的多元性。根据洛浦山普拉古墓沟人骨头骨的主要特点,经过测量分析,这组头骨为长颅欧洲人种的印度―阿富汗类型。表明欧洲人种居民移居到了洛浦山普拉地区。根据楼兰城郊古墓沟人骨头骨的主要特点,经过测量分析,这组头骨分别为占多数的欧洲人种,少数蒙古人种。表明楼兰地区古代居民的人种组成的多元性。根据昭苏波马―夏台古墓沟人骨头骨的主要特点,经过测量分析,这组头骨分别为占多数的短颅型欧洲人种帕米尔―费尔干类型,个别前亚类型,少数欧洲人种和蒙古人种的混杂型。表明昭苏波马―夏台地区古代居民的人种组成的多元性。根据哈密焉布拉克古墓沟人骨头骨的主要特点,经过测量分析,这组人骨头骨分别为蒙古人种支系,欧洲人种支系。表明哈密焉布拉克地区古代居民的人种组成的二元性。根据塔什库尔干香宝宝古墓沟人骨头骨的主要特点,经过测量分析,这具头骨为欧洲人种支系的地中海类型。表明欧洲人种居民移居到了塔什库尔干地区。根据和静察吾呼沟三号和四号古墓沟人骨头骨的主要特点,经过测量分析,三号墓地头骨分别为高加索人种和蒙古人种的混杂型,四号墓地头骨为原始欧洲人类型。表明静察吾呼沟地区古代居民的人种组成的多元性。

甘肃的玉门火烧沟头骨120具、青海的大通上孙家寨384具,这些人骨所代表的时代大致在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纪年之始,与新疆人骨的时段大致相当。特别是这些材料的出土地理位置位于紧接新疆丝绸之路向黄河流域延伸的河西走廊地区,在人群的种族背景上又代表了欧亚大陆的东部类群,并与新疆境内的基本人群表现出明显的反差而有代表性。宁夏固原九龙山―南塬墓地中发现的西方种族的人类学材料以及西安北周时期的安伽墓和山西太原的隋代虞弘墓的个案材料,前者无论考古和人类学材料都清楚显示了墓主的中亚因素,后者遗骨保存不良但其雕刻石画的人物的形象也非常清晰地表达了墓主对中、西亚故土的情结。这些人类学材料证明,至少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我国西北地区已经有西方种族成分进入黄河流域并定居下来,并且与当地的汉人文化相融。

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的古代居民的人种形态是多型的。这种多人种类型与西域周围地区分布的种族环境大致符合:在新疆东面,直接和狭面的东亚蒙古人种占优势地区相连;其南是藏族占优势地区;向北同准噶尔相接的是北亚蒙古人种广布地区;向西和向南,与暗肤色欧洲人种(印度-阿富汗人种)和帕米尔-费尔干人种类型分布地区相交错。因此,从古代人骨鉴定资料来看,西域的种族环境显然属于人种学上典型的接触地带,这种多人种的复杂交错环境决定了西域历史上的多种人种共存、多元文化共存的史实。

作者单位:新疆人民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