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张光斗:欲令江河起宏图

2001-04-10 09:32:00 来源:书摘  王永利 我有话说

张光斗:江苏常熟人,中国著名水利水电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主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长江流域规划顾问、黄河水利委员会顾问、中科院主席团成员等职务,为中国的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灿烂的阳光洒在如同阳光一样灿烂的心灵上。在清华大学工字厅的一间屋里,我拜访了中国水利界的泰斗张光斗先生。坐在硬背靠椅上的张先生精神矍铄,双眼炯亮,我想起眼前这位学界楷模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人的一生总有一个基本思想,我的想法就是为国家、为人民……”
  
  官厅、密云水库,清水岭、渔子溪水电站,以及丹江口、葛洲坝、三门峡、三峡等许多大小水利工程,参与领导主持和设计的复杂工作,构成了这位水利老人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1912年5月,张光斗出生在江苏常熟的一个小镇。他是家里最小的儿子,三个哥哥平均大他10岁。作小职员的父亲为他取名“光斗”,希望他将来能在学业上搏个前程。
  
  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张光斗就在清苦的环境中学会了他一辈子都在用心书写的两个字:勤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张光斗的学习成绩远远超过了父兄的期望,家里决定放弃他读职业中学的打算,而送他到上海南洋大学附中读书。
  
  几载寒窗、几载苦读,1934年,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并迎来了人生中重要的一个转折点—1935年,张光斗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留美。
  
  他远渡重洋,进入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水利工程,不足一年便取得硕士学位。一年后,他又获得了美国哈佛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并考取了博士奖学金。这位创造奇迹的东方学子令人刮目相看。
  
  30年代,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在中国肆意践踏,杀戮者的屠刀高举。
  
  在美国宁静的校园里,张光斗再也坐不住了。他中断学业,谢绝了导师的多次挽留,背负着对祖国和民族的那份责任,义无反顾地踏上归程。
  
  张光斗回来了。为了效力祖国,即使从世界驰名的高等学校一下子扎进缺衣少食的穷乡僻壤,他也是满心欢喜。在山坡上,在沟渠边,留下了他的汗水和足迹。张光斗满山沟里滚爬摸索,一干就是几年。龙溪河水力发电站大功告成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设计了四川万县灌渡河水力发电站。
  
  天府之国的秀丽风光不仅使张光斗事业有成,同时也孕育了浪漫的爱情。这期间,张光斗在向事业迈进的同时,爱情也瓜熟蒂落。他和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的钱玖荫喜结连理。
  
  在发电机和水浪的奏鸣曲中,桃花溪、下清渊等水力发电站送出电流,化作了灯泡耀眼的光明,化成了机器巨大的动力。在抗战的日子里,那些大后方的兵工厂得以源源不断地向前线提供军用产品,张光斗感到非常欣慰。他自豪地说:“我为抗日尽了一份力量。”
  
  
美酒一杯敬功臣

  
  1943年,张光斗受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派遣,赴美国考察并学习大型水电站工程技术。当他再次倘佯在田纳西河河畔,看着这条曾经兴风作浪犹如蛟龙一样的野河如今乖乖地流淌时,心中感慨万端:何时,中国这个拥有世界级河流的国家,也能征服洪水的肆虐,真正利用水资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张光斗明白这个道理,如果不懂实际施工就不可能做好设计。已有设计实践经验的他更加明确了此行的目的。从考察一开始,他就坚持吃在工地、住在工地,一道一道工序地看,一个一个工程地琢磨。白天,他在工地上积累实践经验,晚上回到住处又结合理论知识认真分析研究。不知不觉中,一千多个日夜就像河水一样悄无声息地流走了,张光斗已成为拥有坚实理论知识和丰富工程经验的水利专家。
  
  张光斗回国了。经过一番严密的考证后,张光斗认为在当时建造三峡工程条件并不具备,他主张先建设一批中型水电站。在他的促成下,岷江、黄河上游、资水、钱塘江、华中等8个水电站勘测处先后成立。但是在呕心沥血获得大量的水电站地址等水文资料后,国民党政府却根本无力修建这些造福于民的水电站工程。
  
  张光斗扼腕长叹,他对国民党政府失望了。但他对自己的事业,对新中国却没有失望。1949年,就在“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炮声中,他谢绝了一些美国和台湾友人要他去工作的邀请,坚决留在南京的一间寓所。大陆有长江、黄河,他的事业在这里。
  
  1949年10月1日,张光斗和全国人民一样,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一年,张光斗来到清华大学,开始培养水利人才,也开始实现他为中国设计大、中、小型水电站的梦想。几十年来,张光斗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从黄河上游的龙羊峡到长江中游的葛洲坝,从雅砻江的二滩到红水河的龙滩……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到处留下了张光斗的身影。
  
  1958年,为了解决潮白河下游的防洪及北京的供水问题,政府决定建造密云水库。这项工程包括2座主坝、5座副坝、3个敞开式溢洪道,加上其他设施共有19座建筑物,总库容为44亿立方米,为华北地区最大。其建造难度之大、技术要求之高可想而知。
  
  作为主持设计者,张光斗思如潮涌。在水库的一个简易工棚里,他一笔一笔地在空白图纸上画出绚丽的宏图。设计中,张光斗充分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大胆地采用了国内首创的大面积深覆盖层中的混凝土防渗墙,高土坝薄黏性土斜墙、土坝坝下廊道导流等新技术,取得了成功。密云水库一年拦洪,两年建成,在世界上也很少见。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会上,张光斗被请上首席,周恩来总理为他敬上一杯香醇的茅台酒。
  
  
宁未雨绸缪 毋临渴掘井

  
  水利是国家的命脉。为国家的水利事业百折不挠,尽心尽力,是张光斗坚强的信念。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他都泰然处之。只要能做一些有益的工作,他就深感欣慰。
  
  1978年,张光斗重新恢复工作。此后,他相继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主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同时兼任了全国各地多种科技职务,如中科院水电部水利水电科学院院长、黄河和长江水委会技术顾问等。为了祖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兴旺发展,他虽已年过古稀,但仍深入工地,钻坑道、爬陡崖,亲自了解现场资料,帮助解决设计中的各种难题。他对祖国的热爱,为事业呕心沥血的精神,给中国水利水电工程界的同行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2年,清华大学为张光斗举行了隆重而热烈的80寿辰祝贺会。就在这一年的年初,他主持了三峡工程生态环境论证报告的审查后,4月就亲自到黄河考察,5月又到太湖和淮河流域考察。旅途的风尘尚未洗掉,他又出现在丹麦的国际工程及技术科学会议上……今天,水资源建设取得了在国民经济发展建设中应有的战略性地位,离不开张光斗的奔走呼吁。
  
  早在1989年11月,张光斗就写信给江泽民,提出鉴于中国水资源问题日益严重,而在水资源建设上缺少一个良性运行机制,应尽早采取有效对策。“宁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他建议:一、把水利列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与能源、交通等并列相待;二、调整水利经济政策,按有计划额的商品经济规律进行水源建设。他还随信附上他和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陈志恺合作的《我国水资源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报告,作为建议的依据。
  
  老教授的建议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江泽民在他的信上批示道:“在考虑‘八五’计划时,得认真研究水的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应该未雨绸缪。”并将信和报告转给了国家计委……
  
  时光荏苒,岁月飞逝,88岁的张光斗已步入高龄,不便登山爬坡了。但作为水利界的泰斗,为了把在水利工程技术领域纵横驰骋60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传之于后人,他将全部精力放在教书育人方面。如今,他的5000多名学生大多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在祖国大江南北的水利水电工地上,几乎都能找到他们活跃的身影。
  
  (摘自《紫荆》杂志2000年第12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