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书墙的成长

2001-06-10 09:32:00 来源:书摘 刘学文 我有话说

书对于我的吸引,似乎是天然的。少年时代已养成了爱书的习惯,书墙也从那个时候开始了堆砌。
  
  少时家境贫寒,无书可读,无钱买书。最初读的一些小人书,常常是向别家的孩子蹭着借的。借的书,看完自然是要还的,但有时也因一时吵了架、拌了嘴,没等看完就让人家给要走了,此时便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受屈的滋味,就暗下决心,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赌气,是一种好胜的怪心理———自己买不起,也要想法弄一些,让你们眼馋心痒。于是,瞄准了上过学或家里有人上学的亲戚。印象比较清晰的是常去外婆家和姑母家,次次得手的不但有小人书,还有大人看的书,如《种谷记》、《红旗谱》、《大刀记》等。最钟爱的一套书,是当时从大队部里摸索来的《毛泽东选集》四卷本。饥不择食,慌不挑路,慢慢地搜集了三、四十本书,其中也有一部分用灶王爷神像前的“钢?儿”买来的《敌后武工队》、《三国演义》等连环画书。书,来之不易,自然心爱
  ,不舍得离身,就在睡的破床上,沿墙摆了一小溜儿。这也许就是书墙的雏形吧。那时,既没有“夜半梦醒书当枕”的清雅境界,也没有“黄金屋、颜如玉”的瑰丽目标,有的只是一点满足感。
  
  1979年,到离家五、六里远的乡中读书,几十个人挤在两间屋子里,自己没带床,和别的同学凑和着。书墙远离了,她的影子倒是在心中留存了三年。后来,考上了县城里的一所师范,一人一床,又有了孕育书墙之梦的沃土。这时,知道的读书格言和读书典故多了起来,读书的欲望也更加热烈起来,节衣缩食地去买书,成了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三年下来,沿墙积攒了150余本,自床头至床尾,上中下三层,就像身边长着一棵书的树,随采任摘。课余静卧于床,以书为伴,沉浸在快哉怡然的心境中。尤其是某个月明夜,一轮明月斜照进来,床上又铺道明月,“半床明月半床书”的意境和情趣呈现无遗。
  
  拥有真正意义上的书墙,是在参加工作十年后,买了一处住所,设了12平方米的书房,靠墙放了几个书架,朝夕与2000多册图书浸染。其间每次搬家,书越搬越多,一些家什请别人帮忙,而书总是自己一袋袋的扛。那种背书的感觉虽苦累却心喜,如果能有更大的房子,温习一遍这种感觉,还是不介意的。现在,书,整整齐齐地贴墙站了一排又一排,似着装待发的士兵,随时听从调遣,自己蛮有当个将军惬意。下班之余或休息日,时不时地临墙而坐,沏一杯热茶,捧书翻阅,构成了心灵发育的特殊氛围,让孤独、焦虑和痛苦化成了活力、坚强和憧憬,读书就成了纯粹的享受和收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