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美国大片:天使还是魔鬼

2001-07-10 09:32:00 来源:书摘 西 里 钱有珏等编著 我有话说

虽然很多人对此感到不愉快,但美国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却是人所共睹的事实。1999年,全美影院票房收入共计700亿美元,美国电影在世界其他地区的票房收入,以及其相关产品的收入比这个数字还要多,电影无疑已经成了美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
  
  一般认为,美国电影的成功是因为其"娱乐性"是一流的。如何解释美国的"娱乐性"影片横扫全球票房这个事实呢?
  
  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处在低层次的要求总是要被先满足。人总是要先满足基本的生理要求---食欲、性欲等,才能有比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眼睛和耳朵作为感觉器官,和作为消化器官的嘴有类似的特征,它们本身也有一些欲望,需要人想办法满足它们。就像嘴巴经常要求提供味道浓重的食物一样,眼睛和耳朵也时常需要一定的视听刺激。美国电影正是在这点上吸引了很多观众。从喷涌的火山到咆哮的恐龙,美国电影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视听刺激,能很好地满足人的视听需要。即使不是在科幻、灾难等凸现视觉效果的片种中,美国影片也注意利用其发达的技术创造丰满的视听效果。
  
  这样,美国电影就占据了一个先机,把大量追求感官刺激的观众聚拢在自己的旗下。
  
  当然,娱乐性的含义并不只是感官刺激,还包括对人的情感、理性等诸多方面的需要的满足。
  
  美国人道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总结成以下的层次:生理需要、探索和控制环境的需要、安全需要包括与安全有关的物质条件、爱情和归宿、受人尊敬、自我实现。这些需求在生活中往往不能得到完全的满足,这样就形成了一定的心理上的压力。弗洛伊德认为,梦能够以形象和情节来使人的压抑的情绪得到宣泄,电影在这一点上和梦的作用非常相似。使人的潜在需求得到满足,使不满得到宣泄。和满足人的视听感官需要一样,永远是"娱乐"性电影的主要任务之一。
  
  美国电影中往往不遗余力地宣扬某些人类的美德,比如忠诚、勇敢、负责和自我牺牲精神,而这些美德又往往以"美国精神"的面目出现。很多国内的论者都把这归于一种宣传的需要。事实和很多人的想法不一样,多数人更喜欢乐观主义、积极向上、弘扬人类美德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说,在电影中宣扬人类美德也是为了适应观众的口味,为了寻求一种价值认同,为了票房的需要。像2000年夏居票房首位的《碟中碟2》就宣扬了英雄主义精神,而居第二位的《完美的风暴》表现了人与困境的英勇搏斗。纵观历年来的卖座大片,我们会发现其中弘扬人类美德的影片总是占多数。另一方面,由于美国本土观众在美国影片的观众群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而这些观众理所当然地对所谓的美国精神有强烈的认同感,所以很多美国片表现了美国人如何"拯救世界",宣扬了美国式的英雄主义,美国式的爱国精神,其中也不乏腐臭的沙文主义。
  
  美国电影的实践告诉我们,在一部影片中宣扬美好乐观的东西和爱国主义的精神与娱乐性并不矛盾,这两者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对人类主弦律的宣扬恰恰是娱乐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电影的成本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是最高的。一部电影如果想要拍好,动辄就需要成百万、上千万美元的拍摄资金,不要说调动大量的演员,使用各种精密的拍摄设备,就是冲洗胶片需要的费用也是一般人所难以承受的。一个诗人写一首诗的物质成本几乎为零,所以即使他的诗集完全没有销路他也大可不必着急;而一个制片商如果卖不出足够的拷贝往往意味着倾家荡产。所以电影的创作必须考虑到未来的市场前景。这也正解释了为什么当今的电影市场上商业影片占有绝对优势,而较为个性化的探索性影片和艺术影片一直处在艰难求生的状态。
  
  美国电影正是因为在商业上的成功而坐上了世界电影业的头把交椅。除了科幻片、动作片、灾难片等高科技的金字招牌,美国电影还涵盖了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影片,从温馨浪漫的爱情片到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片,从丝丝入扣的推理片到赏心悦目的青春片,美国电影几乎渗透到了电影市场的一切角落。美国每年也出产大量的独立制作影片、探索性影片,这些影片也并非完全不注重市场前景,它们之中的多数都有完整的情节、较快的节奏和能够打动观众的人物,往往也能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绩。也有的导演把拍摄这类影片当成进入主流圈子的垫脚石,或者用它们来尝试一些新的技巧,很多在独立影片中得到检验的技巧随后就被用在一部非常商业化的影片之中。
  
  美国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们能够拍出观众想看的东西,并且成功地影响了观众的口味,创造出了一大批专门的观众群,树立了非常成功的品牌形象。面对美国电影在商业上的成功,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也希望能够奋起直追,但它们所拍出的商业影片中,有的因为资金、技术方面的劣势面对美国电影相形见绌,有的虽然相当出色却仍然难以获得当之无愧的成功,原因就是美国电影的势力已经过于强大,已经对其他国家的影片产生了过强的排挤。
  
  美国电影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美国电影业完善的商业体制。有人说:"好莱坞是由一帮自以为是艺术家的商人和自以为是商人的艺术家组成的。"这句俏皮话一语道出了美国影片的明显的商业取向。和很多国家政府资助本国影片拍摄的做法不同,美国电影全部由私人投资,并且由制片方承担全部的风险。为了保证盈利,在每一部美国影片拍摄前都要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和论证,然后经过一系列规范的操作才投入拍摄,这些操作使投资各方和编、导、演等人的责权分明,也确立了各方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关系,保证了每一个人都能以高涨的积极性和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影片的拍摄工作。在影片首映之前,各大公司的发行部门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而随着影片的上映,大量与电影相关的产品也都集团跟进,这一切商业措施都大大地提高了制片商的总体收入。
  
  美国电影所取得的成功也和美国人的很多特点不无关系。美国人把特有的积极乐观精神带进了他们的电影,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不倦的探索精神,将科幻等片种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峰。
  
  美国电影的巨大成功绝不是偶然的,各国电影人现在不得不面对这个事实。至于美国电影对世界电影业的影响,很难用一句话说清:电影即使在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的夹击下,仍然把观众吸引进电影院,又最大程度地排挤了其他各国的民族电影工业;它既提供了美伦美奂的视听享受,又在很大程度上固化了人们的想象力,窒息了很多类型电影的发展。在观众中,对美国电影的评价更是褒贬不一,从表示绝不看美国电影到对美国电影情有独钟,什么样的都有。
  
  1999年被行家们称为"改变电影的一年",在这一年,一批新锐的电影人推出了多部代表着未来电影发展趋势的影片。玩着手掌机长大的一代导演,从70年代那群老叛逆手中接过了摇摇欲灭的火炬。这一年,所谓"电影制作"的概念整个被拧转了。想想《黑客帝国》里冷酷的网络仙境吧,还有《角斗俱乐部》一路过量分泌的火爆荷尔蒙,《女巫布莱尔》混乱扭曲的自然主义,《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的荒诞大展览,时间本身在《走为上策》Go)和《木兰瓣上的生活》Magnolia中被肢解和颠覆,鬼气森森的《美国美人》和《第六感》却又带有一抹近似玄学的诗意。而比起1999年,2000年的美国影片却显得平淡了许多。虽然2000年美国影片涵盖了很多种类型,比如动作惊险片《碟中碟2》、灾难片《完美的风暴》、悬念片《深层真相》、科幻片《太空牛仔、恐怖片《惊声尖叫3》、青春片《最强拉拉队》、社会问题片《阿莲正传》、动画片《冰冻行星》等等,而且力量比较平均,几乎每一部都有其可取之处,但似乎没有出现太多精品,真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影片更是少之又少。可以说,2000年美国影片的主要问题就出在"创新"二字上。可能是因为1999年的创新风潮使片商们出了一身冷汗,想要让2000年的影片保守一些以防冒进的危险;也可能是那些新锐导演都在准备他们的下一部影片,2000年的美国影片基本上拍得循规蹈矩,不求有功,只求无过。这对电影业也许不是一件好事,事实也证明,2000年的"温吞水"不但让观众们大喊不过瘾,也减少了老板们的收入。
  
  摘自《2000电影枕边书》,漓江出版社2001年1月版,定价:18.00元。社址:桂林市南环路159-1号,邮编:541002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