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开卷何必有益

2001-08-10 09:32:00 来源:书摘 易中天 我有话说

开卷有益是一句老话。正因为是老话,因此可疑。
  
  老话怎么就可疑呢因为一句话要想成为"老话",恒久而不变,四海而皆准,除非什么都没说,或说了也等于没说,这才搁哪儿都不碍事,换什么朝代都管用或都不管用,一万年前说对,一万年以后说,也对。要不然,从前三皇后五帝,到现如今改革开放,世道人心变了多少,哪有一句话能活那么长寿命的。
  
  实际上,诸如"开卷有益"之类的老话,多半是些似是而非的空话费话。人类大多是懒惰的。你让他去探索真理,他觉得还不如去打麻将。人类又是脆弱的。不管干什么,他都希望能有个说法,以为支持或交代,这才"心安理得",可以放开了手去做。这时,如果有一个人当然得是个聪明人,想出一个说法了比如"开卷有益"或"搓麻益智",大家听了觉得有些道理,而且浅显明白朗朗上口,便会跟着说。一传十,十传百,说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老话",甚至成了"真理"。这就好比世间原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但如果你硬要说这就是路,甚至就是"道",那就是死心眼。
  
  可惜不会有人去深究这一点。人类发明诸如此类的"说法",原本不过为了对自己的"活法"有个交代。只要能交代过去,其任务也就完成,其说法也就成立,至于是不是真理,原本并不要紧。如果你硬要丁是丁,卯是卯,当面锣,对面鼓,条分缕析,弄得一清二楚水落石出,那就会扫了大家的兴,岂非自个儿找不自在还是人云亦云算了。至少,人云亦云,不会有人来找你的茬。其实呢,第一个说这话的,自己也未必当真清楚,甚至不过信口开河,随便说说,只因为貌似有理又人云亦云,这才没人怀疑。许多平庸之见被视为真知灼见,其实就是这样稀里糊涂给哄抬起来的。所以,那些谁都想不到会有什么问题的"老话",没准最成问题。
  
  就说"开卷有益"。
  
  开卷为什么就一定有益呢其逻辑前提,大约无非因为书是个好东西。既然是好东西,接触一下,总归有好处。这其实同样似是而非。但凡是好东西,就一定要接触,或接触了就一定有好处吗人参倒是好东西,也有吃了坏事的吧何况书非人参。人参好歹是补品,书却未必,没准是泄药。世上有好书有坏书。有读了让人长见识的,有读了让人犯糊涂的,还有读了让人干坏事的,并非一定就是好东西,怎么能说一开卷就有益?
  
  就算是读好书吧,请问又有哪些益处想当然,无非益智、励志、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也就是起到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作用。我不否认读书有这样的作用。问题是如果读书的作用仅此而已,我们也未必一定要读书。比方说,还可以上网。甚至就连打麻将,也能益智健脑,要不怎么说麻将是"平面太极拳"苟如此,则"开卷有益"和"搓麻有益"又有什么两样至于最为道德家们所看重的"励志"功能,也同样经不起推敲。读书人的"志"或许要靠读书来"养",其他人就未必。比如刘邦项羽就不是,"刘项原来不读书"么梁斌的小说中有副对联云:"与有肝胆人共事,于无字句处读书"。这是何等志向却与读书无关。实际上,"人各有志",哪能都靠读书来"励"更何况,一个人的"志"如果还要靠读书之类的办法来"励",这个"志"本身就十分的可疑。
  
  再说了,读书,就一定励志吗怕也难讲。周国平先生有云:"玩物也可养志"。同样,读书没准也会丧志。比如那些专读言情小说的,整天价替书中的俊男靓女掉眼泪,茶饭不思神魂颠倒,这算是励的哪家子"志"世界上有激励意志的书,也有消磨意志的书。消磨意志的方法也很多。有不动声色的比如让你"玩物丧志",也有当头棒喝的比如大讲"人生无常",弄不好就会给你来个"万念俱灰"。苟如此,我们又将如之何呢莫非在"开卷有益"后面再补充一句"开卷有害"不成?
  
  开卷既然并非一定有益甚至可能有害,为什么还要说"开卷有益",而且很少有人怀疑呢无非也就是为了给读书一个说法,一个理由罢了。但在我看来,读书可以有一千条理由,唯独不能用"有益"作理由。一个人,如果事先存了功利的目的,那书是一定读不好甚至读不成的。道理也很简单:如果仅仅因为有益才读书,那么,倘若无益呢就不读了事实上,"文革"中那么多人放弃了读书,原因之一,就在于那时读书已然无益甚至有害。既然如此,还读它做甚?
  
  然而即便在那个"读书越多愚蠢,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时代,仍然有不少人在坚持读书。据我自己的体验,那决非因为读书有什么用,而仅仅只因为对书怀有一份难以割舍的爱。正是由于这样一份无法遏制难以隐忍的爱,使得许多读书人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千方百计去寻找自己心爱的书,而且一卷在手,便如饥似渴,废寝忘食。
  
  爱,是不能强迫的,也是无法泯灭的。因此,爱,才是读书唯一"正当"而"牢靠"的理由。既然如此,开卷又何必有益,何需有益还不如说"开卷有趣"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