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购“水货书”小记

2001-08-10 09:32:00 来源:书摘 张琪 我有话说

我们湖北人称低劣商品为水货,许多人对水货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无论从哪里买回的东西,若发现有疵,就会下结论为水货,并且马上有上当受骗的感觉。我刚好相反,恰恰以购水货为荣。当然这主要还是自己属于工薪族,囊中羞涩之故。
  
  前几年兴穿皮茄克,一件真皮的上千元,我自然无法享受,在地摊上买了一件几十元人造皮的,照样招摇过市,无人阻拦。一次在大街上遇到一位幼时的好友,他拦着我,内行地把皮衣揉了又揉,问:一千几我坦白地说是水货,他不相信,头摇得像拨浪鼓:怎么可能,人家都说你如今已混得不错,怎么会穿水货呢他当然不会相信,我这身包装从头到脚全是水货。我购物质产品是这样,购精神产品更是如此。小城的为数不多的旧书店旧书摊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前年长江发大水,大概是把长江文艺出版社的一家仓库给浸了水,我们那地方小街上出现成堆的湿书,这是名副其实的"水"货。价格自然是便宜。我如获至宝陆陆续续抱回了几十本。
  
  这其中不乏好书,像有一套跨世纪文丛,作者都是如雷贯耳的大手笔,像王蒙、汪曾祺、张抗抗的小说、随笔集子,还有一度吹得较高的清人写的《浮生六记》。
  
  这种湿书有的全粘在一起,弄回来后自然要多费一点力,得一页一页地小心揭开,这是细活,不能急,只能慢慢地揭。很快,我就摸索出经验来了,用一根牙签,在页角找出突破点,由小及大,最后全面进攻。当然这批书总是有股淡淡的霉味儿,但完全不影响阅读,所以说书的主要功能一点儿也没有丧失。
  
  这批书主要都是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我感到有些滑稽:这长江水恰恰是冲了叫长江的出版社仓库,可真是大水冲倒龙王庙,一家人不识一家人。我的朋友佘君也是对水货书情有独钟的人,在我的蛊惑人心的宣传下,很快也成了地摊上的常客,他比我还行,与那老板也混熟了,居然还独自到老板家里看了一次货,而且已谈好价格,全部是一元一本。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佘君带我七拐八弯进了一条小巷,这是售书小摊主的宿舍兼仓库。哇,几个房间都摆着高大的书橱,我们可以自由地翻阅、选择,更重要的一点是摊主不在家,留在家里看门的是一位慈眉善目的农村老太太。
  
  我在另一间屋子的书橱里却发现了新大陆,找到了一批没有一点水渍的新书,其中有路遥的中篇小说集,林语堂的《论幽默》,还有前段时间炒得火热的余秋雨的《山居笔记》,佘君似乎觉察到我暗藏有图谋不轨的动机,小声提醒我,你别喜昏了头,这书不是一元货,是属于半价书。
  
  我嘴上是嗯啊哦的,行动上却是将这四本书也"捎带"混进水货书中间。那老太太果然不识货,分不清书的质量,她只点了点数,我就成交了,还热情地给我一个牛皮袋装起来。
  
  出了书商家,我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把刚才鱼目混珠的勾当告诉佘君,他立即用无比嫉妒又无比气愤的口气说,想不到你这种人居然也干这种龌龊事,真不害臊。
  
  我振振有词地反驳道: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早就说过窃书不为窃,更何况每本书我还给了一元钱,你恐怕是属于没吃着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吧。
  
  一连几天我就像乞丐突然捡了个大元宝一样高兴异常,拿佘君的话说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怎么能不高兴,用一元钱,买了标价二十多元的新书。但这种快乐的感觉没有维持多久就马上像阳光下的肥皂泡一样地破灭了。
  
  一个晚上我按老习惯在台灯下看书,看的是余秋雨的《山居笔记》,翻到第二页就发现了问题,里面出现了明显别字,看书时发现了明显的错别字,就如同吃饭时突然吞了一个死苍蝇一样难受。瞧,这里面把岳飞印成了丘飞,王维印成了王红,我马上感觉有些不妙,紧接着从书架里抽出另外的三本,检查后心里就凉了一大截:本本如此,单个的错字还猜得出,一连串错字就一头雾水,还有的句子的字是用汉语拼音字母代替的。顿时,我全明白了,这自认为占了大便宜的竟是几本印刷质量低劣的盗版书。
  
  佘君知道后,哈哈大笑,你这叫罪有应得,有道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作者单位:湖北省鄂州市电信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