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山国』瑞士面面观

2001-09-10 09:32:00 来源:书摘 雷涛 我有话说

全国是个大花园

  
  瑞士全国面积为4.13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1.03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25%,是阿尔卑斯山的一个“山国”。可是,瑞士的国土治理是世界公认的。凡到过瑞士的人,都会概括地称道瑞士全国就是一个大花园或大公园。能达到这个地步,固然与国家的气候、水力资源有关,但最主要的还是这个国家能够因地制宜地建设和保护自己的家园。
  
  全国基本上看不到庄稼和蔬菜。粮食和蔬菜都是从邻国和东南亚购买。政府规定,所有土地都种草。需要种少量粮食和蔬菜的,要申请特批,而且严禁使用农药和化肥。因此,全国除了大山、湖泊以及地面建筑物,都被绿油油的青草所覆盖。在农村,草种在了房屋的墙脚下;在城市,凡能种草的地方都是绿草茵茵。可以说,在瑞士全国上下,找不到一块裸露的土地。即便是建设施工,也是用帆布圈起来,看不见对土地的“损伤”。政府告诉国民:购买粮食和蔬菜比种粮食种蔬菜合算。除了经济上算账,更算生态环境保护给人们带来的好处,这个账是很难用数字表明的。
  
  农民们珍惜自己的每一寸绿色的土地。不论城市还是农村,草坪上都是干干净净的,没有丢弃的杂物,随便躺下,都像是躺在绿色的绒毯之上,软绵绵的。瑞士人尤为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大小湖泊、河流的水都是清清彻彻,令人陶醉,即便是旅游之地,其湖边也没有杂物漂浮,令人难以置信。
  
  种花养花是瑞士人的一大喜爱。在城镇的路旁街面是花的海洋,在农村民舍的房前屋后,仍是鲜花的世界。这绿草与鲜花构成了瑞士国土上的主要色彩与情调。
  
  
出国旅游是大事

  
  目前,瑞士尽管是世界首富,但细细观察它的经济并不十分景气。因为国土狭小,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很高的程度与水准。换句通俗的话说,国内该建设的已经建设,要做的事也做了,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早已确定和被全世界所公认,手表业依然享有盛名,好像一切都可以坐享其成了。加上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达,许多电脑、机械操作代替了手工劳动,因此,出现了新的城市劳动力找不到满意工作的问题。瑞士人追求舒适而高薪的工作,一般的苦力是不干的。此外,在长期和平发展下形成的一般民众的享乐思想日趋浓厚。一些青年人缺少创业精神,不思进取,使社会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一种惰性状态。还有,近几年东欧骤变,中东动荡,前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家的劳动力渐渐拥入,带来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在瑞士生活了六年多的达木真就说过:“我敢肯定,在瑞士的每一个宾馆里,不是有一个南斯拉夫人在洗盘子,就是有一个罗马尼亚人在做杂役,要么,就是一个葡萄牙人或阿拉伯人在当跑堂的……总之,瑞士人是不愿意干这些活的,他们认为这个国家的人只是享受生活。”达木真的话也可能有水分,但却道出一种实情。
  
  我和不少瑞士人交谈,他们所流露的一个中心意思就是:我们已经有美丽的别墅和小汽车,再挣钱也无处花销,今后的最大愿望就是作环球旅游。不少人现在过生日、结婚或是举行重大的庆典,还要选在理想的国外某个地方,以增添生活乐趣,也显示人生的丰富经历。我特意问过几个饭店的老板去过中国没有,回答都是不但去过,而且去了不少地方,什么北京、上海、西安、深圳,什么长城、故宫、兵马俑,都能给你描绘一番。
  
  
节俭是美德

  
  瑞士人很富足,世界银行的最新调查材料表明,瑞士人平均的年收入是4万美元,为世界各国之最。可是,瑞士人的生活并不追求奢侈和豪华。相反,整个社会所表现的节俭风尚,令人十分敬佩。尤其是用餐方面,给我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我在瑞士呆了半个月,时间不算很短。就吃饭而言,吃过“会议餐”,吃过宾馆里的“客饭”,吃过大街上的“馆子”,吃过大大小小的“酒会”,吃过朋友邀请的“野炊”,吃过旅行途中的家宴,毫不夸张地讲,每次用餐,我仔细观察,没有一个瑞士人将饭菜剩下,碟子、盘子里都是光光的,干干净净。即使实在吃不完,也“打包”拿回家去。
  
  有一次,我去离洛迦诺市不远的柏林佐那小城,晚饭是在一个路边的小饭馆吃的。我和一对老夫妇坐得很近。从气质和衣着打扮看,这对老夫妇是很有钱的人家:老头子西装革履,手拄一个特制的手杖,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这种生活中的刻意装束在瑞士并不多见;老妇人更是穿戴入时,脖子上戴着粗大精美的金项链,手腕上、手指上戴着金镯、金戒指,这些就能表明她的殷实。我看见他俩各要了一盘沙拉米饭。老头子把沙拉米饭吃了个精光,最后还用手将盘子里的沙拉酱抹起来,再用舌头舔手指,罢了,才用餐巾纸将手指擦净。老妇人吃完了沙拉,米饭剩下了一点点。我以为他们要离开座位,不料,老妇人从小提包里取出了一个小塑料袋,把剩下的米饭用匙子一点一点放进袋子里,再用一个橡皮筋将袋口扎紧,装进小提包,再付饭钱离开。等夫妇俩走后,我趁着服务人员还未收拾之机,站起来趋前看盘子,上边竟然连一个米粒也没有落下。
  
  还有一次,我参加一个酒会。落座后发现每个餐位前的盘子里只放了一个小面包和一瓶矿泉水。这怎么够吃够喝呢我正纳闷,主持人宣布,副食自己可以到外间去拿。顿时,我明白了个中原由:面包只是一个象征意义,然后你吃多少拿多少。如果面包放得多,一是不雅观,二是吃不了再退回去更失体面,也会造成浪费。酒会开始,我发现有去拿副食的,也有只吃一个面包喝矿泉水的,也有不吃不喝将面包和矿泉水带走的。酒会散去,所有餐桌上的杯盘中未留剩物。
  
  我在湖边棕榈饭店住了多日,平时就在一楼的餐厅用餐。我发现,所有来这里吃饭的客人,都是吃多少,点多少,看来对自己的食欲、饭量都有一个准确的估计,不做哪怕是仅仅一次的浪费。
  
  
到处是“树”墙

  
  和几乎所有的西方国家一样,瑞士在居住方面也是开放的。特别是城镇,不论是机关单位、企业学校、商店作坊,大都没有水泥或砖砌的围墙。有围墙的地方,也只是冬青树或其它树木经过精心剪修而形成的“树”墙。或者是用花盆、花木为“墙”的,起到界碑的作用。在洛迦诺市,沿长湖边有许许多多的餐馆、酒店,每个餐馆酒店都有向室外延伸的露天用餐地,而连接这露天餐馆的就是“花”墙。在市郊,这种“树”墙和“花”墙就更为普遍了。由洛迦诺市中心向东走,在铁路和长湖的中间地带,是一块市民的集中居住地,居住户的楼房都是面朝湖,背靠铁路,一家挨着一家。他们之间的界墙和围墙都是树木或花草,“树”墙足有两米高,剪修得像刀削一样齐整。这种“树”墙和“花”墙为城市的容貌增色不少,使看惯了水泥和砖、石头堆砌起来的墙的人,感到一种全新的境界,身心也会变得清爽和松泛。
  
  
宗教文化有“张力”

  
  几次上街,都碰到一个难解的疑窦:一对当地人往往带着一个黑人孩子。有时一对年轻夫妇用手推车推着孩子散步,我猛然发现,孩子是完全的非洲黑人。这怎么可能呢白人人种,怎么也生不出一个黑人孩子来的,莫非是女的曾经和黑人有过恋情即使有,他丈夫能以爱心养活这“杂”种吗后来,这个答案从达木真那里找到了:这些黑孩子,确系非洲人。但不是这些父母所生,而是由他们收养。绝大多数是这些夫妇或其中之一多数是女的去非洲旅行,见有的黑人由于生活所迫将婴儿弃之道旁,这些旅游者为慈悲心所驱使,将婴儿抱回瑞士,作为自己的孩子抚养。有的是自己没有生育能力而抱养。难怪我在长湖边的椅子上小憩时,看到当地一群群嬉戏的男女青年中,总有一两个黑人,这大概就是当年濒临死亡的婴儿,如今在开心地游玩。这个现象也说明:这里没有种族歧视,户口管理方面大概也是宽松的。收养孩子的“觉悟”十有八九是《圣经》给的吧。
  
  
人与鸽子、麻雀和睦相处

  
  在瑞士滞留半月,多数的吃饭地点是在露天的凉棚下边,和陕西“八大怪”一样,瑞士人是就餐“不在房内爱在外”。或在饭店楼下临街长期搭建凉棚,或在草坪花草间临时搭建。湖边、山林树荫之下更是多见。这种就餐方式的确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一边吃着喝着,一边尽情欣赏自然山色,花木虫草,其乐无穷,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兼得。可是,我看到的更新奇的现象是人与麻雀、鸽子同食,相处融融,互不侵犯。在我住的酒店的凉棚下,我们早晚就餐时,都是和麻雀、鸽子一同进行的。麻雀、鸽子少则一两只,多则五六只。这些飞禽根本不怕人,你在吃饭,它们就在你的脚下,甚至踩在你的鞋上,或懒悠悠地在桌上、扶手上走动。你给它们扔些面包渣,它们跳过来噙住或就地吃掉,或飞出一米半米远慢慢品嚼。在伯尔尼、卢塞恩和苏黎世,在许多乡村小店,处处都能看到这种现象。在伯尔尼大街,成群的鸽子在地面上、草坪上自由自在地驻足,没人吆喝,更无人驱赶。鸽子也不怕人。汽车、自行车过来,它们也只是像人一样稍稍错开让路,然后依然觅食寻欢。我想这个现象最起码说明:瑞士人爱鸟,长期保护这些生灵,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不去干涉它们的自由。这样,久而久之,飞鸟们也就视人类为朋友了。
  
  
厕所“文明”

  
  厕所二字在字眼上也许不美好,人们往往把它和臭气相联系。我们在洛迦诺住的是较好的饭店,卫生间自然卫生,这没有什么可说。几次外出解手,在街头厕所里仍然闻不到臭味。仔细观察,这里的厕所没有蹲式,都是坐式,大凡厕所,外表建筑和内部装修都和住房一样讲究:外部都是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整个城市建筑协调统一。里边全是大理石或瓷砖铺地贴墙,地上光亮洁净,马桶常新,手纸、烟灰缸摆放整齐。有的厕所的墙上还挂着油画和现代艺术品,增加文化氛围。有的烟灰缸上部是铁丝网,网下面是烟灰盘,即人扔烟蒂时,烟灰漏在下边,烟蒂留在上边。便池大都放有卫生球之类的除臭品,外间的洗手间有冷热两个水龙头,旁边有擦手纸巾和烘手机。在首都伯尔尼火车站,我解手时留神观察:厕所虽然可以看到烟头和小纸屑,但仍然闻不到臭味,设施未被损坏,墙壁上看不到涂写的字迹。人要吃要拉,厕所是人几乎每天必到之处,从厕所文明可以看见瑞士人文化素养之高。
  
  
中国文物从何来

  
  同行的刘兄告诉我,他一次上街时曾路过一个类似中国文物商店的店铺。由于当时往回赶路,未看个究竟。他问我有无兴趣光顾一下。我欣然随他前往。这家文物商店不大,却很幽深,橱窗里摆满了货物,店内更是堆积如山。我认真观看,发现这里的文物绝大多数是来自中国。有古色古香的屏风、梳妆台、食品盒,有年代久远的各色花瓶、瓷餐具,还有许许多多的佛事玉雕用品,不亚于国内的文物商店。有两幅挂画耐人观赏:一是乾隆丙辰年的《三英战吕布》,画中三匹骏马奔驰,三位豪杰挥舞长矛和利剑直奔吕布,吕布的坐骑显然是被动迎战状,吕布也是满脸惊恐,大有策马逃走之势。另一幅是《辕门射戟》,人物构图古朴庄严,再现古代军事生活的特有气氛。还有几个屏风和大花瓶的浮雕格外惹人:如天女仙桃、抱子观鱼、七子折桂、双龙戏珠等,人物逼真,雕工不凡。更有几个屏风七绝诗句清新流畅,耐人寻味,不妨抄一首: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还有五言诗,虽近乎白话,但也有趣:
  
  只要仁义好,
  清水也觉甜。
  瓜园无限好,
  赏之乐悠悠。

  
  在异国他乡见到这些古玩古物,又读国人先哲的诗句,不胜感慨万端。又转念沉思:这些东西为何到此,是店主人远东之行所索,还是从文物商贩处得来,是当年“八国联军”中的官兵抢到又转卖给瑞士人,还是店主人就是“八国联军”的后代……在文物商店饱了眼福,却留下了一连串的自问。
  
  
因说话声大而报警

  
  一天晚上,我们看完大屏幕法国影片回来,已是0时,在住房晾台上讨论当代电影的发展问题。不一会儿,住我俩楼下的老头站在晾台上向我们叽哩哇啦地喊了几句。我们感觉是夜深了,我们说话声大了点,影响了他的休息,他来向我们提意见。入乡随俗,忍耐为好。我们也变得很文明和有涵养,从晾台回到房内关上晾台的门来聊,这下安宁了,我们也谈得开心。后来,我们又在晾台上聊天至凌晨2时,那个老头竟跑了上来重拳打门,开门后大声指责。经李君翻译,大意是:这么晚了,你们说话影响我的睡觉,你们不停止我就要报警。我的天,说话晚了点,夜深了点就要报警,这不是小题大作么!路上的车辆照常在行驶,有的摩托车也不时奔驰而过,其马达轰鸣声不绝于耳,你咋不找事,不报警我心里突然有点气不过。你是否认为中国人可欺,还是你本身有点神经质!又冷静一想,西方人常讲一个生活准则:不妨碍他人的生活。我们说话声大,吵了人家,人家不满也在情理之中,这么一想,也就消气了。但为这件事要报警,实在难以彻底想通。
  
  (摘自《走近阿尔卑斯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定价:18.00元。社址:西安北大街131号,邮编:710003)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