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香巴拉”和“香格里拉”

2001-10-10 09:32:00 来源:书摘 王怀林 我有话说


  
香巴拉
  ——来自藏经的理想国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人们都把它向往,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人们都把它向往。
  那里四季长青,
  那里鸟语花香,
  那里没有痛苦,
  那里没有忧伤,
  她的名字叫香巴拉,
  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哦,香巴拉并不遥远,
  哦,香巴拉并不遥远,
  它就是我们 我们的家乡。

  
  ——藏族歌曲《香巴拉并不遥远》
  
  这首在近年流行藏区的优美歌曲,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引用了一个藏族人家喻户晓的概念:香巴拉。
  
  几乎所有的宗教,尤其是成熟的宗教,都有其“彼岸世界”,作为藏传佛教的大乘佛教的“彼岸世界”,其信仰的净土就是“香巴拉王国”。
  
  根据藏经记载,香巴拉王国隐藏在西藏北方的雪山深处的某个隐秘区域,整个王国四周被双层雪山环抱,有八个呈莲花状的区域,城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中央又耸立着内环的雪山,这里被称作卡拉巴王宫的地方,住着香巴拉王国的国王。这里的居民有着超凡的智慧,摒弃了偏执、痴迷和贪欲。香巴拉王国的神圣国王,他领导着香巴拉王国保持有世界的最高佛法,直到外部世界的宗教彻底消灭为止。
  
  关于香巴拉隐秘历史的记载和传说,大量存在于现在西藏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当中。藏经、西藏口头文学、诗歌、流浪说唱艺人等,都对香巴拉的隐秘历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甚至,1775年,六世班禅大师罗桑华丹益希,根据大藏经中的经典,写了一部通俗的《香巴拉王国指南》。除此之外,在藏传佛教中,还有很多关于怎样前往香巴拉的类似指南。根据“指南”,要想在香巴拉圣境入境,要经过许多高山和沙漠,克服无数的雪山险峰和江河湖泊,除此之外,还必须得到香巴拉的保护神的青睐和帮助,以降伏路途上阻挠行者前行的恶魔,才能最终顺利到达。
  
  在印度,很久以前,就已流传着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北边,也即在西藏附近的昆仑山脉,有一个圣人居住的神秘王国。有一部印度佛教的典籍是这样记载的:“香格里拉在一个会涌出美酒的湖中央的浮岛上,那儿建有被神圣森林围绕着的王宫,要前去该岛必须乘坐‘金鸟’才行。”
  
  中甸的仲巴活佛讲过一个故事,康巴地区曾有一个孩子到过香巴拉王国,他看见了车轮大小的莲花,因为走路走累了,他便在那朵硕大的莲花瓣上打了个盹,醒来后却满身清香。他回到家里,他的父母已经过世,围着他的竟是一群老头,他仔细辨认,才看出围着他的那些老头全是孩提时的伙伴。
  
  对藏传佛教的虔诚信仰者来说,他们相信香巴拉王国至今仍然存在着,它是作为人间的惟一一块净土而保存着的。
  
  那些富有探险精神的西方人却不相信香巴拉仅仅是一个理想王国,他们为找出现实中的香巴拉而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求:1924~1927年,苏俄人尼古拉·雷里西经过艰苦搜寻,据说他在印藏边境一带遇上了来自香巴拉王国的僧侣,僧侣告诉他:香巴拉王国居住在地下之国,他们有着超人的能力,掌握着某种地下的隧道,这些隧道向世界的四面八方延伸。在香巴拉王国有一个巨大的魔镜,他们将其用来观察人类的生活和行踪,魔镜可以旋转,用于看清不同地方的景象。后雷里西神秘失踪,据说是被香巴拉人接走……
  
  根据藏经记载的“香巴拉王国指南”,很多探险家和考古学家在西藏境外也进行了探寻。
  
  于是,许多的香巴拉被发现了:已有考古学者在撒马尔汗东边的帕米尔高原找到香巴拉遗迹;有人称在塔里木盆地找到了香巴拉;也有人称在吐鲁番盆地;还有人称在西伯利亚;有人说通往香巴拉地下王国的通道就在布达拉宫的下面……
  
  真正的香巴拉在哪里?
  
  其实,在藏经里,香巴拉王国无论是作为信仰还是事实上的存在,都是与“秽国”相对而言的,无论藏经赋予其多大的神秘性,它实际上只是作为藏传佛教的最高理想——“净土”而存在。净土是指菩提修成的清净之所,为佛陀居住之地。而“秽国”则为俗世人类的居住地,充满着烦恼和污秽。藏传佛教要进入净土,就须通过修炼成佛陀而转世,以使肉体获得新生。藏传佛教由此也认为,达赖和班禅喇嘛也会转世去香巴拉王国操持净土,因而香巴拉是无量永劫、积功积德的庄严世界。
  
  就像藏经中的一个故事:曾有一年轻人历尽千山万水寻找这块理想的国度,之后来到了一位老者修行的山洞,老者问他要去何方?
  
  他说:“寻找香巴拉。”
  
  老者对他说:“你不用去远处,香巴拉就在你心中。”
  
  
香格里拉
  ——西方“桃花源”

  
  一粒沙子也可以看到世界,
  一朵野花也可以看到天堂,
  从你的手心里能够了解无限,
  从一瞬间能够知道永恒。

  
  ——〔英国〕布莱克
  
   香巴拉的故事远没有结束。1833年,一个英国小说家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出版,把西方人重新卷入了香巴拉热中。
  
  詹姆斯·希尔顿,美籍英国著名作家,1900年出生于英国格兰来镇,1954年12月20日逝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消失的地平线》完成于1933年,书中描写的是本世纪30年代初,南亚次大陆的巴斯库市发生暴乱,英国领事馆领事康威、副领事马林逊、美国人巴纳德和传教士布琳克洛小姐等四人乘飞机撤离该市,欲飞往巴基斯坦的白沙瓦,飞行途中他们发现飞机被劫持,沿着喜马拉雅山由西向东偏北飞行。入夜,飞机迫降在一座狭长的山谷口,飞行员受伤濒于死亡,临死前他断断续续告诉安然无恙的四名乘客:这里是中国藏区,附近有一座叫香格里拉的喇嘛寺,只有到那里才能找到食宿。
  
  第二天早上,当他们正惊慌失措时,一位由十几个藏族人簇拥着的能讲一口纯正英语的张姓老人出现了。老人带他们经过一条秘密的山间小道,进入一个叫“蓝月山谷”的峡谷,来到一座形如金字塔、高耸入云的雪山山腰的喇嘛寺——香格里拉的中心。
  
  喇嘛寺领导着整个山谷,形成香格里拉社会。有数千居民以藏汉为主,也有西方人在此安居乐业,居民的信仰和习俗不相同,有儒、释、道等教派除了喇嘛庙外,还有一个道观和儒教的寺庙,但彼此团结友爱,幸福安康。在香格里拉的所有领域,在处理各教派、各民族、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都信守“适度”的美德,这使得香格里拉社会祥和安宁,人们相亲相爱,过着自给自足、平静、富裕、长寿和高尚的生活。
  
  在香格里拉有许多神秘、奇妙的事情。比如,因为适度地开采黄金,人们生活富裕;来自世界各地的高人雅士在此研究着他们感兴趣的各类问题;由于风光绮丽,心情超脱,这里的居民都十分长寿,许多人超过100岁但仍显得十分年轻,还可谈情说爱,长期修持藏传佛教密宗的最高喇嘛有250岁,理政香格里拉已100多年,然而,香格里拉的居民如果离开这宁静而超凡脱俗的山谷回到尘世,就会很快失去他们的年轻。
  
  经过一段时间的体察,他们多认为香格里拉是他们所见过的最幸福的社会,不愿离开。只有马林逊总想回到英国,最后终于找到机会并请康威伴他离开。
  
  康威再次出现时,是在重庆的教会医院,他已失去记忆,马林逊不知所终。经过艰辛的漂泊和心路历程,恢复了记忆的康威又重新踏上寻找香格里拉的征途……
  
  《消失的地平线》发表后,成为当时的最畅销书并获得英国著名的霍桑登文学奖。1944年,好莱坞投资250万美元将小说搬上银幕,将香格里拉的名声推向高峰,主题歌《这美丽的香格里拉》随之传遍全球。
  
  《消失的地平线》的意义在于,它为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植入了一个“人间乐土”的形象化意境。正如《不列颠文学家词典》中称:“小说的一个最大贡献,就是为英语词汇贡献、创造了‘香格里拉’这个新词。对它的涵义解释为: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战争,是一片宽容、安宁、祥和的净土;是一片神奇、拥有无与伦比原始自然美的乐园,那里的生活是透明而清澈的,它远离正在走向毁灭的西方现代机器文明世界。”
  
  后来“香格里拉”一词被香港企业郭氏家族买断,成为酒店的商号,进而风靡世界,成为世界酒店的最好品牌之一,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消失的地平线》的无形价值。
  
  正如某权威的香格里拉研究专家指出:“多数西方作家和学者相信,‘香格里拉’这一概念来自于藏传佛教经典中的‘香巴拉’一词,意指偏远山林中的一处理想完美的地方。此词在用梵文、藏文写成的有关生命轮回的描写中被经常提到。”
  
  不仅理念,从发音上也有共同之处。英语中的“香格里拉”是由藏传佛教中的“香巴拉”一词演化而成,其发音和迪庆方言“香巴拉”完全一样。
  
  
寻找香格里拉

  
  如果说,藏经中的香巴拉还是一个佛教徒心目中的神界的王国,那么,经过希尔顿的改造,香格里拉已成了现代世俗西方人的理想家园。
  
  香巴拉王国以“香格里拉”的名字出现在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根本上说并非作者一时心血来潮、灵感突发的胡乱编造,而是根据香巴拉的美丽传说,对踏上理想净土的精心描绘。
  
  常识告诉我们,虚构的艺术形象不等于现实。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讲的是一个虚构的故事。然而文学艺术追索其源又离不开现实生活,任何虚构的小说,都不可能凭空臆造,在生活中自有它的原型。根据《消失的地平线》的启迪,人们在为香格里拉这个世外桃源的宁静祥和,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倾倒时,本着去世外桃源寻求美好的生活和环境、去香格里拉陶冶情操和感悟藏区独特文化魅力的目标,纷纷踏足在西藏、尼泊尔、印度等地,掀起了经久不衰的寻找香格里拉热。
  
  1957年,印度国家旅游局就向外界公开宣布,位于印度一侧的喀什米尔喜马拉雅冰峰下的巴尔蒂斯镇为香格里拉。印度旅游部门同时对该镇进行了大量投资,吸引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旅游者,在30多年中,为印度创汇7亿多美元。
  
  1992年,尼泊尔旅游部门宣布,该国的边陲小镇木斯塘即为香格里拉的原型,借此也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和旅游者……
  
  然而,慕名而来的旅游者往往大失所望,因为这里的自然景观、自然面貌和地理面貌和小说中所描写的大相径庭!
  
  1997年9月4日,云南省宣布香格里拉在迪庆。
  
  因为迪庆有着《消失的地平线》中描写的一切人文自然景观:雄伟奇崛的壮丽峡谷,金字塔般熠熠生辉的雪峰,明亮如镜、气象万千的高原湖泊,碧如绒毯、辽阔无垠的高山草甸,金碧辉煌、种类繁多的喇嘛寺庙,安静质朴、历史悠久的古道老城,还有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和平共处,无不显示出远在东方雪峰下的一个永恒、和平、宁静的香格里拉理想王国的神圣魅力。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当世人纷纷涌入迪庆的香格里拉时,云南怒江州经过考证,认为香格里拉是怒江州贡山县的丙中洛,它地处滇藏交界的怒江大峡谷深处,境内层峰叠嶂,江河纵横,大小雪峰绵延盘亘,四周是一片冰清玉洁的冰雪世界。“卡哇卡拉”峰海拔5128米,直插云霄,呈圆锥形金字塔状,银光闪闪,神圣平和,被列为藏区十大神山之一,山高谷低,纵横幽深。其最著名的景观为怒江第一弯——千里怒江从雪域高原拾阶跌宕而下,流经丙中洛的王箐大绝壁,由于大绝壁的阻挡,猛然西拐,又被丹拉大山的陡坡挡回,在崇山峻岭间形成一个巨大的半圆形大转弯。江弯的两岸树木葱茏,桃花竞开,风光绮丽,景色诱人。丙中洛境内居住着傈僳族、怒族、独龙族、藏族、白族等民族,所以现在仍然有典型的喇嘛寺庙、别具一格的基督教堂、道观等人文景点,这些景观也与希尔顿小说所描绘的香格里拉一致。
  
  最近,专家们在丽江也找到了证据:被西方学者誉为“纳西学之父”的美籍奥地利植物学家、人类学家、探险家的约瑟夫·洛克博士,旅居丽江长达27年之久,以毕生精力研究纳西族的文化和丽江的文化地理和动植物,写成了《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一书,在该书中,他认为丽江比起其它地方更像“蓝月山谷”——这里有着蓝蓝的湖泊,宽阔的草甸和喇嘛庙。这里的雄古村被人认为是香格里拉的原型:林中农舍参差有致,有葱茏的翠竹,成片的桃李,一派田园景色。在该村还发现清光绪年间刻的石碑,上面的“香各格里拉”的字迹仍十分清晰。境内的玉龙雪山,巍峨蜿蜒的雪峰如玉龙游动,绵亘35公里,积雪终年不化,雪山中的峡谷、湖泊、草甸,无不流露着小说中香格里拉的神韵。
  
  正在各地争炒香格里拉的归宿时,四川稻城县也爆出新闻,有专家发现,这里与小说中香格里拉有十分一致的人文地理景观。这里的雪峰、峡谷、草甸、湖泊、寺庙以及恬静的村庄,以及稻城境内的小贡噶雪山,被称作“雪域神峰”,山势挺拔,直插蓝天。其主峰为“仙乃日”,即观音菩萨之意,海拔6032米,为四川境内第五高峰;南峰为“央迈勇”,意为文殊菩萨,海拔5958米;东峰为“夏诺多吉”,意为金刚菩萨,海拔5978米。据称以上山名都是五世达赖所封。三座神峰冰雪皑皑,一尘不染,恬静明阔,摄人心魄,峰顶交错着条条冰川,峰腰长着茂密的森林,峰脚铺垫着肥美的草甸。在雪峰之间,还有一个闪耀着七彩光韵、色泽变幻无穷的美丽湖泊,清澈剔透如一块碧黛的翡翠,又像天空中一弯月芽儿镶嵌在雪峰之间。旖旎的湖光山色,令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村落里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和平相处,也如香格里拉圣地一般。
  
  (摘自《寻找康巴——来自香格里拉故乡的报告》,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定价:18.00元。社址:成都盐道街3号,邮编:610012)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