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美国历次战争死亡人数知多少

2001-12-10 09:32:00 来源:书摘 薛黎光主编 我有话说

从美国独立战争到科索沃战争的二百多年时间里,美国频频操戈,但绝大多数都是在海外。究竟有多少美国人在这些战争中死去我们不妨细数一二。
  
  独立战争(1775~1783年)。为了与强大的英帝国对抗,美国先后动员30万人投入这场为争取自身独立而进行的战争。整个战争持续了8年,美国方面共有4044名陆军、342名海军和49名海军陆战队官兵阵亡,其它原因死亡的人数则远大于此:超过22万。
  
  美英战争(即第二次独立战争1812~1815年)。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反对英国干涉并企图夺取英国殖民地加拿大,刚诞生不久的美国动员47万人(包括民兵)投入这场战争。美陆军阵亡1950人,海军阵亡265人,海军陆战队阵亡45人,共2260人。
  
  塞米诺尔战争(1832~1842年)。共有2000名官兵死亡。美墨战争1846~1848年。陆军阵亡1721人,海军阵亡1人,海军陆战队阵亡11人,共1733人。另外,陆军还多达11550名官兵死于其它原因。
  
  这场战争使得美国得到了包括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在内的2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美国版图由大西洋沿岸扩展到太平洋沿岸,成为连接两洋的大国。但对西部的扩张激化了南、北方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美国内战的爆发。
  
  美国内战(1861~1865年)。北方阵亡36万人,南方阵亡26万人,共62万人。
  
  这是一场美国工业资本主义占优势的北部诸州同发动叛乱的南部蓄奴州之间的战争,以南军的失败告终。战争中,总统林肯颁布了著名的《宅地法》和《独立宣言》。
  
  讨伐印第安人的军事行动(19世纪)。死亡5000人。
  
  美西战争(1898年4~8月)。陆军阵亡369人,海军阵亡10人,海军陆战队阵亡6人,共385人。另有2061名陆军官兵死于其它原因。共有2446人阵亡。
  
  经过近4个月的激战,西班牙放弃对古巴的一切主权要求,由美国占领,并将菲律宾、关岛和波多黎各转让给美国;美国付给西班牙2000万美元作补偿。
  
  美菲战争(1899~1901年)。共有4243人死亡。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1918年。陆军阵亡50510人,海军阵亡431人,海军陆战队阵亡2461人,共53402人。死于其它原因的有陆军55868人,海军6856人,海军陆战队390人,共63114人。总计超过11.6万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1945年)。陆军阵亡234874人,海军阵亡36950人,海军陆战队阵亡19733人,共291557人。死于其它原因的有陆军83400人,海军25664人,海军陆战队4778人,共113842人。总计超过40.5万人。伤65.1万人,6.58万人失踪,被俘11.42万人。但是这些数字与整场战争造成的损失相比,实在不算什么。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欧洲,战争破坏造成的物资损失就达2600亿美元按1938年价值,军队死亡1690万余人,居民死亡3430万余人,合计死亡5120万余人,仅苏联就达2000万余人。
  
  朝鲜战争(1951~1953年)。陆军阵亡27704人,海军阵亡458人,空军阵亡1200人,海军陆战队阵亡4267人,共33629人。死于其它原因的有陆军9429人,海军4043人,空军5884人,海军陆战队1261人,共20617人。总计超过5.4万人。
  
  越南战争(1961~1973年)。陆军阵亡30867人,海军阵亡1599人,空军阵亡1707人,海军陆战队阵亡13066人,共47239人。死于其它原因的人有陆军7251人,海军909人,空军603人,海军陆战队1683人,共10446人。总计超过5.7万人。
  
  武装侵略多米尼加(1965年4月)。阵亡24人。
  
  入侵格林纳达(1983年10月)。阵亡18人。
  
  美国利比亚冲突(1986年3~4月)。死亡2人。
  
  入侵巴拿马(1989年)。死亡27人。
  
  海湾战争(1991年)。148人阵亡,其它原因死亡138人,共286人,伤3636人,失踪44人,被俘11人。
  
  武装干涉索马里(1993年)。阵亡44人。
  
  科索沃战争(1999年3~6月)。在这场历时78天的战争中,北约和美国到底有多少人死亡,至今还是一个谜。北约正式承认无一名军人阵亡,同时又附带说明,在“非战斗条件下”死亡约50人。美国国会的一份秘密报告则称,北约各国在这场战争中损失相当大,还指出在南斯拉夫上空阵亡的不仅仅是北约飞行员,还有几十名乘直升机营救跳伞飞行员的空降人员。报告中指出,南斯拉夫空军至少击落了5架北约直升机,机内的上百名别动队员全部阵亡。据估计,北约损失总人数可能达400人,其中有250人是美国特种部队的军人。
  
  

美国兵力到底有多少

  
  美国武装力量按人员构成可分为现役部队、预备役部队和文职人员三部分;按军种组成可分为陆军、海军、空军、海军陆战队、海岸警卫队;按作战需求可分为战斗部队、战斗支援部队和战斗勤务支援部队;按地区可分为战略核部队、联合作战部队和机动支援部队等等。虽然各种分法不同,美国武装力量的基本人员构成是不变的。
  
  在这些人员中,现役部队是武装力量的骨干和战争初期的基本力量;预备役部队是战时扩军参战的首要来源,也是平时保卫美国本土安全的重要力量;文职人员是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在国防部供职的高级文官外,绝大部分是在美军各级机关、部队中从事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技术操作和勤务保障等方面的工作人员。
  
  
美军现役部队

  
  美军现役部队由陆军、海军、空军、海军陆战队和海岸警卫队构成,总兵力为137.77万人,其中陆军现役部队编有3个集团军司令部、4个军部、10个师(含2个装甲师、4个机械化步兵师、2个轻步兵师、1个空降师和1个空中突击师)、4个独立旅及装甲骑兵团、1个特种作战司令部和5个特种作战大队。陆军共装备主战坦克7836辆、装甲人员输送车1.78万辆、装甲步兵战车6720辆、各型火炮8160门、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约3.3万具、地空导弹“复仇者”767部、“爱国者”485部、飞机约270架、直升机约5000架(其中武装直升机1849架)。
  
  海军现役部队实际上由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两个独立的军种组成,海军可分为舰艇部队、舰队航空兵、海上勤务部队和岸基部队4个兵种,一般按照行政管理和作战指挥两个系统进行编组和行动。目前,海军编有2个舰队,即大西洋舰队和太平洋舰队,11个航母战斗群,10个舰载机联队;主要装备有84艘潜艇、143艘大型水面作战舰艇(含航空母舰11艘、导弹巡洋舰31艘、导弹驱逐舰52艘、导弹护卫舰49艘)、约2900架飞机(作战飞机1728架)、约1500架直升机(含武装直升机487架)。
  
  海军陆战队是一支隶属于海军部两栖作战部队,有自己独立的组织系统,由地面作战部队和航空兵组成。陆战队装备有主战坦克403辆、轻型装甲车1966辆、牵引炮789门、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2372具、作战飞机475架、武装直升机156架。
  
  海岸警卫队编有2个地区司令部和10个海岸警卫区司令部。装备有巡逻舰艇146艘、飞机73架、直升机136架。
  
  空军现役部队共编有14个航空队、45个联队(11个战略轰炸机联队、10个运输机联队)和24个战斗机联队和128个中队,主要装备有6394架飞机(其中作战飞机3267架、运输机1158架)、洲际导弹580枚(其中“民兵”Ⅲ导弹530枚、MX导弹50枚)。
  
  
预备役部队

  
  美军预备役部队分为国民警卫队和联邦后备队两大类,由陆军国民警卫队、陆军后备队和海岸警卫后备队等7部分组成。
  
  陆军精选预备役部队共有约56.19万人,约3000辆坦克,由国民警卫队和后备队组成,前者现有精选预备役人员35万多人,编为8个师(1个装甲师、2个机械化步兵师、4个步兵师和1个轻步兵师)21个旅、团和16个野战炮兵旅;后者现有精选预备役人员21.19万人,编为7个训练师和7个演习师。
  
  空军预备役部队共有约25万人,169个中队,1873架飞机。它分为空军国民警卫队和空军后备队两个部分。前者编有精选预备役人员10.9万人,112个中队,1426架飞机,主要为战略空军、战术空军、军事空运和太平洋空军部队提供支援;后者编有精选预备役人员7.1万人,57个中队,447架飞机,主要为军事空运、特种部队等提供支援。
  
  海军后备队共有二十多万人,其中精选预备役人员9.6万人,编有1个舰载机联队、2个巡逻机联队、1个直升机联队、1个战术支援联队,装备舰艇23艘、飞机223架。
  
  陆战队后备队共有9.9万人,编有1个陆战师、1个航空联队、1个勤务支援联队,装备飞机181架。
  
  
文职人员

  
  文职人员是美国武装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包括两部分人员:一是在国防部担任高级领导职务的官员,如国防部长、三个军种部长等;二是在军队各级机关、部队中从事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技术操作和勤务保障等方面的工作人员。截至1997年,美军共雇用直接文职人员73.92万人,其中陆军23.12万人,海军及海军陆战队20.94万人,空军17.68万人,国防部与各直属局12.19万人;雇用间接文职人员4.02万人。直接文职人员是指国内外各军事机关和单位直接雇用的美国人;间接文职人员是指驻海外美军与驻在国政府及所属机关通过签定合同或协议而雇用的当地人。
  
  (摘自《美军内幕》,新华出版社2001年9月版,定价:20.00元。社址:北京宣武门西大街57号,邮编:100803)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