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读书之我见

2001-12-10 09:32:00 来源:书摘 阎鸿武 我有话说

读书学习是一种心灵的活动,向来算为清高。正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读书学习一向称为雅事乐事。
  
  笔者所谈读书,亦非指学堂中的读书,亦非指读教授所指定的功课书。我所谈的是自由地看书读书:无论是在校,离校,做教师,做学生,做商人,做政客,当工人农民闲时的读书。这种的读书学习,能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长见识,养性灵……。简言之,人读好书是有益无害的。因此,我主张凡是人,有时间就应该多看多读好书。
  
  有人认为人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有漂亮面孔,说话漂亮的人,未必面目可憎。读书与面孔漂亮没有关系,因为书籍并不是化妆品,读了便会增加人的容辉。所以面目可憎与否,在于如何看法。有人看美女专门看脸蛋,凡是有鹅蛋脸柳眉皓齿朱唇者叫美人;但识趣的人就不同了,这种人看美人专门视风韵,提出三分容貌有姿态等于六七分,六七容貌乏姿态等于三四分。有人面目很平常,然而谈起话来使人觉得可亲可爱;也有满脸脂粉的摩登、洋囡囡……,做花瓶,摆客厅装扮很好,但与人交谈,风韵全无,便觉得索然无味。由此可知,有人所谓面目可憎不可憎亦只是指读书之议论风采说法。至于语言无味,那就全看你读的是什么书了书有好坏之别及读书的方法。读书读出味来,语言自然有味,语言有味,写的文章亦必有味。有人读书读了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亦读不出什么味来,那是读了不合他的书,或不得其读法,不然,怎么会没有味呢因此,读书必须先知味,这味字,才是读书有益的关键。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胃口,各有所异,所好的味亦异,因此必知所好,方能读出味来。有人自幼就看小画册,少年看小人书,青年就嚼书本,可老大不能通一经,便是食古不化勉强读书所致。有人提出:“读所好之书,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这是知味的读书方法。若必强读,消化不来,必生疳积胃滞诸病。
  
  口之于味,不可强同,不能以个人的所好强加于人。教师不能以其所好强迫学生去读不愿或不合口味的书家长也不得以其所好硬强迫子女去读他们根本不想看的书。所以,书不可强读,强读必无效,反而有害,这是读书之第一义。有愚人请人开一张必读书目,硬着头皮咬着牙根去,殊不知读书须求气质相合。人之气质各有不同,英国俗语所谓“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因为听说某书是名著,要做一个好人硬着头皮去读,结果毫无所获,过后思之,如作一场恶梦,甚至终身视读书为畏途,从此提起书名来便头痛。由此可见,读书不可勉强,因为学问思想的胚胎是慢慢滋长出来的。其滋长自有滋长的道理,如草木之荣枯,河流之转向,各有其自然之势,逆势必无成就。树木的南枝遮荫,自会向北枝发展,否则枯槁以待毙。河流遇到了矶石悬崖,也会转向,不是硬冲,只要顺势流下,总有流进大海之日。世上无人人必读之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心境不得不读之书。有你所应读,我所万不可读,有此时可读,彼时不可读,思想发育程度未到,亦不可读。因此,读书亦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之,要因书因人因情况而异。
  
  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其景况适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就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或是与其人绝交以后,看其照片,读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五十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凡是好书都值得重读。正所谓“温故而知新”。自己见解愈深,学问愈进,愈读得出味道来。
  
  由此可知读书有两方面:一是作者,二是读者。程子谓论语读者有此等人与彼等人。有的人读了全然无事者;亦有的人读了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所以,读书必以气质相近,而凡人读书必找一位同调的先贤,一位气质与你相近的作家,作为老师。这是所谓读书必须得力一家。不可昏头昏脑,听人戏弄,庄子也好,荀子亦好,苏东坡亦好,程氏伊川亦好。一人同时爱庄荀,或同时爱苏程是不可能的事。找到思想相近的作家,找到文学上的“情人”,胸中必感觉万分痛快,而灵魂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
  
  谁是气质与你相近的先贤,只有你自己晓得,也无需人家指导,也无人能勉强,你找到这样一位作家,自会一见如故,苏东坡初读庄子书,如有胸中久积的话,被他说出,袁中郎夜读徐文长诗,叫唤起来,叫复读,读复叫,便是此理。这与“一见倾心”之性爱同一道理。你遇到了这样的作家,就会恨相见太晚。这正是一人必有一人中意的作家,各人自己去寻找。找到了文学上的“爱人”,他自会有魔力吸引你,而你也乐自为所吸,甚至声音相貌,一颦一笑,亦渐与相似。这样浸润其中,自然获益不少,将来年事渐长,厌此“情人”,再找别的“情人”,到了经过两三个“情人”,或是四五个“情人”,大概你自己也已受到了熏陶不浅,思想已经成熟,自己也成了一位作家。若找不到“情人”,东览西阅,所读的未必能沁入灵魂深处,便是逢场作戏,不会有心得,学问不会有成就。
  
  知道“情人”滋味,便知道苦学二字是骗人的话。事实证明,读书成名的人,只有乐学,无有苦学。据说古人读书有追月法、刺股法、丫头监读法等等。其实都是很笨的,也是无什么效果的。拿锥子在股上刺一下,这是愚不可当。一人书本摆在面前,看中外贤人向你说极精彩的话,尚且想睡觉,便应当去睡觉,刺股也无益。叫丫头陪读,等到打盹时唤醒你,已是下策,亦应去睡觉,不该读书。若已读出书的精彩来,便不想睡觉,故无丫头唤醒之必要。天下读书成名的人皆以读书为乐。所以,才有人提出:“谁想读书成名,就得变‘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为‘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崖乐作舟’。”
  
  有人读书装腔作势,或嫌板凳太硬,或嫌光线不好,或嫌太忙……这都是读书未入门路,未体会到读书的益处。有人写不出文章,怪房间冷,怪稿纸发光,怪马路上车的声音太嘈杂……,其实这都是文思不来,写一句,停一句。一个人不好读书不好写文章,总有种种理由或原因。那种“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待到来年”。其实读书是四季皆宜。古所谓“书淫”之人,无论何时何地可读书皆手不释卷,这样才成了读书人的样子。也只有这样读书人才能成名。所以,读书人切记:“好书永不离,时刻要学习。攻读又钻研,一生志不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