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精神与治疗

2002-02-10 09:32:00 来源:书摘 □〔美〕丹尼尔·戈尔曼著 耿文秀 查 波译 我有话说


   本文摘自《情感智商》,只要我们注意系统地培养情感智能,就能提高自觉意识、控制情绪低潮、保持乐观心态、不断自我激励、增强移情和同情心。本文说明情绪与保持健康和治疗疾病的密切关系。
  
  就病人来讲,每次与护士医生打交道,都是一次消除疑虑、寻找慰藉、减轻痛苦的机会。但很多时候,医护人员对病人仅仅是匆匆敷衍几句,或对病人的痛苦无动于衷。在现代社会中,医学界自认为其任务就是治病,即治疗机体的疾病,而忽略了病人患病的感受。而病人对此也习以为常,与医务人员不谋而合地无视自己的情绪反应,或把情绪反应看作与其疾病毫不相干的事。由于人们普遍都未认识到精神状态会影响身体状况,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医务人员的上述看法。
  
  不过,也有一种矫枉过正的极端看法,认为只要保持自己心情舒畅、乐观豁达,什么危重绝症都可以不治而愈,或者把患病统统归咎于自己情绪不好。结果,这种情绪包治百病的观点把情绪与治疗之间的关系搞得更加混乱不堪,误解了精神对治疗疾病所起的作用,而且更糟的是,往往使人们误认为自己生病就是道德上的过失或灵魂卑劣所致,由此而内疚自责。然而,事实的真相介乎于这两个极端之间。下面,我们将通过认真分析科学资料数据,以拨开迷雾,消除谬论,更好理解情绪在保持健康与治疗疾病中所起的作用。
  
  
人的精神:情绪怎样影响健康

  
  1974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实验室进行了一项试验,研究结果改写了过去生物学对人体的描述。心理学家罗伯特·阿德发现人的免疫系统像大脑一样有学习能力。他的发现引起了轰动。医学界流行的观点是只有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才能通过改变人的行为,对外界感受作出反应。在阿德的发现后,人们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结果表明中枢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证明,精神、情感与肉体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至此,医学界不得不重新认识免疫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系。研究,产生了精神神经免疫学,并成了医学界的热门学科。精神神经免疫学这个词就表明了精神、神经、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联系。
  
  目前,有一组研究人员发现在大脑与免疫系统之间确有化学物质在传递信息,而传递信息最活跃的化学物质在产生情绪的那部分大脑中枢神经区域里最集中。
  
  在电子显微镜下,他们发现自主神经系统的神经末梢直接连接到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上,有着类似神经突触的接触。这种接触使神经细胞释放出神经传导物质,以对免疫细胞进行调节。这种接触甚至使神经细胞和免疫细胞相互发出调节信号。这个发现使这一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此后,不再有人对免疫细胞接受神经细胞的信息调节这一事实表示怀疑了。……
  
  情绪与免疫系统之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联系渠道,就是在紧张时激素分泌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人在情绪紧张时,体内分泌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泌乳素以及天然镇静剂β-内啡肽、脑啡肽等激素。这些激素都对免疫细胞有很大影响。激素影响免疫系统的过程十分复杂,简单说,其影响主要是一旦体内的这些激素急剧上升,免疫细胞的功能就受到妨碍。紧张抑制了免疫力,至少使免疫力暂时下降,这可能是为了积蓄能量,以应付眼前的危机。但是,如果持续地高度紧张,免疫系统的抵抗力就有可能长期受损。
  
  微生物学家及其他科学家不断发现在大脑、心血管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联系。面对这种事实,人们终于接受了一度曾被认为是十分激进的观点。
  
  
有害情绪:来自临床的数据

  
  斯坦福大学著名妇科腹腔镜检查医生卡姆兰·尼切特说:“如果某位安排好做手术的妇女告诉我,她对动手术恐惧万分,我就会取消她的手术。每个外科医生都知道,如果患者极度害怕和紧张,那手术效果就十分糟糕。在这种情况下给他们动手术,他们会出血过多,易受感染,还容易出现并发症,恢复起来也十分困难。如果患者对做手术镇定自若,那手术效果就好得多。”
  
  这种情况的原因不言而喻:恐惧和焦虑会导致血压上升,血管膨胀,这样,医生在手术时,患者就会流血不止。失血过多是最麻烦的外科并发症之一,可导致患者死亡。
  
  说明情绪具有临床意义的证据越来越多。最能说明情绪临床治疗意义的数据,大概要数综合了101项小型研究结果而成的一项大规模分析研究了。这个研究涉及的男女多达几千人。研究结果证实,烦躁不安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对健康不利。研究发现,那些长期忧虑、痛苦、悲观、紧张、仇视他人、愤世嫉俗,或怀疑一切的人患某些疾病的风险是其他人的两倍。这些疾病包括哮喘、关节炎、头痛、十二指肠溃疡、心脏病等。这足以表明,消极的情绪对健康来讲,犹如吸烟或高胆固醇会引起患心脏病一样,是一个危险因素。换言之,它们严重威胁到人们的健康。
  
  当然,这只是从统计学上来讲,并不是说每一个长期情绪不佳的人就一定会患某一疾病。不过,现在已揭示出有关情绪与疾病之间关系的证据远不止上面的那项研究。下面,让我们更仔细地看看某些情绪,特别是生气、焦虑和抑郁等情绪所产生的后果。
  
  
生气等于自杀

  
  一位心脏病患者回忆说,有一次,他开车出了点小事故,车身被撞凹了一块。此后,他陷入了一场徒劳的、令人沮丧的纷争。在索赔时,保险公司以无休无止的繁文缛节,层层设卡;同时,那修车工也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把车子搞得更糟。对这次事故,他没有一点责任,却损失了800美元。这次事故让他受够了,以后,他每坐进那辆车,就心有余悸。最后,这位病人痛苦地卖掉了汽车。数年后,那痛苦的情形还历历在目,令他气愤不已。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专家在研究生气对心脏病患者的影响时,有意让这位患者再次回忆这段痛苦的经历。在这项研究中,所有的患者都与那位病人一样,都有心脏病初次发作的病史。研究的问题是生气是否会严重影响心脏的功能。研究结果让人吓一大跳:当心脏病患者回想起使他非常生气的事情时,其心脏搏动功能下降了5个百分点,有些患者甚至下降了7个或更多个百分点。心脏病学家认为这是心肌缺血的征兆。
  
  心脏病人处于焦虑等其他不佳情绪或用劲时,心搏功能并不下降,生气似乎是惟一会严重损害心脏的情绪。患者自称,在回想那些令人痛苦的经历时,他们的生气程度只及事情发生时的一半。由此可以想象,他们真正生气时,对心脏功能的影响会大得多。
  
  这个发现不过是几十项揭示生气会影响心脏功能的研究结果中的一个。现在,没有人再相信急性子、高血压、A型性格的人易患心脏病这种说法了,不过,人们却发现,处处与人为难的态度增加了患心脏病的机会。……
  
  一旦患了心脏病,生气更会影响到心脏作为一个血泵的功能。对已患心脏病的人来讲,生气尤为有害。研究人员曾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进行过一项研究。该研究对1012名心脏病初次发作的男女患者进行了长达8年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开始时,那些脾气最暴躁、最敌视他人的人心脏病第二次发作的发生率最高。那些易怒的心脏病患者死于心搏骤停的可能性高出脾气平和者3倍。如果这些人血液中胆固醇含量也高的话,那么,生气引起心搏骤停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5倍。生气使心脏病患者心搏骤停的发生率翻了一番多。在生气后的大约两小时里,心脏病患者出现心搏骤停的可能性很大。
  
  有证据显示,在火冒三丈时,千方百计地压制自己的怒火,结果是火上加油,而且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然而,每次发泄怒气的结果是使火气更大,而且一旦面对令人不快的情况,就更容易发火生气。这种矛盾现象说明,一个人生气时,发泄与否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是否把事情窝在心里,老是气愤不已。一个人偶尔处于与人为敌的状态,对健康并没什么危险,但若总是与人过不去,使仇视他人成为个性的一部分,那问题就来了,这种情况就会影响健康。这种充满敌意的情绪表现出来就是老是猜疑他人,愤世嫉俗;一会儿把人捧上天,一会儿又把人贬得一钱不值,喜怒无常。
  
  值得庆幸的是,经常生气这种习惯并不是无法改变的。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邀请一组心脏病患者参加一个研究课题,以帮助这些病人改掉动辄发脾气的坏习惯。……另外,他还鼓励患者以理性思维来代替愤世嫉俗、猜疑他人的想法。例如,遇到电梯迟迟不来,与其老想着是哪个粗心的家伙延误了电梯而徒生闷气,不如找个合适理由安慰自己。如与人发生冲突,要学会用他人的观点来看问题。移情是消气的一帖良药。
  
  威廉斯告诉我说:“学会信任他人是治疗敌视他人情绪的灵丹妙药。只要有足够的动力,就能建立信任他人的态度。当人们知道持敌视情绪的下场是早日归天时,他们是愿意改变这种情绪的。”
  
  
积极情绪对医疗的影响

  
  生气、焦虑和抑郁对治疗疾病的负面影响的例子已不胜枚举,令人信服。人如果经常生气,长期焦虑不安,就容易患病。虽然抑郁还不致于使人抵抗力减弱到生病的程度,但它确实妨碍了人们身体的康复,增加了死亡的风险,对那些病情严重而意志薄弱的病人更是如此。长期的消极情绪会危害人们的健康,反之,积极的情绪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益于健康的。当然,这决不是说积极情绪就包治百病,或者说只要是笑哈哈、乐呵呵,就能使重病好转。积极情绪产生的影响的机制尚不很清楚,但是,通过对许许多多的患者进行研究,对大量复杂变量进行抽丝剥茧,即可发现积极情绪确有利于治疗疾病。
  
  例如,研究人员曾对122名男性心脏病患者的乐观或悲观情绪进行评估。结果,8年后,在情绪最悲观的25名心脏病者中,有21人已离开人世;而情绪最乐观的25名心脏病患者,只有6人死去。与心脏病初发对心脏损害的程度、动脉血管的阻塞状况、胆固醇含量的高低或血压等其他病症相比,心脏病患者的精神状态更准确地预示了他们的存活时间。……
  
  希望是类似于乐观的情绪,给人战胜疾病的力量。可以想象,充满战胜疾病希望的人更能忍受疾病和痛苦的考验。有人对因脊柱受伤而瘫痪的病人进行过研究,发现那些满怀康复欲望的病人,尽管伤势与其他病人一样重,但肢体恢复活动的情况却比其他病人好。……
  
  
人际关系的医疗价值

  
  寂寞有损于健康,反之,与他人建立密切的情感联系则有益于健康。过去20年来,人们在这方面进行了若干研究,研究对象多达35000余人。研究结果显示,精神孤独者患病或死亡的概率是其他人的两倍。这里的精神孤独是指无人可倾诉心声或无亲近的人。在1987年的《科学》杂志上有一篇报道,认为精神孤独“导致的死亡与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肥胖症及缺乏体育锻炼一样多”。吸烟作为危险因素,可使死亡人数增加1.6倍,而精神孤独可增加死亡人数2.0倍,对健康的危害更大。
  
  精神孤独对男性的影响甚于女性。精神孤独对男女两性影响的差异,可能与女性的社交关系更富情感色彩有关。只要有一两个至爱亲朋,女性就足以自慰;而对男性来讲,这却是杯水车薪。
  
  当然,卓然独立不同于精神孤独。许多人独来独往,缺少朋友,但却自得其乐,心理健康。精神孤独是一种主观感觉,感到与他人的联系被切断了,缺乏可与之交谈或倾诉的对象,由此危及到健康。在现代社会中,有些人总是独自一人看电视,不再参加聚会或走访亲朋好友等传统的社交活动,这并非好事,只会增加精神上的孤独感。
  
  人际关系的好坏及广泛与否对减轻压力十分重要。差劣的人际关系危害人们的健康。例如,夫妻吵架会导致他们的免疫力下降;人们的关系越是敌对,他们就越容易得感冒及流感,去找医生看病的时候越多。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就是与你一天到晚都要打交道的人的关系,他们对你的健康影响最大。人际关系在生活中的分量越重,对健康的影响也就越大。
  
  
情感支持对恢复健康的作用

  
  在小说《罗宾汉》中,主人公罗宾汉告诫年轻的随从:“把你的烦恼统统讲出来。讲了,心情就舒畅了。这就像水漫堤坝就需开闸放水一样。”这位民间传奇人物话语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吐出心中的苦闷烦恼是一剂良药。心理学家詹姆斯·彭尼贝克对罗宾汉的忠告做了科学的论证。他的方法非常简单,就是让受试者连续5天左右,每天都花上15分钟或20分钟,写出“一生中最痛苦的经历”,或当时最令人心烦意乱的事情。受试者写出东西后若想自己保留,则悉听尊便。
  
  这个自我表白的效果惊人:受试者的免疫力增强了,随后半年里去看病的次数大大减少,因病缺勤的天数也减少了,甚至肝功能也得到了改善。此外,受试者对其痛苦情绪越是无保留地表白,其免疫功能的改善程度就越大。研究发现,发泄愁闷情绪的最佳方式是:先把悲伤、焦虑、生气等情绪统统表达出来,接着,再花几天时间把它们写在纸上,最后,从心灵的痛苦中找出某些有意义的东西。
  
  
走向注重关怀的医学

  
  上面所提及的步骤仅仅是一个开始。医学要扩大视野,将情感影响包容在内,应把下列两大科学观点铭记在心:
  
  1.帮助人们更好地控制生气、焦虑、抑郁、悲观及孤独等消极情绪,这是预防疾病的一部分。其中一个方法就是从小传授给人们一些最基本的情感智商技巧,使之成为终生的习惯。
  
  2.在治疗患者疾病的同时,兼顾其心理需求,将使患者受益匪浅。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定价:24.00元。社址:上海瑞金二路450号,邮编:200020)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