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西藏的宗教与民间艺术(图文)

2002-04-10 09:32:00 来源:书摘 一直 我有话说


  
五色风马

  
  五色风马可以称得上是藏区的大地景观艺术,只要是行走在藏区,随处可见飘扬着印有经文的风马旗。风马旗,藏语称为“隆达”。五色风马为白、黄、红、绿、蓝五种颜色。均有着不同的象征含义:蓝色表示蓝天,红色表示火焰,白色表示白云,绿色表示江河,黄色表示大地。
  
  风马旗起源于原始的祭祀文化中对动物魂灵的崇拜。最初只是将动物的毛发系挂于树枝,至今,一些边远地区仍然会在房门上方挂一屡羊毛。而普遍的意义上讲,风马带有祝福和祈祷的含义,并且,连带着人的具体气运。五色风马从图案上来看多为宝马背驮佛、法、僧三宝居中,周围则是大鹏金翅鸟、龙、狮、虎等动物环绕,它们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寓意生命轮回经久不息,其他的还有诸如佛像、佛塔、八宝、经文等。另外,不同地区的风马旗在悬挂形式上也有所不同,藏东南一带会用高耸挺拔的松树杆,风马旗也简化为只有一种白色,然后,同一内容的经文图案用黑色或朱砂色重复纵列在近十余米的白布上,立在村头、山坡等处,远看犹如旗阵,气势不凡。
  
  风马多是由布制成,偶尔也会用到丝绸,这一类风马主要用于悬挂,悬挂的地点不同,则又有不同的含义,惟一不变的是吉祥。另外,在藏区时常可以看到藏族人随手抛出的风马,这是一种印在土纸上的风马,当人们祈愿时它便随风飘扬,将愿望传遍大地。
  
  
唐卡

  
  也叫唐嘎、唐喀,是刺绣或绘画在布、绸或纸上的彩色卷轴画,是赋有藏族文化特色的一个画种。唐卡题材广泛,有表现宗教题材的,有反映藏族历史和民族风情的,也有反映天文历法和藏医、藏药的科学唐卡。唐卡画法主要以工笔重彩和白描为主。唐卡品种多种多样,根据制作唐卡所用材料,可以将唐卡分为两大类。一类用丝绢制成的唐卡叫作“国唐”,另一种用颜料绘制的唐卡叫“止唐”。国唐包括刺绣、织锦?堆绣?、缂丝、贴花及珍珠唐卡等。绘制唐卡所用颜料取自不透明的矿物及植物颜料,再按比例加上一些动物胶及牛胆汁,使绘就的唐卡即使经过数千年,依然色泽鲜艳不褪色。另外还有两种印刷唐卡,一种是满幅套色印刷后装裱的,还有一种是先将画好的图像刻成雕版,用墨印于薄绢或细布上,然后着色装裱而成。
  
  
擦擦

  
  “擦擦”俗称小泥佛,是用凹型模具塑造出来的泥造像,属供奉神佛的一种圣物。在圣山、神湖边和转经路上,常常能看见放满擦擦的小房子“擦康”。它也常被填在塔和佛的身体里,使其更具灵气。普通泥塑“擦擦”,流行于民间,随处可见,有的背面粘有青稞或其他谷物,以示祈望。有的在泥土里掺进金、银、玛瑙、珍珠、珊瑚等宝石粉,以示贵重。还有将活佛火化后的骨灰与泥土混合制成“擦擦”,多作为圣物填入佛塔,被认为活佛的灵魂不灭,人们对塔叩拜可得到赐福。
  
  
木刻版

  
  藏区最重要的木刻形式之一就是用来印刷经书的木版。还有用来印刷唐卡、坛城、法轮图画和印刷宗教仪式和其他吉祥物品的图案的木版。与此相类似的木刻版是专门用来印制风马的木刻版。印制风马的材料有棉布、纸张和丝帛。除了印刷用的木刻版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木模叫“色巴”。这是一根做压模模具使用的四面雕有十二生肖、动物、昆虫、植物等图案的四方形木棒。用“色巴”的四个不同的面在和好的糌粑面团上压上去,便印出了形状各异的图案。这样做成的糌粑就可以用作供品或在宗教仪式上使用。还有一些木模雕有咒语,据说盖在人相应的身体部位可以祛除病痛。
  
  
玛尼堆

  
  藏区在户外最常见的石刻艺术就是玛尼石,它们按不同的形状叠成尖锥形堆放在路边、桥梁、山上、河边、墓地。玛尼堆是由大量的刻有佛像或真言经文的石板组成的,石板的数量往往固定在某个特定的数目上,例如供奉石供者的年龄,或者绕玛尼堆转经的圈数,如一百、一千、一万、十万不等。这些经过雕刻的石板往往堆叠而成,在藏区随处可见。有趣的是不同地方的玛尼堆被堆放的形状和雕刻手法也各有特征。青海省内的玉树、班玛、泽库等地的玛尼规模都很大,堆砌得像一堵墙。其中,最庞大的就是位于青海玉树的新寨玛尼城,面积足有三个足球场大,最多时堆放有25亿块玛尼石。而甘孜玛尼则显得很有规矩,大都被堆成坛城、金字塔、圆锥等形状。另外,在一些转经道或山口之类人们不能轻易到达的地方,许多玛尼石都被简化成由十几块未被雕琢的卵石堆成,也有的只是在特定的区域内散落一地。
  
  
藏戏与跳神

  
  藏戏在藏语叫“阿吉拉姆”,是一种以民间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表演艺术。“阿吉”,藏语意为大姐或女性;“拉姆”,意为仙女。据说它起源于15世纪,噶举派僧人唐东杰布立志要在雪域各条江河建造桥梁,为众生谋利。他千辛万苦募筹造桥经费,但过了三年还未成功。后来,他发现虔诚信徒中生得俊俏聪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招来组成戏班子,以佛教故事为内容,自编自导成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剧,到各地演出,感化民众,募集经费。这就是藏戏的雏形,为此,人们把唐东杰布视为藏戏的祖师。又因藏戏最初由仙女般的七姊妹演出,人们又把藏戏叫作“阿吉拉姆”。藏戏真正形成自己的一套艺术形式,大约是在17世纪以后。
  
  很多人容易把藏戏与“跳神”联系在一起,其实这两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跳神起源于8世纪赤松德赞执政时期,桑耶寺落成之后,从天竺请来的高僧莲花生,根据佛祖释迦牟尼关于佛教密宗四部学说中的瑜伽部里金刚舞一节,组织跳神法会,驱鬼酬神,为寺院开光。莲花生的传记中说:“译经师在桑耶寺‘慈氏洲’译经完后,由长老手持译经绕‘务孜’殿三周,排成行列,戴上假面具,击鼓跳舞,为所译经典开光,从此沿袭至今。”这是西藏各寺院跳神的来历。
  
  (摘自《藏地牛皮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1月版,定价:58.00元。社址:北京东四12条21号,邮编:100708)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