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明日黄花”及其他

2002-04-10 09:32:00 来源:书摘 吴小如 我有话说

“明日黄花蝶也愁”是苏轼的名句。他本人似亦自我欣赏。元丰元年(1078)在徐州任上,于《九日次韵王巩》诗中就用过一次。诗的末二句云:“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东坡诗集》卷17)到元丰五年(1082),苏轼被贬到黄州,这个句子又出现于他的词中,即《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其下片云:“佳节若为酬﹖但把清樽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东坡乐府》卷上)后人乃摘“明日黄花”以为成语,一般都理解为事过境迁之意。近人刘洁修编著的《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商务印书馆1989年出版)更引申之云:“古人讲究重阳节赏菊,错过节令,不应时就没兴味,因以‘明日黄花’寓迟暮不遇之意。”他又说:“后世多用来比喻过时的事物。”所解皆基本上合于成语本意。
  
  如果我们再深入研究,则其涵义会更加清楚。按东坡此句实用唐人郑谷七绝《十日菊》诗意(见《施注苏诗》及清人冯应榴《苏诗合注》),今录郑诗如下:“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自缘今日人心异,未必秋香一夜衰。”(见《万首唐人绝句》第692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初版)大意说:重阳佳节刚过去一天,菊花也随着过了时。蜜蜂似解其意而感到哀愁,便不再飞向残菊;而蝴蝶却毫无所知,到次日清晨还飞绕在已被人折残的空枝左右。然后作者叹息今日人心不古,不知让菊花任其天然地继续开放。否则它是不会一夜间就衰残得失去秋日香气的。因此要了解这一成语的确切涵义,认清写诗词的时令背景实属先决条件。郑谷也好,东坡也好,其作品都写于重阳佳节当天(九月初九)或节日的后一天(九月初十)。忽略或抽掉这个特定背景,便无从体察这一成语的本意。盖菊花在重阳节当天最当令、最受欢迎,苏轼比郑谷更进一步,说到了“明日”(第二天),不但人们认为菊花过时,连原来对此一无所知的蝴蝶也同蜜蜂一样感到哀愁了。此所以“明日黄花”是指过时事物,且有事过境迁之憾也。
  
  今人虽喜用此成语,却不明白为什么要用未来时态“明日”字样,于是乃擅改为“昨日黄花”或“隔日黄花”,其实是大错特错。打个比喻。中秋节前月饼当令,市场购销两旺;一到八月十六,月饼便成了“明日黄花”,很少有人问津了。如改作“昨日”(即九月初九或八月十五日以前),则无论菊花和月饼都是走俏畅销的东西,既未过时,更无事过境迁之感。可见古人写诗词,后人取为成语,都不错;只有妄改者自以为是,其实却有毫厘千里之误而不自知也。
  
  今人擅改成语致误的例子远不止此一个。不久以前,一家报纸的大标题在歌颂一位勇于改革创新的名人时,用了“鼎故革新”字样。这是把成语“革故鼎新”给改动了。而“鼎”、“革”二字是一定不能互换的,一换位置,涵义便全拧了。按,《周易》中有“革”、“鼎”二卦,“革”卦在前,“鼎”卦紧接在“革”卦之后。故《序卦》云:“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杂卦》云:“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旧称“汤武革命”,即见于《易·革卦》;而旧称新王朝建立或国家统一为“定鼎”,亦源于《周易》此二卦之义。现在把“革故鼎新”成语中的“革”、“鼎”二字互易,则当释为原有的事物已陈旧而新事物也应革除,岂不成了虚无主义,怎能用为赞颂之词﹖又近人刘再复在其新著《独语天涯》(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中把成语“心劳日拙”写作“日劳心拙”,似亦因不明其意而妄改。按,此成语出于《古文尚书·周官》:“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心劳”和“日拙”并非并列成分。《伪孔传》:“为伪饰巧百端,于心劳苦而事日拙不可为。”这个“拙”就是“弄巧成拙”的“拙”,也通“相形见绌”的“绌”,意谓费尽心机而结果却一天比一天糟糕。如果“心”、“日”两字互易,便不通了。于此亦可见今日文化滑坡的现象实在令人堪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