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所知道的胡乔木同志

2002-05-10 09:32:00 来源:书摘 杨尚昆 我有话说


   我认识乔木是在1941年的秋天。我从华北根据地回到延安,参加整风,列席毛主席主持召开的九月政治局会议。乔木是那年春天到毛主席身边工作的,他和王首道同志担任会议记录。他不到30岁,一介书生,清秀文雅。在会上埋头做记录,并不说话。大家叫他乔木,前面加上“胡”的本姓,是1945年到重庆谈判以后的事。
  
  政治局会议从9月10日开起,开到10月下旬才完。主要是总结六届四中全会到遵义会议前这一段党的历史,着重解决遵义会议没有解决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问题,在党内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从根本上清算王明的第三次“左”倾路线。九月会议前后,印发了《六大以来》。先是散页,一篇一篇发下来看,后来装订成很厚的本本。
  
  当时我就听说,乔木同志是主席编辑《六大以来》的主要助手。乔木对这一段历史没有多少切身体验。但是,他能够把搜集来的一大堆文件,整理,挑选,很快理出头绪,编辑成书,使人读了,对党的历史的来龙去脉看得清楚,对什么是正确路线,什么是错误路线一目了然。这的确要有点本事。这件事办得好,主席喜欢他,大家也看重他。
  
  乔木博闻强记,外文好,古文也好,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有基础,到毛主席身边后,接触许多重要的政治事务,并不断受到主席的指点教育,他对党的历史的了解、对马列主义的了解及他的文字能力,自然就高人一头。因此,在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起草的过程中,他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虽然那时乔木在党内不过是一个年轻后辈。据我所知,在弼时同志起草的决议稿的基础上,乔木改写过一个稿子;最后毛主席在闻天同志改写过的稿子上亲自修改,乔木又从旁帮忙,把主席的不少重要思想用恰当的文辞表达出来。1945年4月历史决议正式通过,在中央委员会里,就都知道我们党内有乔木这样一个人才了。到1951年党成立30周年时,要为中央写一篇讲述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文章,这任务自然就落到乔木的头上。这篇长文他只花了不到一个星期就写成了。乔木对党的30年的历史早已成竹在胸,当然可以一挥而就。主席看了十分满意,说不要作为中央领导人的讲话稿了,就以“胡乔木”署名发表。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用个人名义发表,并不是胡乔木自己要逞英雄,完全是毛主席决定的。时在建国初期,效果极好。共产党有胡乔木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大笔杆子,连反对我们的人都不得不佩服。
  
  1948年5月,我们又在西柏坡重逢。这时毛主席委以重任,要他主持新华社工作。他文思敏捷,下笔快,写了许多社论、评论和新闻,用笔杆子有力地配合了枪杆子。毛主席夸奖说:靠乔木,有饭吃。
  
  进城后,毛主席要乔木当新闻总署署长,倚重他管新华社、《人民日报》,掌握好舆论工具。他当中宣部副部长,主要管的也是新闻。1956年毛主席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后,又要乔木出马,领导《人民日报》改版。在乔木主持下《人民日报》换了一付面孔,摆脱了苏联《真理报》的教条习气,办得生动活泼,把坚持党性原则和反映人民群众意愿结合得比较好。乔木笔很勤,重要社论亲自动手,还带头写杂文。副刊办得很耐读。对那一段的报纸,我听毛主席说过,他是很满意的。
  
  从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我同乔木都在主席左右。他的最重要的贡献还不仅在新闻,而在党和国家许多重要文件的起草和修改。在这些重要工作中,乔木同志是主要执笔者之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通过的《共同纲领》,是毛主席主持下,同各民主党派反复协商制定的。乔木是这个临时宪法的主要起草人。1954年起草我国第一部宪法,乔木带领田家英等人,同毛主席一起住在杭州刘庄,在主席主持下搞了几个月。在这之前,还有一个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增强党内团结的决议,也是乔木写的。那时少奇、恩来、小平同志在北京,先搞了一个初稿,由我送到杭州。主席看后讲了很多重要意见,让乔木动手改,许多地方都做了重大修改。那一段时间我在北京、杭州之间传递信息,差不多每星期来回一趟。到宪法草案写出来以后,政治局常委都到杭州来讨论定稿。对写出这样一部国家的根本大法,大家精神都很振奋。
  
  1956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完成了三大改造,开始社会主义建设。年初,中央召开知识分子会议,总理在会上做报告,肯定我国知识分子绝大部分“已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号召“向科学进军”。这个报告是乔木同志写的,当然是根据中央和总理的意见。年中,准备召开八大,开始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乔木同志协助主席和少奇同志起草八大政治报告等文件,费尽了心血。乔木在八大当选中央委员,当了书记处候补书记,成为领导集体中新的一员。年底,针对苏共二十大以后出现的反共浪潮和思想混乱,乔木同志根据中央政治局讨论的意见,执笔写成《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这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积极和深远影响的文章。
  
  乔木直接参与的、对中苏关系和国际共运产生影响的重大事件,是1957年的《莫斯科宣言》。1957年11月初,毛主席亲自率领中国代表团到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活动,随后出席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和接着召开的64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我和乔木都是代表团成员。在我们赴莫斯科前大约一个星期,苏共中央发来一个《莫斯科宣言》的稿子,准备在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讨论通过。乔木看了这个稿子,觉得问题不小,立即向主席汇报,说非改不可。主席把小平同志找来问,小平也认为一定要改。于是就叫乔木动手。时间已经十分紧迫。乔木真是快手,只不过两天工夫,我就收到他送过来的改稿。他对前面三部分做了很大调整,第四部分几乎重新写过。他把原稿剪成二十来块,按照我们的逻辑重新组合,同时做了很多实质性的修改,整段整段增加的有十多处。我印象深的,有关于正确处理同社会党的关系,关于和平过渡等问题。乔木修改过的稿子,经主席看过,由我交翻译组阎明复、赵仲元、李越然等同志连夜赶译成俄文,交给苏方。到莫斯科后双方讨论,苏联方面说不出什么意见。乔木执笔做的重要修改,后来大多被正式发表的宣言所采用。
  
  在一系列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中,乔木的敏锐和坚定,我是很佩服的。他文思的敏捷,文辞的犀利洗练,更是许多搞文字工作的人难以企及的。他有独立见解,并敢于向毛主席提出不同意见,甚至同主席争论,这也是没有多少人能做到的。而快慰和苦恼也常常由此而来。
  
  1959年庐山会议,乔木赞成“成绩讲够,问题讲透,前途光明”的指导思想,对印发彭德怀同志的信,把会议的方向根本改变是有意见的。后期要他起草决议,他不赞成把彭德怀等同志的问题说成是反党集团。他晚上来找我谈过,说无论如何不能写成反党集团啊。但没有办法,只能服从。1961年他两度到湖南调查,深入到了毛主席的老家韶山,如实地向毛主席反映了农村人民公社存在的严重问题。主席采纳他和其他同志的意见,在农业六十条中,把办公共食堂这一条实际上取消了。在他那个位置上,有许多事情确实也很难办。庐山会议后期,少奇同志同他有个谈话,意思是还要写一个反对“左”的文件。他在当时的空气下,不敢去跟主席说。武昌会议要公布粮食生产数字。这个数字水分较大,陈云同志主张不公布,要他转告主席,他也不敢去跟主席说。三年困难时期,“左”倾的毛病暴露无遗。毛主席怪乔木:为什么不跟我说(副主席的话你有什么权利不报告)平心而论,那时就是报告了,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乔木受批评后,有点想不通,加之长期劳累,身体本来就弱,结果他的神经衰弱症越来越重,只能长期休养了。
  
  “文化大革命”开始,我就被关起来。他不知道我到哪里去了,我也不知道他后来的日子是怎么过的。一晃十多年,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才重逢。他不无幽默地告诉我“文化大革命”他是被“冷藏”起来了。
  
  80年代初,乔木在书记处,我在军委,十二大以后,我们又都进了中央政治局,工作上的往来很多,互相了解也更深了。乔木参加了中央领导集体的重大决策,对拨乱反正,解放思想,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党的基本路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都做出了贡献。他被誉为“党内第一支笔”。他的主要工作,依然是为中央起草重要文件。
  
  随着乔木同志文集的出版,现在大家都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报,叶剑英同志国庆30周年的讲话,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十二大的党章,十二大的政治报告,1982年的宪法,这些带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献,都是乔木同志在中央领导下起草和修改完成的。他善于领会和贯彻小平同志和陈云等同志的指示,也善于吸收和概括大家的意见。后来,在我们这些老人中间无形中形成了一个习惯,重要一点的东西,拿出去之前总要请乔木过目把关才放心。乔木也总是来者不拒,尽心尽力。
  
  乔木主管思想理论这一特别复杂的战线,在反倾向斗争的掌握上,我觉得是好的,是比较得当的。
  
  1992年9月中旬,正当十四大快要召开的时候,我听到乔木病危的消息,赶到医院去看他。但我去时,他已经说不出话来,只能用目光交流感情。我没能听到他最后的嘱托,这是憾事。但我想,他的思想,他的感情,他的期望,都已经流泻在他毕生写作的不计其数的文字之中了。这些文字写上他个人名字的只是一小部分,大量的是用了党和国家的名义。他个人已经同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融为一体了。这是一个终生用笔来为人民服务的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最应该学习乔木同志的地方。
  
  (摘自《追忆领袖战友同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9月版,定价:21.00元。社址:北京西四北大街前毛家湾1号,邮编:100017,本刊摘编时有删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