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才流失之痛

2002-07-10 09:32:00 来源:书摘 么子国 我有话说


   当今中国,最抢手的是人才,最抢眼的是人才市场,最热门的话题是人才大战。逐鹿中原,有胜即有败,人才有留也有失。中国加入WTO之后,人才流失进一步加剧正越来越成为国家、企业和个人都备感关注的话题,而如何留住人才也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
  
  
全球人才大战日益激烈

  
  知识经济的依托是人才,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人才竞争的全球化。“未来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一场激烈的人才“世界大战”正在全球展开。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组织将是21世纪的失败者。
  
  2001年,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全面投身于国际竞争。全球化的人才竞争当然也会蔓延至我国。在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世界各国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全球范围内的人才争夺已呈白热化态势,我们只能主动参与其中,否则就会被动挨打。
  
  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人才空前短缺。如何培养和留住人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美国硅谷,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源地,是全球高新技术人才最为密集的地区,但仍然存在人才短缺,职位空缺高达34.6万个,占总职位的10%!日本也存在各类人才短缺的现象。据日本推算,今后10年科技人才缺口大约有160万人到445万人。在欧洲,到2002年,仅网络人才就急缺60万人。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向国会提出了一项人才引进计划,计划从2001年至2003年,引进高科技人才由目前的每年11.5万人增加到20万人。
  
  在集中了美国90%半导体产业的硅谷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
  
  问:什么使硅谷得以运作?
  
  答:IC。
  
  这个IC并非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的常用缩写,而是指印度人和中国人(Indian and Chinese)。
  
  印度已经成为美国海外人才的最大仓库,据统计,75%的印度软件专家实际上是在替美国工作。中国的IT人才其实也“人”美价廉,在硅谷的20万工程技术人员中有6万名是中国人。另一份调查显示,清华和北大涉及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每年70%以上去了美国。微软、IBM等甚至直接在中国设立研究院,吸引人才。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展中国家的高级人才就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争夺人才的首选目标。
  
  德国总理施罗德也宣布了将向从非欧盟国家引进的信息技术人才发放“绿卡”的规定,以便尽快“网罗”两万名外国信息技术人才。作为德国在全球范围内招揽IT人才计划“绿卡工程”的一部分,德国很快就开始了在中国“挖”IT人才的计划,专门设立了“北京中德在线”,为希望到德国工作的中国IT人才提供服务。
  
  在全球性的人才争夺战中,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经济大国凭借其资金和科研环境优势强扯“招贤旗”,已是尽占先机,而多数发展中国家却应对乏术,人才流失更加雪上加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0多万人,除去仍在境外高校、科研单位学习的10万人外,学成归国的仅为33%。一些人不愿在国内工作,原因也不完全是收入问题,很多人觉得国内各方面管得太多、太死,限制太厉害。为了留住人才,为了把国外留学人员招回来,国家除了通过各种方式使他们增加收入以外,还应致力于改善工作环境。
  
  
外企频送秋波

  
  北京著名高科技园区中关村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关村著名IT公司的优秀人才几乎都被“挖”遍,园区内20%左右的主动辞职者已流向了外企,该调查指出入世将引起园区内人才流动的又一轮强烈震荡。一家著名IT企业称,该公司从技术人才到管理人才、甚至人力资源部经理都收到了外企的“挖”人电话。某网络集成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说:“我们公司的技术人员,有的刚干一年半,就有外企委托猎头公司找上门来。”
  
  尽管我国加入WTO时,注意了对金融市场的保护,允许金融行业有5年的缓冲期,但一些大型跨国银行从现在开始就对所需的人才进行“挖掘”,向有关人才打电话、写邀请函,询问有没有到本银行工作的意向,进行战略人才储备,以便开始筹备工作,为5年后的进入做好准备。
  
  199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中国培训计划部就投入人才培训费9亿美元。并且计划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4所名牌高校中继续挖掘尖子毕业生送到美国培训,因为他们认为只有高额的资金投入,才会换来精良的管理和技术人才。
  
  微软公司在争夺人才方面也是不遗余力。其挖人的首要目标就是多媒体领域世界级的科学家——华人张亚勤。张亚勤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986年就读于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1989年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他是数字影像、多媒体通信、因特网等领域的世界级专家,曾担任被《财富》杂志评为美国四大杰出研究中心之一的美国桑纳福多媒体实验室主任。1998年,张亚勤回到中国,担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1年多里他率领的多媒体小组在全球最优秀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多篇,申请了40项美国专利。1999年1月,美国电子工程师学会授予张亚勤1998年度惟一的“杰出青年电子工程师奖”,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位中国人,美国总统克林顿为此专门给张亚勤发来了贺信。
  
  2000年7月,继李开复之后,张亚勤成为微软中国研究院第二任院长,他的目标是把研究院建设成计算机领域世界一流、亚洲最高水准的研究性机构,能够吸引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到微软中国研究院工作。
  
  中国人事科学院人事与人才科学研究所有关专家忧心忡忡地说,今后一段时间里,可能会出现中国人才大量涌入跨国公司的现象,中外人才大战更加白热化。
  
  
猎头公司四处出击

   
  最近,上海一家光学仪器公司的总经理诉说了自己的担忧:不久前公司主要的科技骨干均收到了猎头公司的电话,称某国外专门生产交通摄像系统的公司愿出高出目前一倍的年薪请他们过去。这些国外巨头实力强大,猎头公司又无孔不入,已经多次在各种场合与本公司的人才进行沟通,致使不少科技人才流失。
  
  猎头译自英文Head Hunting,即猎取人才,挖掘头脑的意思,而猎头公司就是专门为工商企业物色和寻觅合适人才的顾问公司。
  
  猎头公司在中国的出现,曾引起一片指责,因为这种“偷偷摸摸”挖人墙角的行为为中国传统文化所不齿——斯是小人之为也。然而,猎头公司却如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发展,全国现在已有近千家了。
  
  世界头号猎头公司Korn/Ferry International在全球40多个国家设有70个办事处,亚太地区14个,其中就有上海、北京与香港,雇员超过1500人。世界前5大猎头公司的收入总和也由5年前的5000万美元增长到现在的14亿美元。由于金钱的刺激,挖人已经开始走上专业化、规范化的道路。
  
  当猎头公司收到一份“人才定单”后,会先根据客户要求,做出客观、详实、具体的职位分析,有的职位说明书达数十页。然后猎头公司根据所掌握的人才信息选定目标。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还要主动出击,频繁出没在各种行业协会、高级人才沙龙、经理人俱乐部等场合,搜寻与职位相应的人才来对号入座。之后,再与所选定的人才进行联络、沟通和面洽,对跳槽动机、原有待遇、所受培训及至个人的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了解,并从侧面了解其人品、实际能力及社会背景。最后,将其推荐给客户。
  
  
国内“跳槽”层出不穷

  
  前几年,国有大连机床厂总经济师、总设计师和总会计师三个顶梁柱同时跳槽,到了甘林子区红桥镇的一家村办企业工作,创立大连机电设备制造销售公司。三总师的跳槽在大连机床厂引起极大的震动,接着机床厂的设计部门、经营部门以及装配车间的50余名业务骨干也在两个月内跳槽到三总师组建的新公司。
  
  我国著名门户网站网易曾经辉煌一时,并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但是好景不长,随着网络经济冬天的来临,不久就被纳斯达克摘牌。据报道,在这次摘牌之后,网易走了相当一批人。
  
  在网络经济疯狂增长时期,跳槽者更是不计其数。近来麻烦频仍的8848电子商务网站居然挖来了大名鼎鼎的英特尔中国市场总监,3721网站挖来了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两位女博士,搜狐网站则成功地使ORACLE公司中国区首席执行官为自己服务。
  
  近期一项调查表明,在北京6所著名大学里,1982~1991年间毕业的教师,流失率高达53.3%,而其中1989年毕业的教师,流失率高达75%。在人才流失中,以35岁以下的中初级职称者居多,超过60%。在去向上,党政机关占1.4%,科研单位占7%,国有企业和公司占9%,民办科技公司占12%,出国者最多,占到67%。
  
  毫无疑问,随着中国加入WTO,市场进一步开放,人才观念进一步转变,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会掀起一轮新的“跳槽热”,人才流失率将会攀上新的高峰。
  
  (摘自《留住人才》,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1月版,定价32.00元。社址:北京东城区东四十条24号,邮编:100007)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