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考试的人性代价

2002-11-10 09:32:00 来源:书摘 我有话说


   考试是未来领导者和创造性人才的敌人,因为考试忽略了性格和潜力的重要性。
  
  如果你将教育设想为一幅画,你想像中的场景多半会是一位老师站在黑板前,面对一群学生,每一位学生坐在桌前,手中拿着书和笔记本。150年来,教室这种“教学盒子”就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教育体制。人们很难想像出一种教育形式能够抛开这种“老师——书——教室”的三一体系。教学是一种表演性艺术,教学就好像电影院中的影片和歌剧,在“教学盒子”中的表演要求时间、地点和活动三者“戏剧性的统一”。这种“教学盒子”赋予教育制度性的力量,就像法庭于法律、议会厅于政治辩论、会议室于公司的重要性一样。
  
  把老师放置在“盒子”里是出于实际需要的考虑:大规模集中性的教育需要有一种标准化的单位来进行管理。因为老师是最珍贵的资源,所以为了让最大数量的学生能够听到老师的声音,同时能坐在桌前,听课、书写,教室便产生了。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班级可能容纳的最大限度为40位听众;如果学生多了,老师很难保证声音够大,更不要说维持教学秩序,让所有的孩子不交谈、不玩耍、不打闹。如果在公共教育创立时电脑和媒体系统已经存在,那么学校的设计将会完全不同。
  
  如果教育体制是“教学盒子”,那么教育的过程无异于工业化生产模式。学生是原材料,他们经过一整套标准化的教学和考试,通过各种质量控制考核。教育工厂生产的是受到教育的学生,他们带着学校的印记(文凭),成为合格产品。
  
  
考试和文凭的人性代价

  
  文凭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威信是因为人们相信,拥有文凭是一个人智力和优秀的证明。孩子们从小就知道,“文凭游戏”就是学会如何通过各种考试,拿到高分,胜过其他学生。很多学生希望学到文凭考核之外的东西,但很不幸,通过考试才是他们最重要的任务,因为这是在游戏中获胜的惟一途径。
  
  如果考试的目的只是用来淘汰入学申请者,考试本身就完全失去意义,变得荒谬可笑。实际上,大多数申请者都具备完成学业的能力。退一万步说,就算你通过考试,这并不意味着你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或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相反,考试选拔往往淘汰了很多有潜力的人。这个问题看上去不难理解,但它却困扰人们很长时间,究其原因是因为学校的容纳能力有限,无法接受所有合格的学生。学校只有通过淘汰大批候选者,才能选择少数的幸存者。组织各种选拔学生的考试就好像将一群年轻人放在木筏上,搁在离岸一公里的海水中,然后让木筏沉入水中。这样,通过人为的船只失事,你能够挑选最优秀的游泳者,但同时你必须溺死绝大多数的孩子。
  
  落选者为“船只失事”所付出的人性代价是巨大的,但学校往往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如果你在一次重要考试中失败了,教育或许从此与你无缘,或者你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选择其他教育。如果你失败了,父母感到伤心,他们或许认为是你没有用功,或者他们会对你的智力产生怀疑。你周围的朋友被分成两类:一部分人通过考试被录取,一部分则需要另谋出路。在这场失事中,遭受损失的不是学校,而是个人。如果你不擅长考试,人们会就此得出结论,认为要么是你愚蠢、迟钝,要么是你懒惰。
  
  在中国,考试一直具有很高的威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公元607年隋炀帝发明科举考试制度。当时,这种发明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成效”,因为考试制度是人们谋得官职的惟一途径,而封建时代的官职意味着一生的荣华富贵。于是,考试和光明的前途、事业自然而然地被联系在一起,人们对考试的迷信不禁让人怀疑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宗教形式。
  
  但这些考试究竟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呢?考试的内容可能非常主观、专断。譬如,在隋朝(公元581到618年),应试者需要通过各方面考核,包括儒家经典、诗书、数学、武术和医药知识。现在的考试同样也缺乏客观性。目前在中国最有声望的文凭之一恐怕要数MBA(工商管理硕士)。1999年在整个中国也只有大约二十来个MBA项目,对于需要接受高质量的商业课程和教育的人来说,这真是杯水车薪。但因为僧多粥少,所以在全球不得不建立一种体系来决定谁能学习MBA课程。于是数学成为入学的主要考核方式。为什么偏偏是数学呢?因为数学考试的分数评判方法简单。当然,谁都知道能记住数学公式和成功管理企业两者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而且,这种考试会起反作用,因为忙于工作的经理人没有足够时间去准备那些挠头的数学考试,他们往往因此被淘汰。但就是因为教育部门认为我们需要有一种“客观的”选拔机制,所以数学考试成为解决方法。结果,只有那些数学天才们有机会成为商业管理人员,而真正的商业人士,尤其是那些希望创立他们自己业务的人却无法接受好的工商管理教育。
  
  但每一位学校招考人员都非常清楚,在考试中拿高分的学生在事业中成功的可能性并不比其他学生大。实际上,考试是未来领导者和创造性人才的敌人,因为考试忽略了性格和潜力的重要性。
  
  如果年轻人的命运是由这样的“船只失事”方法决定,父母应该跳到孩子的救生艇上,在孩子溺水之前挽救他们,期待他们在下一次的“失事”中有出色的表现。
  
  如果你是学生,请你记住:学校的学习成绩、分数、考试选拔、耀眼的学位,这些绝不是教育的目的。从长远的角度说,你学会的知识和运用你所学的知识干事情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考试成功,这不错;但如果你不成功,请你千万不要因此痛苦失望,甚至一蹶不振。你可以通过各种策略建立起一套好的教育。
  
  如果您是家长,请您不要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成为名校的高材生上,您决不能把教育体制作为衡量孩子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志。作为家长,您的责任是从更长远、更全面的角度考虑如何尽可能发挥孩子的潜力,培养他们的才能。
  
  
给后教育时代家长的几点教训

  
  在我们“后教育”社会中,学习真是无处不在。我们在工作中学习,在互联网上学习,向朋友学习,在购物过程中学习,在旅行中学习……在今天的世界里,如果你不想学习,惟一的办法只能是躺在床上,拿床单蒙住脑袋。
  
  这对学生和家长意味着什么呢?学习的世界如此之复杂,我无法简单给出一个获得成功的处方。但我认为你至少可以得出一些结论来帮助你认清方向,做出定位。
  
  教训之一:我们生活在一个“后教育”的社会,因为在学校之外我们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学习。
  
  作为一名商学院讲师,我在中国经常遇到一些学生,这些学生把自己宝贵的青春时间放在书本上,读书、记忆,为的是能在班级中出类拔萃。因为他们比其他人学习更用功,他们进了好的大学,然后又继续花更多的时间来读书、记忆、上课、考试。有的人后来决定他们想进入商界(尤其因为政府官员的生活逐渐变得缺乏吸引力)。然而,当这些学生决定走出象牙塔,他们的性格已经因为长期与外界缺乏联系而发展不健全。
  
  这些学生非常善于读书学习,但他们不懂得如何获得成功。在商业运作中,你需要与人打交道,要承担风险,要融入社会并不断从错误和经验中学习。在职场中,这些学生一旦被招聘人或人力资源专家否定,他们会感到非常失望和痛苦。
  
  我并不是说这些学生就不应该学习;我想指出的是,课堂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工作和生活的全部要求。
  
  教训之二:我们的目标不是“接受教育”,相反,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在生命过程中发展人性的价值。
  
  教学与学习两者具有本质不同的含义。发展人性价值本身是指通过各种途径来学习。学位文凭所代表的仅仅是年轻人需要学习的一部分。终身不断学习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你不仅需要工作成功,而且需要拥有良好的生活方式。
  
  教训之三:家庭是最重要的学习场所。
  
  与学校相比,决定孩子成功的因素更多来自家庭。学校固然重要,但学校无法取代家庭的地位和影响。在中国,很多家庭都积攒资金,为的是能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为孩子的教育进行投资还只是家庭发展战略的一部分。父母应该考虑:孩子的长远需求是什么?如果孩子没有在班级中出类拔萃,我有什么其他可选择的战略?在学校课堂之外有哪些学习是必须的?
  
  对于学生来说,30岁之前接受的教育是你终身学习的一部分。这种教育可能能够帮助你在实践中获得成功,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学习过程,你找到自己个人发展的真正兴趣所在。
  
  教训之四:家长和孩子必须共同制定学习战略。
  
  有的孩子在学校教育中不成功,他们的家长会认为那是学校和老师的“失败”。在有些情况下,学校和老师的确损害了孩子的发展潜力,但父母绝对不能把学校的过错当成孩子的失败,听之任之。父母的职责是为孩子制定一个学习战略,直到孩子能够独立承担责任。过去,孩子接受完高等教育,父母的责任也随之结束;而今天,孩子们需要帮助的时间会持续更长,或许到30岁左右,因为学习的需求远远超出了学校能够教授的内容。
  
  
给后教育时代学生的结论

  
  让我先说我们不能得出的结论。我一直对教育体制持批判态度,数落课堂教学的局限,甚至取笑教育体制划分所谓高智商和非高智商学生的荒谬方法。但这不等于说教育是浪费时间,你可以置之不理。值得庆幸的是,虽然过去我们只能选择教育体制,但现在你可以制定好几种教育战略。
  
  ■如果你想做的事情在学校里学不到,或许你不需要马上接受大学教育。在现在的学习社会中,有很多活动都能够让你首先工作、实践,当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时候,你可以再去完成学业。
  
  ■每个个体都有各种不同形式的智能有待发展。学校教育体制中仅仅包括其中不到一半的领域。
  
  ■一些工作行业不要求很高的教育水平,而且无论从精神上还是物质上回报都不错。以我个人的经验和感受,那些很早就步入工作生活的人往往后来又回到学校学习。
  
  ■另一方面,有些职业领域人才需要接受高等或专业教育,比如自然科学,医学,工程学,法学,金融等很多学科。因为这些职业声望高,薪酬好,很多学生便盲目选择这些专业,也不考虑这些行业是否适合自己,或者学习这样的科目是否能够有一份让自己满意的事业。我建议年轻人在选择专业性较强的科目之前,先考虑清楚自己是否真正喜欢这种职业;如果你感到不确定,你应该制定一种教育策略,万一将来自己改变主意,能够有余地回头选择一般性学科教育,不至于因为学科过偏过专而陷入死胡同。
  
  除此之外,对于后教育时代家长的教训同样适用于学生。你必须牢记,你需要在课堂之外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满足自己的学习需要。你应该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而且这种责任会在未来的50年中一直伴随着你,因此最重要的学习之一就是“学会学习”。
  
  (摘自《超越校园》,华艺出版社2002年6月版,定价:19.80元。社址:北京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29号海泰大厦10层,邮编:100083)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