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加坡:天罗地网猎人才

2002-12-10 09:32:00 来源:书摘 李雪莉 我有话说

走进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院里的45位教授,分别来自希腊、黎巴嫩、印度、德国等十多个国家,本土的新加坡教授还不到1/3。
  
  在新加坡,令人有仿若置身小联合国的错觉。不仅各国人才汇集于此,就连受教育的各国学生也趋之若鹜。为什么那么多外籍人士,不约而同选择在这里念书、工作、发展?
  
  

引进外籍人才从不松手

  
  在新加坡420万的居民(350万的本地人口加上70万的外籍人士)中,平均每6个人中,就有1位外籍人士。外籍人士不仅为位处亚洲的新加坡带来异国风情,也增强了新加坡的经济实力。
  
  根据新加坡贸工部的统计,20世纪90年代的10年间,外籍人士对新加坡GDP的成长,就有41%的贡献度,其中37%还是来自有专业技术的白领阶层。
  
  外国人才增强了地狭人少的新加坡国力,但随着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以及持续的全球经济低迷,今年新加坡失业率曾一举突破5%。面对大量的就业人口,新加坡政府在引进外籍人才的政策上,却不因此松手,为什么?新加坡人以为外籍人才是来抢他们的饭碗的,但新加坡政府却觉得本地人与外籍人才间的竞争,并非“零和游戏”(意指在游戏双方中,一方得益必然意味着一方吃亏,财富总量得失相抵为零,即零和)。
  
  教育部次长塔曼提出逆向的思考:“一个高级的专业人士,有可能吸引国际企业,来这里创造3~5个就业机会,就加坡政府是这样看的。”
  
  上从总理下到公务员,不断透露出吸引国外人才的重要性;就连驾着London Taxi(英国伦敦复古造型计程车)、也是车行老板的林经礼都说:“350万本土人口培养的人才太少,外来人才真的很重要。”
  
  随时为国际级竞赛做准备,新加坡政府布下天罗地网,一方面有组织、有策略地到全球取才,另一方面努力向世界开放,打造国际级环境。
  
  为了更有效回应产业变化的速度,这几年,新加坡高层成立人力咨询会议,其中人力部、贸工部、教育部与经济发展局的头脑们经常聚集一室,审视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决定所需人才。一旦方向确定,各部会使足了劲,向外求才。
  
  
从中学生开始先下手为强

  
  去年一年间,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科学技术研发局(A?STAR)陆续吸引复制羊多莉创造人柯曼(Alan Colman)、美国卫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主任Edison Liu等人来到新加坡发展,创造了可观的磁吸力量。
  
  去年从日本京都大学退休的Yoshiaki Ito教授,是研究胃癌的专家。今年4月,他就带着八人研究团队来到新加坡。由于日本规定学者退休后,无法在大学继续研究,63岁的他正思考该如何走下一步的时候,新加坡副总理陈庆炎在多次聆听他演讲后,积极邀请他来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分子生物研究所。
  
  到底新加坡政府开出什么样的条件,不但邀得这位国际级人物,就连团队中的年轻博士也愿意跟随而来?“你可以做你想做的研究。”陈庆炎简单的一句话,令人为之所动。
  
  类似的情况在各行各业经常发生,教育部次长黄永宏带着野心笑着说:“只要是人才,我们都要。”
  
  猎才的行动遍布全球,从具有潜力的学生到世界级的研究团队,都是新加坡借资源的范围。
  
  为了让更多优秀的学生早一步来到新加坡,教育部与各级学校主动出击到邻国争取学生。身为马来西亚人,目前在新加坡新传媒新闻台担任编导的陈嘉荣,曾目睹新加坡小学校长联合到马来西亚招收学生的情形。
  
  “他们用奖学金制度吸引马来人,招收当地最好的学生,他们知道学生如果从小在那里受教育,就能早点融入环境,在那里认识男女朋友、结婚、生子而定居。”陈嘉荣描述新加坡人才政策的用心良苦。
  
  不只如此,最近新加坡也搭上中国的顺风车,大批延揽中国的中学生到新加坡念大学,规定这些学生毕业后必须留在新加坡工作6年。
  
  毕业于台湾政大新闻系、现任南洋理工学院传播与信息学院院长的郭振羽形容,新加坡的做法是:“在学生进北京大学前,先一步把人才抢到手。”
  
  现在新加坡的中学,约有5?2%的外籍生,大学里的外籍生比例更高达20%。
  
  为了吸引人才,更为了永续发展,新加坡持续塑造国际竞争的环境。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就指出:“如今人才要到任何一个国家居住、工作都不成问题,因此,如何创造吸引国外人才的环境,更为重要。”
  
  最近,新加坡准备将所得税由25%减少至20%,直接提供吸引外籍人才的优厚条件。
  
  
人才来了让他扎根

  
  为了吸引更多跨国企业到新加坡投资,新加坡自2000年开始,积极邀请法国Insead商学院、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到当地设分校与分院,让企业人员有机会接受专业的在职训练,同时使企业获得更多跨国人才。
  
  两年前,现任法国Insead管理学院新加坡分院院长亚努·德梅尔(Amoud De Meyer)提着两只皮箱,只身来到新加坡。如今,Insead在新加坡投资了2500万美元,拥有一栋大楼、26位全职老师,以及260位MBA学生。
  
  事实上,这个欧洲知名的管理学院曾经考察台北、上海等11个城市设亚洲分校的可能,最后,还是把绣球抛给了新加坡。
  
  新加坡除了在交通、国际化、社会经济发展略胜一筹外,政府的高效率与高度协助,更是让Insead落脚新加坡的主因。德梅尔指出:“新加坡政府的效率十分神奇,这在其他亚洲国家相当罕见。”
  
  政府一个月内发放个人签证、协助土地取得、银行快速受理贷款……“所有的行政系统都很帮忙,他们要确保一流的学校能来到这里。”德梅尔十分感动地说。
  
  右手打造国际级环境,左手向国际人才招手,两相加乘的效果,未来会出现如何强大的磁吸效应?曾是台湾电视台主播、去年到新加坡ESPN亚太区总部担任主播的邓国雄指出,1997年之后,ESPN将亚太总部迁至新加坡,总部300多位员工里,有七到八成的新加坡人,“跨国公司的确为当地带来许多工作机会”。
  
  在知识经济的全球竞赛里,新加坡认识到不能再倚仗老本,人力资源的汰旧换新与持续积累,是举国上下的课题。“吸引外国人才这件事,关系到新加坡生死存亡的问题。”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去年公开演讲时指出。
  
  懂得向世界借人才,让国际级环境在新加坡生根,这是弹丸之地、区区350万人口的新加坡,得以创下强劲经济实力的原因。
  
  (摘自《海外星云》2002年10月中旬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