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无线电波化解了“古巴导弹危机”

2002-12-10 09:32:00 来源:书摘 [俄]谢尔盖·赫鲁晓夫著 王迪译 我有话说

苏美争霸,剑拔弩张,乃是冷战时期的一个主要特征。而近四十年前的那场导弹危机,曾将世界推到战争的边缘。多亏双方在紧要关头悬崖勒马,才使人类避免了一次空前的灾难。
  
  1962年10月28日的那个星期日的黄昏时分,是平常的秋天天气,夏日的炎热已无可奈何地逝去,而冬天则刚刚临近。
  
  莫斯科的人行道上人流如潮,个个行色匆匆。大街上汽车稀少,噪音不大,不久前市内已禁止鸣笛。因此,那辆很不耐烦地冲着红灯狂叫不止的海鸥车就格外引人注目。海鸥车在莫斯科大街上疾驶了整整半个小时,仿佛是漫无头绪地往胡同的狭窄缝隙里乱钻乱跑。要去的胡同怎么也找不着,司机好不急躁,政府专用警报器那低沉的吼声简直像是绝望的喊叫。
  
  着急是有缘由的。车上坐着一位负责同志,矮小墩实,头部较大。几根稀疏的棕发勉强遮住光溜溜的秃顶。粗壮短小的手指痉挛地抓住盖有五个火漆印的红色公文袋。公文袋上赫然印着一串大黑字母: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其余空白,无任何地址。海鸥车里坐着的这位负责同志非同小可,全国上下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无不惟他的马首是瞻。公文袋里,是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致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的复函的打字稿。
  
  世界濒临灾难的边缘,无可挽回的事情时时刻刻都会发生。因此这一次决定不通过各国首脑的正常通讯渠道传递信件,而是在莫斯科电台立即广播。这一举措在国际生活中非同寻常,却十分奏效,几分钟后,我国的复函即可放在收信人的桌上。众所周知,美国的无线电截听技术名不虚传。
  
  事由为在古巴部署带核弹头的苏联中程弹道导弹。苏联领导人认为,只有这样孤注一掷,方可防止美国重演美国去年4月吉隆滩伞兵登陆的冒险游戏。然而,无论赫鲁晓夫还是他在中央主席团的同僚都无法预言,美国将对此番举动作何反应。部署导弹一事是古巴和苏联这两个盟国相互同意的,似乎不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很难想像一个小小的古巴,就算有几十枚停放在棕榈林中的导弹,居然会使它那强大的邻国胆战心惊。但美国人的思维依据的是另外的原则,苏联与古巴共和国之间的协议被看成是对西半球的不能容忍的入侵。美国对此无法容忍,风暴乍起。海上检疫,空袭威胁,侦察机在岛国上空不断盘旋,最后是宣布军队进入一级战备,世界正面临战争一触即发的危险。
  
  大洋两岸都十分了解核冲突的致命后果。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和美国总统都认为决不可兵戎相见。然而单单不想打仗还不行,必须找到防止战争爆发的惟一正确的措施。两位领导人都意识到,一旦局势失控,冲突在所难免。
  
  信件往来十分频繁。提出的方案一一被否决。苏联的建议美方无法接受,美国的建议苏方也无法接受。紧张气氛日盛一日。美国有人力主惩罚固执任性的古巴人,以外科手术式的空中打击摧毁导弹基地。总统不同意急躁者的意见,他知道此类举动必将招致反击。至于今后会发生什么事,连想都不愿去想……
  
  就在似乎情绪已极度白热化之时,总统之弟、美国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与苏联大使多勃雷宁举行非正式会见。罗伯特疲惫不堪,发红的双眼说明他已度过好几个不眠之夜。罗伯特认为情势极为险恶。他说,总统面对要求在古巴登陆的军界人士的猛攻有些招架不住,局势随时可能失控。因此,他代表总统要求克里姆林宫对美国领导人的信件立即做出肯定答复,否则就无法使军界悬崖勒马。
   
  但事情并未到此为止。克里姆林宫的信息来源不仅限于外交部。克格勃和军事情报机关报告说,对古巴的干涉已准备停当,部队已开到出发阵地,进攻信号即将发出。报告一份接一份地放到赫鲁晓夫的桌上。哈瓦那的密码电报几乎同时到达。菲德尔·卡斯特罗警告说,根据古巴侦察机关的情报,入侵将在几个小时之后开始。
  
  在接到大使们令人惊慌的情报和美国总统肯尼迪那封将苏联导弹撤离古巴与美国保证古巴不受侵犯结合起来的信件之后,中央主席团委员、中央书记和赫鲁晓夫的亲密助手全都会集到莫斯科近郊的一所别墅里。眼下,千百万人的命运、人类的生活全都取决于这些人的决定,取决于他们的智慧和能力。什么会占上风呢?是野心还是理智?毫无疑问,有人会说撤出导弹是在美国人的压力下让步,甚至是一种失败。理智获得了胜利。
  
  赫鲁晓夫的建议言简意赅:只要美国总统保证不入侵古巴,就说明运去导弹的目的已经达到,可以运送回国了。不能拿各国人民的命运当儿戏。同僚们赞成赫鲁晓夫的意见,他当即口授致总统的信。如此重要的决定当然应当同卡斯特罗商量,然而时间,时间……就在公文在苏古之间往返旅行的时候,很可能出现无人可以商量的情况。时间,时间……
  
  赫鲁晓夫建议致总统信不必邮寄,直接交电台广播。没有反对意见。那位坐海鸥车的人当时在场,他自告奋勇将信件送到莫斯科电台。这样稳妥一些。
  
  然而他和克里姆林宫车队的司机都不知道莫斯科电台的确切位置。知道在沙博洛夫卡,可究竟在哪儿呢?于是他们此刻就在一条条胡同里转来转去,警报器不时哼哼几声。可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
  
  终于找到了。市里的几位负责人站在门口不知所措。他们已接到电话,知道“头头”要来送一条重要消息。事先已将列维坦请来,大家早已习惯由他来播送重大新闻。“头头”未等汽车停稳即跳下汽车,推门而入,直奔电梯。这是座老式楼房,电梯在众目睽睽之下升起。电梯门轰隆一声关上。电梯不紧不慢、嘎吱嘎吱地向上攀升。不知是性急的乘梯人动了电梯门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反正他没法去要去的楼层。电梯在两个楼层之间卡住不动了。无论什么招数都不奏效,上不去下不来,电梯门打不开。心情紧张的主人一时没了主意,客人在电梯里急得团团转。已派人去找机械师,但赶上星期天,找到他谈何容易。时间却一分一秒地过去……来人试图从电梯井门缝里把公文袋往外塞。公文袋过不来。火漆印挺碍事儿。他急中生智,把公文袋撕开,取出至关重要的文件,一页一页地递到外面。几分钟后,电梯开动了。
  
  这位贵客走进播音室时,列维坦正在清嗓试音。他的语调坚定刚毅,人们只要一听到这一语调,不等弄清意思,就可准确无误地断定正在播送苏联政府的抗议照会或者塔斯社的重要新闻。此时此刻,这种语调却让客人觉得有些刺耳,于是他对列维坦说:“请把口气放缓和点儿,这里讲的不是战争,是和平。”
  
  于是,在习以为常的“莫斯科广播电台”的呼号后,那些解决古巴危机的话语便飞向太空。理智占了上风。一次最危险的危机就这样结束了。幸而是以和平告终。
  
  (摘译自《超级大国的诞生》,俄国新闻出版社1994年莫斯科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