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些有趣的记忆现象

2003-01-10 19:15:00 来源:书摘 崔丽娟等著 我有话说

1.回忆的最佳环境就是记忆时的地点

  
  在解释我们为什么会遗忘的时候,我们谈到线索的重要性,其中我们就说过,如果你回到你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你已经遗忘多年的许多往事会汹涌澎湃地涌现出来。环境是我们回忆的一个重要线索,很多情况下,你回忆不起的事情,你只要回到事件发生的情景,你又会想起来。比如,你走出家门,正想去做某件事情,没想到却碰上了熟人,打了招呼,聊了几句,说再见后你忘了出来做什么事情了,这时如果你怎么想也想不起来,不如先回家。参加体育比赛的人都知道,训练时成绩再好比赛时也不一定发挥得出来,因为场合发生了变化,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选手选拔的时候要考察到底有没有大赛经验。即使没有机会参加比赛,教练员也会在平时训练的时候强调队员要把训练当成比赛,要想像自己就是真的在万众瞩目之下,心理学家证明这种想像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其实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好地利用了记忆的这一特点,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比如,你的朋友不开心了,有烦扰了,你可能会跟他(她)说,“出去走走吧,心情会好起来的”。换个环境,人的心境也会相应改变。可见,记忆的规律不仅是用于学习,在生活中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也有很大的帮助。
  
  环境变化对我们的学习也有影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让两组人在两个不同的房间里学习同样一份材料,学习完成以后,让每一组人中的一半留在原来的房间做测验,另一半到另一组人学习的房间去做测验,结果发现留在原来房间参加测验的人平均成绩都好于去另一个房间做测验的人。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作记忆的场合依存性。心理学家还发现,如果让这些到另一个环境参加测验的人想像他们就是在原来学习的环境下做测验,通常他们都会做得好一点。这个实验证明环境对我们的学习是有影响的,通过这个发现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同学平时学习成绩虽然很好,每次参加比赛总是拿不到名次,或者参加大考,却考不出来好成绩。在学校学习期间,基本上是在什么地方上课就在什么地方考试,不能很好培养我们在环境中的应变能力。不过,反过来,对那些想
  提高成绩的同学来讲,如果事先知道会在什么地方考试,不妨就到这个地方去学习,这也是利用心理学知识提高考试成绩的一种方法。
  
  
2.学习到什么程度效果最好﹖

  
  我们在背诵或者记忆某些学习材料的时候,常常是背到刚刚能够回忆出来为止,以为自己差不多已经记住了,其实,隔不了多长时间又会忘记许多内容。在知道了艾宾豪斯的遗忘曲线之后就能明白这是不可避免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习过后还要不断地复习。那么复习到什么程度才不会忘记呢?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记住以后不会再遗忘?心理学家发现如果你学习材料时,记住以后再继续学习几遍就不大会遗忘了。艾宾豪斯当时做实验是学习到刚刚能记住为止,所以他不知道这个道理。那么,到底要多学习几遍呢?一般来讲,如果你在学习了10遍才记住材料的话,再学习5遍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学习的程度达到150%时效果最佳。读者如果不喜欢定期复习的话,可以试试这个方法。
  
  
3.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

  
  我们在学习新东西的时候,常常会将这些东西与自己联系起来。医学院的学生常常碰到这种情况,每当老师介绍一种病症的时候,学生总免不了会先想到自己是否出现过类似的征兆,如果不巧有两三点看似符合,就开始惊慌,怀疑自己是否已经病入膏肓,其实自己一点都没事,有人把这种情况叫作医学院学生综合症。我们在学习新东西的时候也常常是这样,如果学到的东西与我们自身有密切关系的话,学习的时候就有动力,而且不容易忘记。因为我们在回忆有关自己的事情时,最不可能出现遗忘,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
  
  这个记忆现象除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可以发挥作用之外,也可用在广告中。有这样一个研究,让被试看一则照相机的图片广告,然后分别问他们三个问题:这张图片有没有红色、这是什么、你用过这种产品吗。过后,让被试者回忆照相机的牌子,结果被问过第三个问题的人回忆得最好。很显然,第三个问题与我们自身有直接的联系。
  
  
4.特殊事件——不随时间消逝的记忆

  
  我们讲过,如果长时间不用,遗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也讲过,如果提供一定的线索,我们可以提取出任何我们几乎已经回想不起来的事情。但是,有些事情却是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这些事情发生时你在干什么,你都能一清二楚,甚至当时的情感,现在回想起这件事情的时候都会一并引发,它就像是被永远定格了的照片一样,长久鲜明地保留在我们的脑海里,心理学上称之为闪光灯记忆。
  
  美国心理学家做过很多这样的调查研究。他们在肯尼迪遇刺、马丁路德金被杀、挑战者号失事后马上对一部分人进行调查,问他们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正在做什么,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以后让他们再次回忆时,他们仍然很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我们没有做过这样的研究,但是我们的经历或许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种现象。最近几年来的几件大事,如1997年香港回归庆典、1999年5月8日美国悍然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读者或许还能够回忆起知道这些消息前后自己正在做什么。这些事情离我们还是比较近,不过隔上几十年应该还是回想得起来。
  
  
5.前瞻性记忆

  
  到现在为止,我们讲的都是对已经过去的事情的记忆,我们研究得比较多也就是这种记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要记的是将来的事情。比如,什么时候要给某人打个电话、几点必须吃药、几点开会、哪一天要考试等。我们把这种在某个特定时间要做某事的记忆称作前瞻性记忆,与之相对的是我们前面讲的记忆,称为回顾性记忆。这两种记忆有很大的不同,回顾性记忆好的人,前瞻性记忆不一定好,反过来也是一样。我们前面已经讲过,过去发生过的事情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退。对前瞻性记忆来说,并不是离现在越远的事情越容易忘记。心理学家发现,让一个人记住一个月后要寄一封信与让他两天后去寄一封信的记忆效果是差不多的。有时我们感觉预定要做的事情离现在越远好像越不容易忘记,反而是那些马上就要做的事情容易被我们忘记。不过这也常常是发生在我们聚精会神、或者心不在焉、或者有时间压力的时候。其中,心不在焉的情况更多一点,特别是在熟悉的环境,如家里、学校、工作单位里。有时,你要打电话给张三,因为只想着要跟他讲什么,结果却拨了李四的电话号码。有时,你可能会因为看一份报纸而在上床时忘了脱掉拖鞋。有时,你可能在家里想一个问题而不知不觉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却忘了自己要做什么。其实你还可以发现,我们常常忘记的并不是什么时间,而是要做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你记得你要做一件事情,但就是想不起来要做什么事情。另外,这种现象也往往出现在你经常做的事情上。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让学生每星期寄一张贺卡,连续寄七周,一批学生每星期寄卡的时间都不同,另一批学生则是固定每个星期三寄卡。结果发现,要求每个星期三寄卡
  的学生更有可能忘了寄卡。
  
  (摘自《心理学是什么》,2002年1月版,定价:18.00元。社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北京大学校内,邮编:100871)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