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鲁迅先生墓的变迁

2003-02-10 18:46:00 来源:书摘 吴雪晴 我有话说

1936年10月19日,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鲁迅先生逝世后,被安葬于上海万国公墓。1956年10月,在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鲁迅先生新建了墓,并举行了隆重迁葬仪式。
  
  

巨星殒落的葬仪

  
  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久病中的鲁迅先生逝世于他的寓所——上海施高塔路大陆新?9号。鲁迅先生逝世后,经冯雪峰、宋庆龄与许广平、周建人等人商量,决定建立由蔡元培、马相伯、宋庆龄、毛泽东、内山完造、A·史沫特莱、沈钧儒、茅盾、萧三等9人组成的治丧委员会,并决定鲁迅先生的出殡事宜由上海万国殡仪馆承办。
  
  鲁迅先生逝世的当天下午3时,由鲁迅的日本友人内山完造联系安排,万国殡仪馆来车将鲁迅先生的遗体运走。鲁迅先生的遗体稍加化妆后,被安放至殡仪馆大厅内。灵堂四壁悬挂各界人士所赠挽联、挽词。郭沫若的挽词为: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蔡元培的挽联为: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灵堂门首缀以鲜花和布额,上书“失我良师”四个大字。鲁迅先生遗体身着咖啡色绸袍,覆盖深色锦被,两颊瘦削,神采如生。遗体后为灵桌,上供鲁迅先生八寸遗像一帧,四周缀有鲜花。各界人士送的瓶花及花圈,堆满四周。
   
  前来吊唁、瞻仰遗容的人群络绎不绝,人们佩黑纱、戴白花,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来向鲁迅先生作最后的告别。21日下午3时至4时,殡仪馆为鲁迅先生大殓。大殓时,许广平、周海婴、周建人夫妇、宋庆龄、胡愈文、内山完造、郑振铎及治丧职员30多人在场。殡仪馆职员为鲁迅先生更衣,然后由许广平、周海婴扶首,周建人及女儿扶足,将鲁迅先生遗体放置于宋庆龄赠送的一口西式深红色楠木棺内。
  
  10月22日下午1时50分,万国殡仪馆为鲁迅先生举行了“启灵祭”,鲁迅的亲友及治丧委员会成员肃立棺前,默哀行三鞠躬礼,由殡仪馆职员将棺盖封严,将灵柩扶出礼堂,移置柩车,即开始送殡。
  
  送殡的队伍原计划经过上海的繁华市区,因租界当局和国民党上海市政府的阻挠,只好改为较冷清的地区,其线路为胶州路、极思菲尔路、地丰路、大西路、虹桥路。送殡的队伍最前面由作家蒋牧良、欧阳山执掌着由张天翼手书的额题“鲁迅先生殡仪”的横幅。队伍中有一幅由画家司徒乔画的鲁迅先生的遗像。画像后是由鲁迅的两位侄女恭扶的鲁迅先生遗照,再后是灵车。
  
  送葬队伍所经之处,无数的市民伫立街头,悄然默哀。下午4时30分,送葬队伍到达万国公墓,在礼堂前举行了追悼会,蔡元培主持礼仪,沈钧儒致悼词,宋庆龄、内山完造、胡愈之等发表演讲。最后,由田军(即萧军)代表“治丧办事处”同人和鲁迅先生晚年比较关心的《译文》等4个杂志社同人,做了简短致词。在挽歌声中,救国会的沈钧儒、王造时、李公朴将一面白底黑字“民族魂”旗帜,覆盖在棺木上,将棺木移置东首墓地,徐徐安置穴中,盖上石板、土。顿时,万国公墓上空响起了无数人的痛哭声和断断续续的《安息歌》歌声。
  
  
万国公墓的鲁迅墓

  
  由于鲁迅先生是突然去世,鲁迅先生的家属事先没有准备,冯雪峰代表中国共产党与治丧委员会、许广平协商,鲁迅先生的丧事由治丧办事处具体负责操办,治丧办事处由鲁迅先生晚年较为信任的胡风负责。由于鲁迅先生一生清贫,积蓄很少,再加上根据他的遗嘱又不收礼,故鲁迅先生的墓地也在仓促中过于简陋。
  
  鲁迅先生安葬的万国公墓,位于上海的西郊,是当时上海最有名的、也是规模较大的公墓,上海的一些名人、知识分子死后大多葬于此,一些在沪的外国人死后也葬于此。在当时的条件下,万国公墓是鲁迅先生遗体最佳安葬地。
  
  由于丧葬简从,鲁迅先生的坟墓只是一座小小的土堆,坟后竖一块梯形水泥墓碑,高71?2厘米,顶宽58厘米,碑的上部镶有高38厘米、宽25厘米的瓷制鲁迅先生像,下部刻着横写的字体幼稚而工整的“鲁迅先生之墓”七个字,这是出自当时年仅7岁的鲁迅先生之子周海婴之手。墓的左侧为许广平亲手种下的一株桧柏。1946年,周恩来在上海与国民党政府谈判期间,曾瞻仰鲁迅先生墓,在墓的右侧也种下一株桧柏。这两株桧柏连同墓旁的10多棵龙柏和一株木槿,1956年建新墓时,移至虹口公园鲁迅先生新墓。对于鲁迅先生的墓如此简从,冯雪峰当时曾安慰许广平:将来等革命胜利后,我们一定要为周先生举行一次隆重的国葬。
  
  鲁迅先生逝世后,悲痛欲绝的许广平带着幼子周海婴一直留在上海。除了经常到鲁迅墓前为鲁迅扫墓,献上一束鲜花外,许广平主要从事收集鲁迅先生著作,编校《鲁迅全集》的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几位鲁迅先生的友人从重庆回到上海,支付给许广平一笔重庆书店出版鲁迅先生作品的版税。1947年9月,许广平用这笔钱对鲁迅先生的墓进行了扩建、改造,这次扩建、改造是由许广平亲自设计的。扩建后的鲁迅先生墓同过去相比大了许多。墓地面积达64平方米,用花岗石围成正方形。从墓南面入口处踏上三层石阶,迎面是供瞻仰者插花用的一大三小四个石花瓶。墓椁后是野山式圆顶墓碑,碑面嵌有高66厘米、宽60厘米的黑石一块,上面镶着椭圆形的鲁迅先生瓷像,像下横写“鲁迅先生之墓”六个大字,底下有两行小字:“一八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生于绍兴”、“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卒于上海”,均为阴文金字。碑文由鲁迅先生之弟周建人书写。
  
  
虹口公园建新墓

  
  1956年,在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这时,为鲁迅先生建新墓提上了议事日程。经中央有关部门和上海市反复研究,决定在上海为鲁迅先生建新墓和纪念馆,于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之前完成。设计人员拿出经反复修改的方案后,经国务院批准同意,于1956年7月2日开工建设鲁迅纪念陈列馆,7月19日开工建鲁迅先生新墓。墓址和纪念馆位于上海虹口公园内,此处离鲁迅先生在上海的故居较近,是鲁迅先生生前经常散步的地方。
  
  经过约三个月的施工,到10月9日,上海的鲁迅先生新墓完工。上海市纪念鲁迅筹备委员会决定于10月14日举行鲁迅先生棺柩迁葬仪式。
  
  10月14日晨7时50分,茅盾、周扬、许广平、金仲华、巴金、陈虞孙、许钦文、孔罗荪等人到万国公墓起灵。巴金和上海市副市长金仲华将一面缝有黑字的“民族魂”红旗覆盖在鲁迅先生的灵柩上,这是按照二十年前的那面旗子制成的,所不同的是将原来的白底换成红底,以象征革命已经取得了胜利。
  
  鲁迅先生的灵柩运上灵车后,即向虹口公园驶去。上午9时,在萧邦的《葬礼进行曲》中,宋庆龄、茅盾、柯庆施、周扬、许广平、金仲华、钟民、李琦涛、巴金等11人扶着灵柩,从虹口公园门口向墓地走去。
  
  在墓地上,放满了各界人士送来的鲜花和花圈,墓碑前安放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宋庆龄等人献的5个大花圈。中共中央献的花圈挽联上写着“鲁迅先生永垂不朽”几个大字。中央和上海市有关部门负责人、鲁迅先生的生前好友,学生、工人代表及外国驻沪领事馆人员,共2000多人,参加了迁葬仪式。鲁迅先生的灵柩由扶柩人抬至墓穴的落葬架上,灵柩徐徐落入墓穴中,在场的人肃立致哀。许广平看到鲁迅先生的灵柩落入墓穴时,泪珠滚出了眼眶,宋庆龄在她身旁轻轻挽着她的胳膊,默默地安慰她。
  
  巴金在墓前报告了筹备迁葬的经过,说:“从此先生的遗体得到永久的安息;景慕先生的人们也有瞻仰和学习的机会;先生留下的丰富的文化思想遗产将广泛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先生的智慧和光芒将更普遍地照亮中国青年的心灵……”
  
  茅盾和许广平在墓前也讲了话。茅盾说:“今天在场的同志们中间有不少是参加过二十年前的葬仪的。二十年前,我们许多人,都希望把鲁迅坟墓改建得和他的崇高人格相称,现在这希望成为事实了。”许广平表示要发扬鲁迅的精神,来建设新中国。
  
  上午9时40分,鲁迅先生灵柩迁葬仪式在封墓后结束。接着,上海市副市长金仲华揭开了墓前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萧传玖创作的鲁迅先生雕像的幕布。雕像为铜制,高2?1米,鲁迅坐于藤椅上,左手执书,右手搁在椅子的扶手上,面容坚毅而亲切,目光深邃,炯炯有神,体现了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新建的鲁迅先生墓地宽广,仅建筑面积就有1600多平方米。从南面广场踏三层石阶是前平台,中间是一块长方形的草地,鲁迅先生塑像立于草地中。塑像后是一可容纳五六百人的平台,台后为安放鲁迅先生灵柩的墓椁。再后面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照壁式大墓碑,碑宽10?2米,高5?38米,中央横排着毛泽东题写的“鲁迅先生之墓”六个大字,每个字被刻在一块高1米、宽0?8米的花岗石上。墓地前建有鲁迅先生纪念亭一座。
  
  (摘自《世纪风采》2002年第10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