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块被遗忘的世博金牌

2003-02-10 18:46:00 来源:书摘 尚舒 我有话说

最后一个见过这块世博会金牌的人,是年已古稀的徐希曾先生。
  
  徐先生有着非同寻常的家世,从他的玄祖父辈算起,几乎每一代人都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过痕迹:其中既有中国第一批洋行买办,也有中国民族工商业巨子;既有为推翻清廷而不遗余力的革命党人,也有为抗日而誓死奋战的共产党员。读徐先生的家史,简直就是在读中国近现代的百年沧桑史。
  
  虽说现在的徐氏家族早已成为上海千百万普通家族中的一个,但在与徐老先生的相处和交谈中,我们还是时时处处都感觉到闪烁在他言行里的徐氏家族过去的荣耀。
  
  徐老曾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本来就极为健谈,一讲到他们徐家光辉的往事,他就更滔滔不绝了。说到这块金牌,他首先向我们提起的,是上海市市长陈良宇透露的一个“小秘密”——
  
  

“小秘密”揭示出一个惊人的大史实

  
  那是2002年3月12日,陈市长正在主持一次小型的晚宴,欢迎国际展览局考察团来沪考察。国际展览局(BIE)是国际上管理世博会有关事宜的专门机构,专职负责考察各申办国的申办工作。2010年世博会申办国共有中国、俄罗斯、韩国、波兰、墨西哥、阿根廷六个国家,竞争的激烈是世博会举办史上从未有过的。
  
  3月10日,江泽民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在北京会见了以国际展览局副主席兼执行委员会主席卡门·塞雯女士为团长的国际展览局考察团一行7人。3月12日考察团一行来到上海,对中国的申博情况进行实地考察。显然,他们这次的考察报告将对中国申博能否成功产生实质性影响。
  
  欢迎晚会的气氛非常融洽。当谈及中国和世博会的渊源关系时,陈市长故意向客人们打了个埋伏:“请允许我保留一个小秘密,不过这个秘密到明天就可以揭晓了。”
  
  第二天,陈市长请考察团来到了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在几块精心制作的展板前,卡门·塞雯女士终于看到了谜底。
  
  展览以详实的文字和图片无可争议地表明:早在1851年的首次世博会上,中国人就已经取得了“金牌零的突破”。当时,曾有一位名叫徐荣村的上海商人,以自己经营的12包中国特产“荣记湖丝”参加了在伦敦举行的首届世博会,引起轰动并夺得金、银两项大奖。
  
  此前,即使在中国向国际展览局提交的申办材料中,都认定“最早见识世博会的中国人名叫王韬,他亲历了1867年的巴黎世博会”。这段史料的破尘而出,不仅将中国与世博会的渊源在时间上提前了16年,而且表明其表现形式更为精彩——不只是观看,而是现场参与并摘金夺银!
  
  考察团对中国早在1851年就参加了世博会的事实惊讶不已,因为这些都是连国际展览局都不曾掌握的史实,中国人却用细心的挖掘搜集补上了这久已遗忘的一笔。从这一细节上,考察团强烈感受到中国申办世博会的一片诚意,他们由衷地表示:“你们是在用心申博。”
  
  
当尘封的记忆被激活时,电话两头的人都高兴得出汗了

  
  对外人来说,这虽然是个秘密,但在徐希曾先生,却从小就对这段家史耳熟能详了,他甚至亲眼见过家中珍藏的奖牌和证书。
  
  这块金牌是徐家的骄傲,在徐家的家谱里曾多次提及,甚至李鸿章也曾给徐家写信予以表彰。此后,徐家后人虽然历经了数次沉浮,但都始终珍藏着这些奖牌和证书。
  
  然而在“文革”中,徐家先后六次被抄,这些有“里通外国”之嫌的物品自然在劫难逃。“文革”过后,只有幸存下来的《香山徐氏宗谱》中还有几处文字提及此事,那块来之不易的金牌早已不知去向,这段往事也变得再无外人提及了。
  
  2001年4月,徐老的儿子徐威廉从美国回来探亲,他留意到在申博的宣传资料中,一直没有关于“荣记湖丝”在首届世博会获奖的说明。以他的经验,这些国际组织都比较看重会员国以往的参与和表现。因此,尽快把这段史实披露出来,不仅仅关系到徐家的荣誉,更关联着中国申博这件大事。离家去美国前,他反复叮嘱徐老,作为徐家后人,有义务为国为己尽这份力。
  
  不久,徐老向申博办出示了经过精心整理的有关资料,希望这段被世人久已遗忘的往事能重新浮出水面。面对这一新发现,申博办的工作人员欣喜万分。然而,激动之余,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徐氏家族的材料虽然极有价值,但需要经过进一步的考证。
  
  “孤证无凭”是考证时的一条基本原则。也就是说,证明一件史实,必须要有至少两条以上的独立证据才行。单独一份材料是不能获得学术界公认的,更何况这是一次国际行为。因此2002年2月,申博办专门派人远赴巴黎,去国际展览局寻找其他佐证。然而从巴黎传回的消息令人沮丧:“国际展览局找不到相关资料”。
  
  徐老不禁黯然:难道就这样搁浅了吗?没料到,一个月后,申博办又打来了电话,“徐老师,找到了,找到了!”工作人员异常兴奋的语气,感染了徐希曾。原来是上海图书馆的研究人员在馆藏文献中找到了确凿的证据。电话两头,大家都“高兴得出汗了”。
  
  
从尘封的书库里找出的证据拂去了金牌上的封尘

  
  那么,上海图书馆又如何会介入此事的呢?原来早在2001年,在上图历史文献中心张伟研究员的牵头下,上图专门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负责“历史上中国和世博会有何关系”这一专题的研究,希望能利用馆藏的丰富历史资料为申博提供一些帮助。
  
  在得知徐家提供的线索后,研究小组的成员们翻阅了大量原始文献,终于不负所望,在馆藏的《北岭徐氏宗谱》(1884年)、《徐愚斋自叙年谱》(1927年)等文献中找到了徐荣村在世博会获奖的记载。但这些文献都出自同一系统,都是徐家后人所叙,因此证据的力度还是小了些。研究小组决定继续深挖。
   
  2002年3月1日,距国际展览局考察团来沪只剩下10天了,张伟和他的同事们依旧在顽强努力着。这天,张伟冒着霏霏细雨,再一次前往位于龙吴路上的上图万米书库。这里收藏着大量从16世纪一直到20世纪初的外文旧书,很多书甚至从来没编过号,积满了灰尘。外文文献部的资深专家张尚仪早已等在那里,两人一头扎进书库,继续他们的寻找工作。
  
  “书海无涯勤做径”,临近中午时分,他们终于找到了一本1852年伦敦皇家协会出版的《英国伦敦第一届世博会报告书》,在这本厚达800页的英文书中,第163页上赫然写着这样一段令人怦然心动的文字:“在中国部分,来自上海的荣记丝绸展品(第1418号)表明,当地农村蚕种的改良促进了丝绸质量提高,因此,它被评审团授予奖牌。”他们的眼睛湿润了,近一百天的辛苦就在这一刻得到了回报。
  
  2002年7月1日,申博委员会主任吴仪在巴黎会见国际展览局主席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中国与世界博览会有着很深的渊源,自世博会创始之初便参与其活动。”很少会有人想到,为了这句简短的话语,有人付出了如此的努力。于是,这块一度被人遗忘的金牌,重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新中国参加世博会回顾

  
  自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举办至今,经历了150多年。新中国自1982年开始已先后12次参加世博会,并于1999年主办了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
  
  1982年,主题为“能源推动世界”的世博会在美国田纳西州的诺克斯维尔举行。中国馆展出了太阳热水器、太阳灶、太阳能航标灯、太阳能电围栏、沼气利用以及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各类工艺品等。
  
  1984年,以“世界河流、淡水——生命的源泉”为主题的世博会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举行。中国馆展出了中国古代和近代开发水利资源的文物照片、复制品、模型、轻工业品、纺织品、手工艺品、秦钟和秦碑等文物。
  
  1985年,主题为“居住与环境——人类的家居科技”的世博会在日本筑波市举行。中国应邀参加了博览会。
  
  1986年加拿大温哥华世界博览会。
  
  1988年4月30日,以“技术时代的娱乐”为主题的世博会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开幕。中国馆展现的360度环幕电影受到热烈欢迎。中国馆先后被评为五星级展馆及最佳展馆。这是中国参加世博会以来获得的最高荣誉。
  
  1990年日本大阪世界园艺博览会。
  
  1992年,中国参加了在意大利热那亚举行的以“哥伦布:船舶与海洋”为主题的世博会。
  
  1992年以“发现的时代”为主题的世博会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举行。中国馆展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现代高科技成就、园林建筑艺术和手工艺品等,并以其新颖、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设计被评为“五星级展馆”。
  
  1993年8月6日,主题为“新的起飞之路”的世博会在韩国大田市开幕。中国馆展示了中国古代和现代航天科技、三峡水利工程、传统文化和民族工艺等,并被评为5大最佳展馆之一。
  
  1997年加拿大魁北克世界园艺博览会。
  
  1998年以“海洋,未来的财富”为主题的世博会在葡萄牙里斯本举行。中国馆分为海洋开发和利用、海上丝绸之路、火箭模拟发射卫星表演和环幕电影馆等4大部分。
  
  2000年主题为“人类—自然—技术”的世博会在德国汉诺威举行。中国馆以其独特的外装修和丰富的展览内容吸引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中国馆每天接待观众近3万人,约占世博会总参观人数的1/4。

  
  (摘自《科学生活》2002年11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