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动物的铭记与错记

2003-04-10 11:39:00 来源:书摘 [英]德斯蒙德·莫里斯著 刘文荣译 我有话说

许多幼禽一孵出来便要和母禽建立联系,以便识别它。随后,它们才会跟随母禽,受它的保护。如果刚孵出的小鸡或者小鸭不这样做的话,就会迷路乃至死掉,况且它们又很好动;而母鸡或者母鸭如果不借助于铭记行为,是很难保护它们的。铭记过程其实只需几分钟就能完成。小鸡或者小鸭一出壳,就把自己第一眼看到的较大的移动物体认作母体。在一般情况下,它们第一眼看到的当然是孵化它们的母鸡或者母鸭,但如果在实验中,如果让它们第一眼看到的移动物体不是母鸡或者母鸭,而是一个用线牵着的橙色气球的话,它们也照样会紧紧地跟随它。这就是铭记,它们把气球铭记成它们的“母亲”了。铭记的效果还非常强烈,假如几天后让它们在那只气球和它们真正的母亲之间做出选择的话,它们还是会跟随那只气球,而不会跟随任何其他东西。
  
  如果没有以上的实验,有人或许只是相信,幼禽之所以跟随母禽,是因为它们可以从它那儿得到温暖、水和食物。然而,实验中的那只橙色气球并没有让它们得到任何东西,它们不是照样把它当作“母亲”来跟随吗﹖由此可见,铭记行为像摄影时胶片曝光那样,是一种快速的被动记录。所以,我们也可以称它为“曝光式习得”。和大多数“一般性习得”不同,这种“曝光式习得”只发生在某一特殊时刻。小鸡或者小鸭只在出壳后的短短几天内铭记母鸡或者母鸭,此后它们不仅不再铭记其他移动物体,甚至还会感到害怕。如果在出生后的几天内未铭记到任何较大的移动物体,那么它们就再也不会铭记什么了。
  
  幼禽长大后虽然不再跟随母禽,但早期铭记的影响仍不会消失。铭记不仅能使它们认出自己的母亲,而且还能使它们知道自己属于什么物种。正因为这样,当它们长大后必然是在同类中而不会在异类中寻找交配对象。
  
  对此,也有人做过实验想加以证实。如果把某种刚出生的幼畜放到异类动物群体中去抚养,那么当它们成熟后,就有可能和养父母的同类而不是去找自己的同类交配。
  
  在动物园里,和异类交配的怪异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最古怪的是一只在动物园乌龟馆里养大的雄孔雀,它竟然不理新来的母孔雀,而一味地去向那些被它弄得莫名其妙的乌龟大献殷勤。
  
  我把这种现象称为“错记”。在人兽同居的地方,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自幼就和同类隔绝而完全由人饲养的动物,长大后不仅会咬主人的手,还会试图和主人的手交配,譬如在人工喂养的野鸽身上就有这种现象。其实,这种现象古已有之,并非什么新鲜事。古罗马女人曾以养幼禽为乐,罗马神话中的丽达和天鹅就是最好的例子。人工饲养的哺乳类幼畜日后往往会在主人腿上摩挲,试图与之交媾,不少养狗的人就曾因为这种事而感到颇为尴尬。在动物园里,每到动物繁殖期饲养员就必须十分小心。他得随时防范那些自幼就由他喂养的禽兽,因为很可能会有一只含情脉脉的鸸鹋或者一只春情骚动的雄鹿突然向他冲来。我自己就曾领教过一只雌性大熊猫冲我的腿发情的事。有一次,我在莫斯科安排一只雌性大熊猫和一只雄性大熊猫配种,当我把手伸进栏杆拍那只雌性大熊猫的背时,它竟然向我翘起尾巴,摆出一副交媾的姿势,而此时那只雄性大熊猫就在它身边,不过几英尺之远。这两只大熊猫的不同之处仅在于,那只雄性大熊猫是在大熊猫群里长大的,而那只雌性大熊猫则从小就是人工饲养的;换句话也就是说,那只雄性大熊猫是“熊猫的熊猫”,而那只雌性大熊猫则是“人的熊猫”。
  
  有时,有些“人性化了的”动物冲着人发情时似乎还能够辨出人的性别,但也时常会弄错。譬如,一只显然“错记”的雄火鸡会冲着男人发情,同时又对女人发起攻击。这里的原因很难说,也许是因为穿着裙子、拿着手提包的女人和在发情时垂下翅膀和肉冠的雄火鸡很相像,这只“错记”的雄火鸡误以为她们是其他正在发情的雄火鸡,是它的竞争者,于是就向她们发起攻击了。
  
  许多动物在进动物园前就是在人的精心照料和爱护下长大的,而且从未见过自己的同类。这些动物到了动物园里的同类中间,就会把自己的同类看作是既陌生又可怕的“异类”。譬如,有一只成年雄性黑猩猩已经和一只雌性黑猩猩关在一起有10年之久了,却从不交配。经检查,这只雄猩猩生殖系统健康,那只雌猩猩也曾生育过,但由于这只雄猩猩从小由人工喂养而且一直和它的同类隔离,所以它根本就没把那只雌猩猩看作是同类,即使相处10年也未使它改变。
  
  这样的隔离动物特别容易攻击同类,这不是因为它们把同类看作是自己的竞争对手,而是因为它们把同类看成了异类,所以它们就用对付异类的方式来对付同类了。有人曾把一只野生公?和一只人工驯养的母?关在一起,试图让它们配种,但公?一进笼子就遭到母?的攻击。此后,它们就一直处于敌对状态,直到那只公?由于过分紧张而患溃疡病死去,那只母?才恢复原先的正常状态。
  
  有人曾让一只人工驯养的母虎隔着一道铁栅栏靠近一只野外捕获的公虎。在一般情况下,它们理应隔着栅栏相互“调情”,东嗅西嗅,可是没想到,这只母虎竟然如此“人性化”,它一见到那只公虎就逃到笼子的另一尽头,伏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人见了老虎要逃很正常,但母虎见到公虎也逃,那就反常了。更反常的是这只母虎竟然一连几天拒不进食,直到那只公虎被弄走后才停止绝食,才重新恢复过去那种活跃状态。它不仅让驯养员抚摸它,还用身体去摩擦那道铁栅拦——显然,使它害怕得不敢进食的原因就是那只公虎。
  
  有时,动物的生长环境还会使动物具有双重性行为倾向。如果某只动物是人工喂养的,同时又和同类住在一起,那么当这只动物成年后,它会既想和人交媾,也想和同类交媾。这里,想和人交媾是由于错记的缘故,而想和同类交媾则显然是正常的铭记。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发生快速铭记的动物身上,譬如小鸡或者小鸭,但在哺乳类动物身上就很常见,因为哺乳类动物的铭记过程相对来说要长一点,正好满足双重铭记所需要的时间。最近美国研究人员对狗所做的精心研究就证明了这一点。家犬的铭记过程大约需要20至60天。如果家养幼犬在这个时期完全和人隔离?由遥控器喂养?,那么它们就会变成野犬;如果它们在既有人又有其他家犬的环境里长大,那么它们就会对人和其他家犬都表现出性兴趣。
  
  反之,如果把一只猴子从小置于完全隔离状态,也就是说既不让它和同类接触,也不让它和包括人在内的任何动物接触,那么这只猴子长大后就不会有任何性兴趣,即便把它和性欲强烈的同类放在一起,它也不会做出如何反应。在大多数时间里它都害怕接触同类,只是紧张地坐在角落里。这是因为它没有形成任何铭记,成了一只非社会性动物,尽管猴子从本质上讲是很具社会性的。其实,即使没有母猴,只要在它的成长过程中有其它猴子存在,这只猴子就不会变成这样;也就是说,除了对母体的铭记,还存在着“同伴铭记”。两种铭记都有益于日后和同类的接触。
  
  把5至10只刚刚出生的野生公幼鸭关在一起,完全不让它们见到母亲,75天后它们就全都成了永久的同性恋者。此后,即便把它们放进池塘和一群母鸭在一起,它们对母鸭也不会有一点兴趣,而是继续在同性中择偶。这种情况后来一直没变,无论那些母鸭怎样努力,这些公鸭始终无动于衷。另一个例子也许大家都知道,那就是野鸽会在同性间交配并结成配偶。通常是两只公野鸽,它们在整个繁殖期里都住在一起,一起筑巢,一起孵卵,一起喂养小野鸽。当然,受精卵必须是要从其它野鸽巢里移过来的,但一对同性恋野鸽很快就会接受这些卵,似乎彼此认为是对方生的;而且,当这对同性恋公野鸽进入这种“伪生育状态”后,任何母野鸽都不可能引起它们的注意。它们的同性恋过程至少要持续到繁殖期结束。
  
  由错记动物构成的世界显然是个怪诞、骇人的世界。错记造成的是心理上的混血儿。这样的动物既有和同类一样的行为方式,却又把饲养它们的人类当作自己的行为对象。要使这样的动物重新适应自然环境虽然相当困难,但也不是绝对不可能的。虽然它们中的有一些由于错记对它们的影响实在太大而已经“不可救药”,但有一些则不然,它们由于同类发出的性信号异常强烈而最终克服了因不正常养育而造成的障碍,进而对同类做出了本能的反应。
  
  以上这些,是那些喜欢收养野生幼小动物的人理应注意的。他们收养的动物即使送到动物园里去也会使管理员大伤脑筋。这倒不是因为动物园没有足够的地方和食物,而是因为这类动物往往已形成错记,行为怪僻而难以饲养。
  
  生活于自然状态的野生动物显然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只有当它们被人捕获后关在动物园里时,或者被用作实验动物时,才会出现类似情况。从这里,我们也许可以得到一点启示,对于人类来说,不自然的生存状态如受到严格限制的青春期性欲往往意味着变态。在各种各样有恋物癖或同性恋的人当中,到底有多少人是自幼没有兄弟姐妹的,有多少人是性格内向而羞于和人交往的,有多少人是从小受到严格的家庭管教的,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动物的铭记与错记同样会发生在人类。
  
  (摘自《人类动物园》,文汇出版社2002年11月版,定价:16.00元。社址:上海虎丘路50号,邮编:200002)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