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类狩猎历史的活化石

2003-04-10 00:00:00 来源:书摘 宋兆麟 我有话说

从人类历史上看,狩猎是一万年以前人类的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谋生手段,到农牧业出现以后,它就退出了重要的生产舞台。当今世界上,狩猎民族已经很少,因此鄂伦春族在学术研究上有重要的价值。
  
  猎人的物质文化……有“活化石”的作用。鄂伦春族不会纺织,他们穿什么衣服呢?当然不是穿树皮,因为当地寒冷。他们穿的是兽皮,并有一套兽皮加工工艺,包括剥皮、阴干、发酵、刮制、揉皮、缝制等过程。每种工艺都有一定的工具,其中切割、刮削的工具最为重要。相传过去使用石片、石刀,也就是所谓的细石器工具,这种文化与狩猎、畜牧业是合拍的。鄂伦春族不会制陶,不用陶器,他们用什么家具呢?除了皮制品之外,他们的桦皮工艺也很驰名。桦树皮加工包括剥皮、阴干、压制、煮沸、剪裁、缝制、雕花等过程,最后制成一定的器物,小到一个桦皮碗,大到一只桦皮船,其种类之多,非陶器可比。就制作而言,桦皮制作并没有特殊的工具,无非是刀、斧、针、线,这在考古资料中屡见不鲜,但有两点值得注意:鄂伦春族把动物的筋腱加工为筋线,结实耐用,不怕水浸,这是猎人发明的特殊纤维。
  
  鄂伦春族的精神文化也有比较研究价值。如该族有些神偶呈尖木棒状,这种神偶在西北考古和纳西族东巴教中也有所见,其所以呈尖木棒状,乃是便于携带,祭祀时又便于插在祭坛。过去小河沿文化也出土过尖足的石神像。这是同游居生活分不开的。
  
  该族的鹿肩胛骨占卜也有重要的价值。骨卜在我国西南的藏族、彝族、羌族和纳西族中相当流行,取材于羊、牛肩胛骨。在西伯利亚一些民族用驯鹿、海豹肩胛骨占卜。北美洲有些土著以烧灼驯鹿、驼鹿肩胛骨占卜。在朝鲜、日本也发现了鹿骨卜。美国学者克洛伯尔认为,骨卜起源于中国,先传至周围各国,后来传到西方。他还将骨卜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东方型,将骨烧灼,然后根据裂纹判断吉凶;一是西方型,不进行烧灼,而是观察骨的形状、厚薄和纹理判断吉凶。
  
  元明之际鄂伦春族还维系着氏族社会的生活。母系制向父权制过渡,恐怕是金属箭矢输入后引起的。元明时期,已经大量使用铁箭头。但以弓箭狩猎,很靠不住,有些凶猛野兽仍然危害猎人。新式火枪伴随清朝对该族的控制,传入该族之手,枪是武器,也是猎具。与此同时,沙俄势力开始东侵,对该族有一定影响。
  
  火枪射程远,命中率高,还可猎取猛兽,狩猎效率成倍或数十倍地提高了。同时还输入了马匹,便于追捕、运输、交通。生产力的提高使产品增多,除了生活所需,开始出现了剩余产品。不仅为私人占有提供了可能,也促进了交换的发展。本来,鄂伦春族内部无社会分工,氏族间的交换也停滞不前,但是此时同外族——蒙族、汉族、达斡尔族、满族的交易却相当活跃。一年几次接触之后,以皮、茸换取枪支弹药,清朝将他们变成“捕貂的兵”以后,使狩猎为主的自然经济濒于瓦解。“安达”(官商)成了这种瓦解的催化剂。狩猎日益专门化、商品化,交换本身又促使氏族长从中多占,加快了私有制的产生。
  
  鄂伦春族私有制的发展进程很缓慢,经过两三百年的发展,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建国前夕,他们还认为山脉、河流、土地、禽兽都是公有的,是天老爷的,而不是任何私人的私产。有些地方,经猎人加工后,如碱场、设伏弩、“烧山引鹿”等处,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归主人使用和占有,但是有效期一过,他就无权占用了。
  
  私有财产主要有马匹、枪支、猎犬、仙人柱、衣物,其中以马匹、枪支为私有财产的重要标志。富者占马数十匹,贫者一匹也没有。富者死后还杀马祭祀,贫者只能以木刀随葬;富者衣服较好,穿狼虎皮衣,戴水獭围脖,贫者衣狍皮长袍,等等。
  
  这些财产由长子继承,如果无子,有女,她抚养父母,也可继承家业。一般妇女无私房财产。大家都热爱劳动,热心集体狩猎,对于个人出猎者,是比较歧视的。原始共产主义的风尚还深入人心,对老弱病残关怀备至,人们还不把金钱看得很重。毛泽东1957年2月14日接见全国学联时说:“黑龙江有个鄂伦春族,土地多,人口少,人口有两千人,土地有一个半浙江省,是采集经济,靠狩猎。没有农业,也没有工业,是原始社会的生活。”
  
  20世纪60~70年代,大批汉族人迁入大兴安岭地区,修筑了铁路、工厂,尤其是在各地设立了林业局,成片成片的森林被砍伐,有些林业人员也利用各种先进的办法,捕杀森林中的禽兽。森林的开发,生态的破坏,使禽兽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貂绝迹了,虎绝迹了,犴和鹿也绝迹了,剩下的狍子也微乎其微。1991年,在阿里河,一次进山打猎,装备都是现代化的。猎人开着汽车,利用探照灯寻找狍子。折腾了一个晚上,扫兴而归。这说明狩猎已走到了尽头。鄂伦春族到了非改变自己传统生产方式不可的时候了。
  
  (摘自《最后的捕猎者》,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7月版,定价:22.00元。社址:济南市经九路胜利大街39号,邮编:250001)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