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用图像记录历史

2003-04-10 00:00:00 来源:书摘 张冠生 我有话说

主持人手记

  
  1996年末,《老照片》(第一辑)打开了一片新的阅读视野。
  
  专家欣赏,百姓喜欢。半年内,这本小书印了三次。图片中有周恩来会见柯西金,潘光旦笑迎毛泽东,也有女知青在田头,小孩子演样板戏。老照片上有市井烟火,有寻常人家。中国记史的传统何其悠久﹖似乎是从“老照片”开始,百姓才走上历史前台。
  
  润物无声。一种可以叫作“图像历史”的意识,似乎在普遍觉醒。一对老年农村夫妇的日常生活照片,得了首届国际民俗摄影比赛“人类贡献奖”,又编成图书,畅销一时。
  
  越来越多的图片被纳入编辑的视野,放进出版计划,占据图书的页码,登上大雅之堂。近年出版界的热点中,图片异常醒目。不光是新著热衷图片,不少老书也塞进图片,重新登场。大量的插图本、珍藏本、豪华本,多以图片招徕。
  
  一位藏书极多的朋友说:图文书大行其道,《老照片》有开风气之功。
  
  《老照片》却不居功。它一开始就告诉读者,早就有人用图片记录历史。1900年伊始,一个美国摄影家曾在天津拍下八国联军侵华的战争场面。1908年,一位法国金融家也到了中国。他创办了基金会,让年轻人走上街头,用相机对准“众多的和迅速变化的事实”,积累“地球档案”素材。
  
  为了用图像记录历史,有人捐出金钱,有人献出生命。“天下第一摄影团体”马格南的创始人卡帕,在踩上地雷的时候,最后按下一次快门。如此壮烈,在迄今为止的战地摄影史上绝无仅有。卡帕的故事成为本刊本期的开篇。
  
  “图像历史”所要求的,更多时候、更多情况下不是生命的付出,而是生命和理想的坚韧。王小慧“视觉日记”中重伤后的自拍像,需要坚韧;沈继光将近20年拍摄古城“残片”,需要坚韧;侯艺兵10年里拍摄两院院士和“世纪学人”的事业,需要坚韧……
  
  本期专题书摘进入编辑阶段时,北京城正飘着据说是百年一见的大雪。沈继光又一次游走在大街小巷,拿着相机,穿行在风雪中。同一时候,侯艺兵穿梭在南方和北国,寻访新当选的院士。王小慧也还在继续着她的视觉日记吧。他们在不同的地点,拍摄着不同的对象,却归属于同一项激动人心的事业:用图像记录历史。这项事业汇聚起千万个人的热忱、梦想、良知、激情和智慧。有了他们的见证和记录,我们才看到如此丰富和深刻的图像历史,才有“被历史照片无与伦比的说服力所震撼”的切身体验。
  
  (作者为本期“专题书摘”主持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