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药品行业的“高血压病”

2003-05-10 09:55:00 来源:书摘 杨超 我有话说

高血压病,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再平常不过和多发的病症,其发病的主要症状也就是血压升高。据统计,1990年,我国患有高血压病的患者将近1000万人,而到了1997年,这个数字就已经增长到1亿1千万。高血压病虽然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多发病,但是,这个最平常不过的常见病对于人体的危害却是相当大的。一组调查数字即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在一项对全国各项死因的调查中显示,因为高血压病直接导致其他并发症而死亡的约占40%左右。
  
  纵观我国目前的药品行业,单从其生产现状来说,也正好像一个人肌体出现了“高血压病”的“血压升高”症状。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药品的生产与经销一直处于国家宏观的计划与调控之下。药品的供需也处于一种很不平衡的状态之中。在我国人们的健康生活中,药品的种类和数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难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缺医少药让人们的健康饱受了疾病的肆虐与摧残,而且,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自身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药品需求更为强烈。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曾一度是在国家计划调控范围内的药品生产与经销,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也开始逐步放开了曾经被捆得紧紧的“手脚”,走向市场。与此同时,国家也逐步放开了对商品价格的管理,市场调节价格的比重逐渐加大。药品的价格也同样如此。
  
  “看病拿药哪有讨价还价的”,这不仅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俗语,而且,这也是我国人们在长期就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近乎“公理”的观念。细想想也是,当人生病了以后,在看病时本身就处于一种弱势需求状态中,而且,早已被痛苦折磨得身心俱疲,病人在看病和拿药时的心态都是非常迫切的,这种情况下看病拿药,谁还会考虑讨价和还价呢?
  
  综合上述的几方面因素,使得药品在政策放开以后,就形成了一个稳定而又有利润空间的市场,药品生产与经销的利润率远远高于其他商品的利润率。在市场经济观念占主导地位的今天,有市场需求的商品,有巨大利润的商品,肯定也就会成为商家们竞相争夺的一个主要对象。在这种情况下,药品生产的市场空间当然也就不会被忽视,理所当然地也就成为了人们竞相追逐的首选目标。一时间从上至下,从省办、市办到乡办的药厂遍地开花,办药厂也成了一种时尚。我们可以从当时曾经流行的“要想当乡长,必须办药厂”、“除了打砸抢,就是办药厂”等口头语中,感受到曾经建设药厂是一种多么火爆的程度。在短短的十几年内大大小小的药厂狂增到7000多家。
  
  在我国总有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就是各种“热”现象。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只要社会上某一种现象流行,它肯定会“热”起来。并且很快会达到一种特别反常态的、疯狂的地步。一热便起,一热便过度。过一段时间以后,人们又很快地从“热”中“冷”下来,这种转换速度之快真是很令人费解。从知识分子的“外语热”、“考研热”到老百姓的“秧歌热”;从“房地产热”到“开发区热”再到“药厂热”。每次“热”现象的背后则差不多都是令人感到彻骨的寒冷与深刻的反思。
  
  这种“热”现象在某些方面上反映出了一个人的心理成熟程度,对待事情的理性思考所占的比例。而从某个角度来讲,也可以说是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精神、意识状态的一种反映。我国处于改革的转型期,人们在接受着外来事物的同时,心理还不成熟,于是便产生一种盲目的骚动。这种盲目的骚动使中国人产生一种“盲从心理”,就是看到别人干什么,自己就干什么。这种“盲从心理”是各种“热”现象产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而产生这种“盲从心理”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思维惰性”。这种“思维惰性”也正反映出了人们在空虚的心理状态下,寻找着一种内心的寄托,一种渺茫希望的寄托。
  
  对于各种各样的“热现象”,不由得令人想起《雅谑》中的一则很能说明这种“热现象”心理的故事:有一个叫支元献的人,倾其所有的钱造了一所非常大的房子。但是,当他把大房子建好以后,却没有了维持生活的开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只好从这家借一点,从那家借一点地过开了日子。当他的一位朋友得知此事,看到了他建造的大房子之后,便对他说:你建的房子的确很好,只是缺少了两条重要的梁。支元献对此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便请教他的朋友,缺少哪两条重要的梁。他的朋友便说了两句很能说明造成其现在这个状况的话:一条是不思量;一条是不酌量。
  
  对于支元献来说不思量与不酌量造房的后果,是造成了其没有维持生活的开支。而对于目前企业中的种种不思量、不酌量地盲从投入,看到什么挣钱,就只想抓住机遇,挣钱。却不根据企业本身的具体现有的条件和自身的特色,一哄而上,大搞同一个项目。当然,有的会从中得利,而大部分还是被“热”烤住了,卡住了发展的脖子。而对于整个国家和整个行业的市场来说,盲目的“热”现象则导致了行业市场的供需关系发生倾斜与紊乱。同样,对于我国的整个药品生产来说,也是如此。“药厂热”的结果也就使我国的制药企业数量猛增。药品行业的供需状况发生了倾斜。
  
  另外,随着我国药品市场的政策逐步放开以后,面对我国巨大的药品市场,不仅国内的制药厂商一哄而起、蜂拥而上,国外的制药集团也纷纷抢滩中国这个巨大的药品市场。自1980年日本大冢公司抢先一步在天津建立我国第一家合资制药企业以后,面对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其他各国的大制药企业也紧随其后。目前,我国的合资制药企业已达1500多家。在合资制药企业为我国的制药行业注入了一支兴奋剂的同时,一些国外的药品经销商也抢滩中国,蜂拥而至。这使我国药品的供求关系产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现象从根本上缓解了我国人民长期以来缺医少药的现象。但是,带来的后果就是药品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近乎白热化。
  
  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的医药经济成为经济领域里增长最快的一个领域,而且保持了连续高速增长的势头,医药工业总产值、工业资产总量、医药商业销售额在“九五”前4年分别达到年均递增16.4%、15.9%、13.8%。
  
  “1985-1997年这12年间,医药工业总产值从145亿元增加到1424亿元,增长了8.75倍。这个速度已经超出了药品消费的增幅。药品生产种类集中在高价和高利润的仿制品品种的生产上,呈现出低水平、重复生产特点。同时,药品流通也打破了传统的营销模式,国家垄断的局面不复存在。……药品流通领域中进销差价存在的暴利导致了药品销售的恶性竞争。”(摘自《新编卫生经济学》邱鸿钟、黎东生主编)
  
  由于我国现在的医药卫生市场放开以后,药品的生产过剩,市场严重地供过于求。再加上“进口药”、“合资药”的“笑傲江湖”独霸一方,使本来竞争就相当残酷的国产药在双重夹逼之下处境更为艰难。供需关系的急速转变,再加上传统的药品购销方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规律自身供求关系的调节等因素,也让药品市场发生了转变。药厂之间的竞争也在这种供求关系基础上变得更为残酷。
  
  占领市场就意味着占领生存空间,丢掉市场就意味着灭亡。怎样利用产品创造利润,怎样占领市场,成为各个药厂相互竞争的焦点。于是,在生存与灭亡之间,合理与不合理、道德与不道德就显得软弱无力。各个制药企业也就纷纷使出了浑身解数参与竞争,抢占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为了获得利润,开始利用降低成本和不正常的促销手段来参与竞争;药品市场的恶性循环由此开始。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常理来说,市场竞争越激烈,消费者应该越受益;但是在医药界这种状况正恰恰相反,药价几倍、几十倍地飙升,消费者反而越来越成了受害者。
  
  在药品经营暴利的刺激下,药品购销中的各种不正常的现象也由此而生。药品在被利润驱使下,药品的市场便成了一个暴利的市场,药品的价格也就像一个气球一样开始暴涨。以前几块钱的药,现在却动辄几十元,甚至上百元。居高不下的药价也就成了人们最为关心、最为头痛的一个问题。同一种药,同一个厂家生产的,可在不同的药店、不同的医院售价却不一样。就拿“严迪”来说,卖12元的、13元的、13.8元的、14元的、14.6元的都有;“罗红霉素”卖28元的、30元的、34元的、38元的也都有;“阿莫西林”卖8元的、10元的、11元的、20元的也都有。看一看这些不同的售价,真是让人迷惑不解,也真不知道这药价是怎么定的?还有没有一个标准?一位曾经做过某制药厂的驻京公司的销售经理透露:他曾经销售的药品的实际生产成本只有零售价格的1/12;而且,现在国内的许多药品的零售价格都是实际生产成本的10倍左右,有的甚至高达20倍,而且零售价格高,这个倍数相对也就越大。说得通俗一点,也就是说,病人花百十来块钱买的一盒药,其实际生产成本也许只值几块钱。成都市的药品大降价,却真的把老百姓吓了一大跳:这药价降10%还有利润,降了50%还能挣,降了70%仍是不亏。这药价到底暗藏着多少杀机?
  
  据一位具有多年经销药品经历的人士透露:药品的制作成本其实非常低,有的甚至还不到售价的8%。药价也主要是由制作成本、促销费用组成。
  
  按国家的药品价格的规定,医院在销售药品时,可以在批发价得基础上加10~20%的利润。如果按照国家的规定,药品的价格也不会像现在这样高得让老百姓头痛。可有几个人能知道,一些药厂早在药品的售价与批发价之间做起了手脚。一支实际上售给医院或药店的价格十几元钱的药,可批发价却为几十元,中间价格相差了好几倍。而且医院再加上10~20%以后呢,价格也就离谱了。
  
  《长江日报》曾经报道过一位老药师曾以一瓶维生素C为例做的调查,一瓶维生素C在医院里卖给病人的价格为5元,药店的标价为2.5元,而医院的进价为1元,但是发票上的批发价却为3.86元。从进价到售出的价格增长了400%。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出入与价格的增长,只要我们了解了其中的购销环节,我们便不问而知了。
  
  药厂“热”不仅使药价节节攀升,也几乎成了仿制品和劣质药品出现的“催化剂”。一种新药的开发周期是很长的,从经验上来看一般为5~10年;投入的科研资金数额较大,一般都以千万为单位计算。这些对于目前我国的一些急功近利盲目投产的、生产能力及技术含量非常低的中、小型药品生产企业来说,新药的开发与生产是不现实的。在众多的药品生产企业中,创新能力差、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成为了制约这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但是,因素归因素,现实归现实,企业还是要争取生存和发展的。于是,生产仿制品便成为了这些制药企业的一个重要的法宝。只要是一种新药出现在市场上,用不了很久各种各样的仿制品就会充斥市场。据统计,我国制药企业中98%是生产仿制品。由此,也就造成了我国的药品生产中低水平、低工艺的重复建设非常严重的现象。还有一些小型制药企业为了生存,为了降低成本,不惜牺牲药品的质量,而生产大量的劣质药品。
  
  对于一个身体素质好的人来说,在受到外界刺激而引发的血压升高可以通过其自身的调节而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不会引发其他的症状。而对于一个老年人或者身体素质弱的人来说,外界持续性的刺激往往会直接导致血压长期升高而出现高血压病。高血压病症持续性的结果,又进一步会引发肌体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等并发症的出现。
  
  对于我国整个药品行业来说,其现在的情形也类似于人体的“高血压病”症状。在药品巨大利润的刺激下,导致的药品行业的盲目投资过热、药品生产出现了“高血压病”。重复生产过剩、低科技含量技术投入增多等等一系列“血压升高”症状的出现,不仅导致了我国药品的供需状况严重失调,从而也进一步引发了现在药品行业中的一系列药价虚高、回扣风猛刮等等这些令老百姓颇有微词的“高血压病”的“并发症状”。
  
  (摘自《医殇——首次撕开医药业之黑幕》,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2月版,定价:25.00元。社址:北京永安路106号;邮编:100050)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