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有华人的地方就是温州人

2003-09-10 00:00:00 来源:书摘 陈宏 赵祖平 我有话说

1993年,当人们纷纷南下广东,沿着小平同志南巡的足迹,去寻找改革开放"真经"的时候,温州人却不事张扬地大举北上,在北京、天津等一些北方大城市"安营扎寨",建起了一座又一座温州村,摆开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架势。
  
  在北京究竟有多少温州人?比较保守的估计是约有四五十万之多。温州人在服装、皮鞋、打火机等轻工产品方面,长驱直入,牢牢地占领了北京等大城市的市场。一些经营多年的本地服装专业大户,在潮水般涌入的温州人面前,都纷纷败下阵来。因为在无情的市场竞争中,温州人有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价廉物美。
  
  过去,北方的一些大城市要到广州和福建石狮等地去进服装——那儿的服装款式新,价格便宜。但温州人有更绝的,他们干脆把"工厂"搬到了大城市的郊区。香港和南方城市一有新式样出来,他们马上通过传真或用飞机带来样品,几天以后,"新潮"的时装就生产出来了。与长途贩运相比,他们既节省了运费也节省了周期。现在,在北京的西单、前门、阜城门等一些大服装商场,无论哪一层,随便一打听,都可以见到精明的温州人。
  
  所以,说"温州人的足迹遍天下"并不是夸张之辞。甚至在偏远的西部城市兰州,温州人都已经达到了近十万。他们从最初的钉鞋、卖小商品,逐步发展到经营服装、电器、家俱、布料、眼镜、酒店等,一步步为自己开拓和创造市场,并慢慢地巩固市场。现在,温州人以遍布兰州市内的义乌商城、温州城、东部批发市场和雁滩家俱市场,将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火,以至于春节期间,数千温州商人集体在兰州包机返乡过年——这不可谓不壮观。
  
  温州人很早就有外出闯荡的传统。据调查,温州人在纽约周边地区经营的餐馆有四百家,其中曼哈顿、长岛、皇后区都有相当规模的大型中餐馆,而在东欧国家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温州人开办的中餐馆也有近200家。
  
  温州人外出闯荡的方式可谓多种多样:有的投亲靠友,发展起来后,再自立门户;有的偷渡出国,历尽艰险。据80年代的一个统计显示,温州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有近40万人,分布在世界63个国家和地区。
  
  

温州人为什么"离家出走"

  
  温州人"离家出走",最初主要是因为就业困难,为了生计、为了发家致富而被迫外出发展。他们单枪匹马摆地摊、打工或从事简单的服务行业,赚点钱以养家糊口。到了90年代以后,不少外出的温州人发现,外面的市场很大,比较容易赚钱,于是不少温州人就由原先的被动选择逐渐发展为主动出击和有策略地进行投资。另外,随着温州本地城市化的发展,工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种种社会资源配置将继续带动人力、财力、物力的民间流动。同时内陆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对温州人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再加上产品流向的调整等等因素,更促使温州人热衷于外出求得发展。
  
  温州有多少个全国第一?以小商品打开全国大市场的温州,有许多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如永嘉桥头,有亚洲最大的钮扣市场;柳市,有国内最大的低压器市场;"农民城"龙港,有著名的再生毛毯市场;平阳,有国内屈指可数的尼龙编织袋市场;苍南县宜山,有全国闻名的腈纶纺织中心;在温州市内,有规模宏大的皮鞋中心……温州人很自豪地称温州是中国的皮鞋城,这并不夸张:温州有近1000多家皮鞋厂,这是国内十分罕见的。
  
  
难道温州人的脑袋比别人大

  
  有人说,广东人什么都敢吃,温州人则什么钱都敢赚。只要能赚钱,温州人确实不乏想像力,什么都敢干。这种商业头脑为他们赢得了美誉,也曾使温州人蒙受了巨大损失。
  
  2000年5月,温州法派服饰公司在互联网上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发出邀请函,希望以200万美元聘请克林顿出任该公司的"形象大使"。虽然后来此事未得到落实,但温州人的想像力却着实让人惊叹。撇开对"法派"此次动作是炒作或噱头的猜测,不容置疑的一点是:温州企业确实在努力重塑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温州人不会忘记他们的产品一度在中国市场上扮演的反面角色。80年代,温州服装业涌现了成千上万的家庭作坊、服装工场及专业市场,使温州服装迅速占领了国内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但此时大家互相仿冒,价格越卖越贱,低档次、低价位的批发服装唱了主角,在完成原始积累的同时,温州服装在此间付出的代价是:整个温州服装成了水货的代名词。
  
  与此几乎完全相同的情况,也发生在温州鞋业。而人们对温州鞋的印象显然比服装更为深刻:因为温州出现了所谓"星期鞋"、"纸板鞋"、"晨昏鞋(早晨穿晚上扔)"——温州冒牌劣质鞋充斥市场,导致上海、杭州等十几个城市火烧温州鞋,大小商场贴出安民告示:"本店无温州鞋"。温州一时成了假冒伪劣的代称,企业不敢打本地牌,只好与外地厂商联营。十几年来,尽管温州人多次宣布自己已经与假冒行为彻底诀别,但其市场损失无法计算。
  
  进入90年代以来,温州服装、鞋业开始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向品质竞争,质量意识、品牌观念在许多温州老板们的头脑里与日俱增。近一两年来,温州服装尤其是西服以逼人的态势占领各大城市市场,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庄吉"、"报喜鸟"、"夏梦"、"法派"等西服名牌企业,显示出温州服装的竞争力和整体实力。而在鞋业方面,"康奈"、"奥康"、"吉尔达"三大品牌已跻身"中国十大鞋王"行列。
  
  如今,精明的温州人在市场大潮中越闯越勇,越闯越有现代意识。2002年初,为了抵制欧盟国家的贸易壁垒,温州打火机厂商自费组团远赴欧洲,按照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与欧盟打官司。虽然这场被称为入世后中国民营企业的第一场"洋官司"以败诉告终,但世界再一次对温州人刮目相看。
  
  有"世界打火机王国"之称的温州,不仅是中国打火机的制造中心,还以价廉物美、品种繁多的优势打破了日本、韩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垄断世界打火机市场的局面。目前,温州拥有打火机企业300余家,年产销金属打火机5亿只,占国内市场的95%、全国出口总量的80%、全球金属打火机市场总量的70%。
  
  
谁来挑战"温州模式"

  
  从上一世纪70年代末就崭露头角、到80年代中期开始加速发展的"温州模式",对转变人们的观念和推动全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过不可估量的作用。一段时间以来,"温州模式"取得了普遍认同。但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温州模式"的不足,便非常清晰地显现出来,有学者认为:"温州模式"正面临不少挑战——
  
  比如,"温州模式"把千千万万的农民卷入到创业的洪流中,这使得温州许多早期创业的老板素质不高,文化水平低。在"温州模式"兴起的初期,他们还能驾驭企业,而在我国市场越来越对外开放以后,他们就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了。除非其下决心通过学习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否则,等待他们的只能是被淘汰出局。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有些温州企业的创业者,已经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缺陷,于是不惜花大本钱培养自己的子女,或者花大价钱聘用高素质人才——这也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
  
  "温州模式"下的企业大多数是家族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之初,家族企业有其难以取代的优越之处。但如果家族企业里主要成员的能力不能够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有所提高,那么其肯定会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还要看到,家族企业内部极易形成家长式领导,而一旦形成了家长式领导模式,就很容易导致决策失误。更可怕的是,一旦家族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超过了亲缘的维系力,企业就会分裂、甚至垮台--这是极有可能出现的局面。因为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温州人一般"宁为鸡首,不为牛后",因此往往把自己的企业封闭起来,不愿外人进入,不愿与其它企业合作,更不愿意接受股份公司的企业形式--这是温州企业难以长大的一个原因。
  
  尽管如此,温州人以及他们所创造的"温州模式"在今天仍是令很多人关注的现象。有报道说,温州比较著名的民营企业的老板们近来频频接受邀请,到全国各地的政府机关、大专院校授课,一堂课的门票最高可卖680元人民币一张。而每年到温州考察学习的全国县级以上单位就有300多个。
  
  因此,人们有理由相信,有着超常市场意识和经营头脑的温州人必将与时俱进,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逐步调整自己的角色,为中国的经济生活增添耐人寻味的风景--哪里有温州人,哪里就有市场;温州人走到哪里,哪里的市场就会火起来。所以,将温州人称作中国的"犹太人"应该是恰当的。
  
  (摘自《八千里路云和月》,京华出版社2003年1月版,定价:28.00元。社址:北京朝阳区安华西里1区13楼,邮编:100011)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