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死亡的迷惑

2003-11-10 17:31:00 来源:书摘 张 丹 我有话说

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忽然停止了呼吸,停止了心跳,停止了思维,变成了一具僵硬冰冷的、永远沉默的尸体。这就是人的最终结局——死亡!
  
  死亡,是生命不受欢迎却又无法改变的结局。从人呱呱坠地开始,就注定了将一步一步地走向这个神秘的终点。在这个星球上,诞生和死亡几乎是同时发生的。死亡是不分对象、不讲条件的,不管穷人或富人,黑人或白人,都无法改变这个结局。死寓于生,生趋向死。地球上,已经有790亿条生命走进了死亡的黑洞,然后永无声息地消失了。任何人都无法摆脱,无法超越,这是人类最大的一道难题。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也许,这就是死亡最难研究最令人困惑的关键所在。
  
  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终于不仅可以尊严地、冷静地正视死亡,而且还在逐渐撩开死亡神秘的面纱,揭开黑色阴森的“死亡之谜”!
  
  

心脏停止跳动:死人?活人

  
  瑞典有一位名叫雷佛·斯登堡的企业主,连续几年拒交税款。税务部门几经交涉无效,只好诉诸法律。在法庭上,斯登堡振振有词地援引一条国家法令说:“根据法律和司法实践,当一个人的心脏停止跳动以后,这个人即被认为已经死亡。死人是不纳税的。我的心脏停止跳动已经3年了,我是借助人工心脏生活的,所以理所当然地不在纳税人之列。”
  
  法官们听了个个张口结舌,无以驳之。
  
  这不仅使法官们感到棘手,而且使人类数千年来以“心脏停止跳动”作为“死亡”的标准受到了挑战。
  
  原始人通过日常观察和狩猎活动,形成了人的心脏停止跳动就是死亡这一模糊概念。在许多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中,古人所描绘的被猎取的动物,都是用利箭、长矛刺中动物心脏来表示它的死亡。在古埃及的石碑和墓碑上,还可以看到这样的彩绘石刻,上面的图像常常表现死者被带到身居宝座的太阳神面前,而死者手上托着的是自己的一颗心脏。数千年来,人类一直把心脏视为“神明之府”,“君主之官”。血液循环学说的创始人哈维也认为:“太阳是大宇宙的中心,心脏是人体小宇宙的太阳。”人们毫不怀疑地认为心脏停止跳动就是死亡。诗人描绘一个人的死,常常说: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外国有的法律词典把死亡的定义释为:“血液循环的完全停止,呼吸、脉搏的停止。”我国的《辞海》也把心跳、呼吸的停止作为认定死亡的重要标准。
  
  但是,以心跳停止作为死亡标准,在实践中常常出现矛盾的现象。非洲的古老民族希须曼人,心脏停止跳动后,家人或同伴们会把死去的人先浅埋于墓穴里,因为他们发现有的心跳还可能恢复。事实上,也经常有“死人”从墓中爬出来、重返人世的事情发生。
  
  进入20世纪中叶,随着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人体器官移植技术和人工器官替代技术,把许多已被判断为死亡的病人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传统的死亡标准受到了剧烈冲击。一个衰亡的心脏可以替换上另一个强壮的心脏,这就意味着自己的心脏死亡不等于这个人死亡了。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有1000多人做了心脏移植手术。心脏死亡已不再构成对人整体死亡的威胁,心脏的可置换性使过去心死即等于人死的这种死亡标准失去了权威性。
  
  
脑死亡标准的提出

  
  人们在大量的医学实践中发现,心脏死亡的确是人死亡的一项重要标志,但在许多情况下,心脏停止跳动时,人的大脑、肾脏、肝脏并没有死亡。脑细胞的死亡是发生在心脏停止跳动后十多分钟乃至几十分钟,而这时的肝、肾、肌肉、皮肤等组织、器官还没有死亡。
  
  这些现象告诉人们,人体是一个多层次的生命物质系统,死亡也是分层次发生的。
  
  早在20世纪50年代,已有人对可逆转的脑昏迷做了深入的研究,开始提出脑死亡的概念。1968年,美国哈佛医学院特设委员会发表研究报告,正式把死亡定义为不可逆的昏迷或“脑死”,并提出了4条判别标准:①没有感受性和反应性;②没有运动和呼吸;③脑干反射一律消失;④脑电图平直。凡符合以上标准,在24小时内反复检测无变化者,即可宣告死亡。同年,世界卫生组织建立的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也规定了与此基本一致的死亡标准。
  
  死亡的心脏可以被替换,人体能够继续正常生存;而人的大脑死亡以后,就目前的医学技术水平而言,是无法进行移植和替换的。如果有朝一日,人类能够移植大脑,那么被移植者除了躯体以外,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人了,因为中枢神经系统是每一个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个性或人格特征的基础。
  
  脑死亡标准的提出,对医学临床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一,给脑死亡者提供人工器械维持生命,虽然从表面上看,死者的心肺功能仍在拖延,但最终还是无助于死者复活,反过来却给病人家属、医院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负担。其二,器官移植的大发展,使许多危重病人有望获救,但可供移植的器官来源终究有限,致使其中的大多数人坐以待毙,如果脑死即人死的标准能够认可,那么就为合法取用脑死者的脏器用于人体器官移植提供了先决条件。
  
  目前,脑死亡标准逐渐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从法律上承认“脑死亡”为人体死亡标准的国家已有美国、瑞典等十来个国家,从医学上承认的国家有德国、日本等几十个国家。
  
  我国也开始引进脑死亡标准。1988年7月5日,在我国第一次全国性安乐死学术讨论会上,80多名专家、教授发出倡议:转变传统的心脏死亡观念,制定我国的脑死亡标准。他们还倡议,在医学界开展关于死亡概念和死亡标准的讨论,并且建议在人民群众中提倡采用建立“预嘱”的办法,使病人对死亡方式的正当权利得到法律和社会的尊重。
  
  但是,医学界也发现了有个别病人宣布脑死亡之后又复活的情况,以及植物人苏醒的事例,使脑死亡标准也受到一定的动摇。而且,科学的发展完全有可能使人脑移植成为现实,到那时,大脑由不可置换变为可以置换,那么脑死亡显然不能作为死亡的标准了。上述的所有现实和问题,都是目前比较难以解决的,需要医学界、法学界及相关的科学领域共同寻求和研讨最佳的结论。
  
  
“冷冻待医”有可能吗

  
  冻尸复活的奇迹不仅引起科学家们的研究兴趣,而且使得世人对人体冷冻技术寄予厚望。特别是一些身患绝症的病人,企图求助于人体冷冻技术将自己的生命暂时“冷冻”起来,等待来日能够治愈绝症时,再解冻复苏,接受治疗。
  
  世界上第一个要求“冷冻待医”的人,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佩德福特教授。他身患癌症,在弥留之际留下遗嘱:立即将遗体冷冻,以等待治癌的特效药发明之后,再将遗体解冻治疗,以“恢复生命”。他坚信在人类征服癌症之日,他定能复活再生。根据他的遗嘱,1967年1月19日,医生为他做了长达8小时的人体冷冻处理。他让医生抽尽全身的血液,然后注入化学药液,将躯体速冻至零下196℃,再把这具“尸体”装进不锈钢的容器内,放到一个像蜂房似的“冰墓”中去。
  
  佩德福特的惊人之举,拉开了人体冷冻技术的帷幕。目前,美国的纽约、洛杉矶等大城市已相继成立了遗体冷藏会,建立了冷冻尸体储藏室,美国还专门成立了一个遗体冷冻公司。从1967年以来已收留了几十具冻尸。这些身患绝症的人采取了佩德福特的奇特死亡方式和“埋葬”办法,期望自己是“暂时的”或是“有限期的”死亡。这些冻尸身上都包裹着一层锡箔,当去掉锡箔时,可看到每具尸体的体表都凝聚着一层液氮的寒霜。据悉,每具尸体要支付7000至15000美元的冷藏处理费,活着的亲属每年还得为死者交付700美元的“储存费”。在这些死者中,有本来从事人体冷冻研究的专家、教授,也有其他方面的科学家等。他们之所以选择这种昂贵的、奇特的埋葬方式,是因为他们对人生没有失去希望。他们相信经过若干世纪后,终有一天,科学的进步可以把他们解冻,然后治愈使他们丧命的疾病,再起死回生,重返人间。
  
  这些冷冻的尸体到底能不能复活呢?
  
  科学家们对此充满信心。低温技术已经能够使人类的血液、精子、眼角膜、皮肤组织、神经组织以及骨骼得到无限期的储藏。低温科学家已成功地将一只大鼠冷冻于零下20.56℃,然后使它复活。日本科学家曾使一只猫的脑冷冻了203天后恢复其生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科学家们已成功地将一只狗冷冻起来,过一段时间后又使其复苏,现在这只狗仍健康地活着。
  
  但低温科学家也承认,目前还不能迅速冷冻人脑及其他组织而不破坏人体中重要的一些细胞。冻尸能不能复生?目前还不能做出答复。可以说,等待复生的这些冷冻尸体,正停留在“天堂”与人间的“中继站”上,是就此进“天堂”,还是重返人间,那得看科学的发展。
  
  假如冻尸复生成为现实,那将是了不起的时刻,人的生命将能随意延续,还可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活着的时间。当你感到疲劳或厌倦时,可以放心地去长眠,待你休息够了,还可以再活过来,看看你几百年后的子孙们是怎样生活的。
  
  不过,冻尸真能复生也会带来一些复杂的问题,诸如人口大爆炸问题,复活者的法律地位问题等等。
  
  人体冷冻技术不仅能使人冻后复生,而且还可延年益寿。
  
  美国全国毒物学研究中心的著名生物化学家特塔鲁博士惊人地宣布: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将选择“冰柜”睡觉,那时150岁的人赛过现今50岁的人,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外貌漂亮。因为这种特制的“冷房”在夜里可以完全地将人的体温降低15℃左右,随着体温的下降可以促使所有的体内运动减缓,以至接近于静止状态,就像乌龟进入冬眠的状态。到了天亮时,“冷房”又会自动升温,使人的体温恢复正常。
  
  (摘自《解读生命之谜》,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版,定价:20.00元。社址:乌鲁木齐市解放南路348号,邮编:830001)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