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他们仨:怎一个“私”字了得

2003-11-10 00:00:00 来源:书摘 黄集伟 我有话说

068 《我们仨》成为畅销书不在我的预料之外。尽管钱锺书先生仙逝经年,尽管电视剧《围城》已无力堂而皇之占据“黄金档”火辣热播,但“钱锺书”三个字毕竟早已成为“品牌”……至此,“写什么”已不重要,只要“写”就好。
  
  069 于是,《我们仨》一书在成为一部梦幻般的“怀人大书”还是一部“隐私大书”,其内容一概属于“首次暴光”范围:“一九二五年七月,锺书不足二十五岁,我二十四岁略欠几天,我们结了婚同到英国牛津求学”(P68);“锺书在牛津上学期间,只穿过一次礼服。因为要到圣乔治大学赴宴。主人是C.D.Le Gros Clark。他一九三五年曾出版《苏东坡赋》一小册,请锺书写了序文”(P74);“我们一同生活的日子,除了在大家庭里,除了家有女佣照管一日三餐的时期,除了锺书有病的时候,这一顿早饭总是锺书做给我吃”(P78)……如上种种,老人杨绛如果不写,或不写得如此细若游丝,那么,关于他们夫妇的一切均将成为永恒空洞?
  
  070 所以,我的意思是说,《我们仨》一本书在大众阅读实际情形中,已衍化为N本书?它是另外一本“小说‘围城’的脚注”,也是一本“文革细节史”;他是一本“钱锺书晚年生活实录”,也是一本“钱杨夫妇心境写真”,甚至已有专家学者在根据书中展现的人物样貌去揣度《围城》男女与钱锺书个人历史、生活原型人物间的关系……这就是说,《我们仨》几乎已成为一个有史以来有关钱锺书私人生活最全面、最丰富、最权威的一次“新闻发布会”。
  
  071 面对如此,专家或研究者的态度或感受我倾向于忽略。我的理由是:就算是世界上永远没有《我们仨》这样一本书,他们也自会在钱氏诸多赫然巨著的字里行间梳理出钱氏为人的生平、秉性、格调、缺失的诸多蛛丝马迹,而对大众则完全相反。在《我们仨》“发布”之前,一切混沌,一切杳然。
  
  072 在《我们仨》一书中,忆及钱锺书与胡乔木先生的交往,杨绛先生说:“我们读书,总是从一个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用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书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作绳子使用”……如此感喟其实刚好适用于钱杨伉俪流行声名与私隐岁月向来已久的反差:在《围城》、《管锥编》、《堂吉诃德》乃至于《写在人生边上》语境中的钱杨,自然是我们读过并远未读懂的一部博大之书,而《我们仨》则让我们看见了原本只在私下里猜测的诸多侧面:一根绳子。一根脆弱的绳子……那是更斑斓的人性?更混淆的人生?
  
  《我们仨》(回忆录)/ 杨绛著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2003
  073 一九九八年我第一次读欧阳应霁四格漫画书《我的天》时,对他留有三个印象:叛逆者、哲学家、暴走族。这三个印象来自《我的天》中无数抽象、庸常故事,无数真切伤感以及面对水泥丛林时的无数复杂感受。在《我的天》中,有一组名为“别人”的四格故事。五年过去,那个故事的画面我全忘了,可其文字仍旧记忆犹新:1/早上起来又穿上了别人的鞋;2/总是打上了别人的领带就上班了;3/办公室里总是接了别人要接的电话;4/下班后拿了别人的锁钥回到别人的家……
  
  074 三个印象中,“叛逆者”所谓,其实是“无言”、“无奈”的一个勉强说法;“哲学家”所谓,其实是说欧阳属于较少看见的那种“城市哲学”的潜心者;而所谓“暴走族”,则是就其心态而非形体所谓。于是,五年后,再次读到他的《回家真好》、《设计私生活》两种图文书,私下依旧希望印证那三个粗疏印象:五年,那颗不安分的心已走到多远?
  
  075 其实,粗疏地看,《回家真好》与《设计私生活》两书既风马牛不相及,又互为照应沆瀣一气。我的意思是说,无论“回家真好”中对各路家居设计爱好的“独家专访”,还是“设计私生活”中对一己五花八门乱七八糟时尚用品、藏品的“展览性回忆”,其实都在将那个从来隐匿的“私”公然放到光线强烈的大众视野中展示……这好吗?或者,这不好吗?
  
  076 《回家真好》中收入欧阳对十八个朋友家居场景的“实况直播”。其中香港六家,台北六家,北京、上海各三家。这是一种从未被正式提及的私密性场景:从客厅,到卧室,从门厅,到过道,从卫生间墙壁上剥落的一片油漆,到厨房案几上夕阳西下时四处弥散的橘色光影?作者欧阳甚至不厌其烦地为十八处家居手绘供出清晰工整的平面图……于是,阅读本书,与亲临其境走进了十八个私人空间已无区别。那十八个私人空间固然不直接就是灵魂、心情、躯体或目光,但正是它们承载那一切。至于更大的隐私,则需要读者就此起步,考验着更忙碌更嚣张更大胆的想像。
  
  077 而《设计私生活》中所公然“展览”的,则是作者本人身上身下腕上足下家居行走诸多劳什子:球鞋、洗得发白带帆布袋的老式军用水壶、腕表、刚刚开启的铁听乳胶漆、信笺、堆满整整一个箱底的机票票根儿、铁皮玩具、淡粉色的折叠纸灯笼、剪报、已经用坏了五个的第六只德国百灵牌闹钟、绒布玩偶、四角卷边儿的旅游指南小册子以及不锈钢茶匙、纸质四角带金属包角储物盒、已购买十余年可仍没舍得上身的哮天犬红色T恤等……对此,我的感慨是,当这一切物质的细节被“全家福”般聚拢到一起之后,城市的肌理以及它们与我们性情、心情的百般纠缠便开始浮现而出。否则的话,什么是日子?什么是心情?什么是城市和它瞬息万变既便捷也冷酷既细腻也粗犷的面孔?
  
  078 至此,我再次想到欧阳在《我的天》中讲过的那个主题为“别人”的四格故事。我想说,其实,五年后,欧阳应霁以这样两本“私”到极端的图文书,已将过去自己频生“地狱”之慨的“别人”充实为一个又一个无限细腻、丰润、真切、优雅的他者……固然,在“他者即地狱”的语境中,容格所谓“一个人感觉合适的鞋会夹痛另一个人的脚”,但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可能也被应霁发掘而出:夹痛一个人脚趾的鞋子在另一个人的感受中说不定无限温暖。
  
  《回家真好》、《设计私生活》(随笔集)/ 欧阳应霁著 / 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 2003
  
  079 如不出更大意外,端坐今年引进版非文学类畅销书第一把交椅的,当是希拉里撰著的《亲历历史》一书。尽管近年来名人传记一直是大众阅读历久不衰的热点,但能风魔成如此模样者,依旧不多,仅仅是因为它是“希拉里”所著?怎么会?
  
  080 我不否认,在环球共热名人消费狂潮中,能像“希拉里”一样老少咸宜横竖通吃的“绩优股”的确不多。歌星影星房模车模富翁富婆名人之后名媛嫡亲,尽管不过百姓大众人群中的“一小撮”,而其中真可与“希拉里”抗衡者少之又少。如你所知,一旦将如上人等与“前总统夫人”放在一个平台,其间落差,不言自明。
  
  081 如你所知,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甚至不是“总统”二字在发生作用,而是“克林顿总统”五个字在酵生超乎寻常的阅读期待。于是,六月初该书在全球上市,仅第一天,美国本土便已售出20万册。随之而来的,便是猜测、质疑、诘问、考证之类漫天“花絮”:首版开印果真100万册?未开印前,预付版税果真800万美金?书中希拉里果真有惊人猛料揭露?……不管如是喧嚣有无结论,结果是,一个退休政客夫人仅以一本处女作,便将出版、阅读、财富、时尚、流行、娱乐、政坛诸界瞬间划进自己的影响力范围。相比而言,其他明星的各类绯闻花絮,一律太“轻”。
  
  082 于是,某报在报道《亲历历史》一书繁多花絮时用到的一个标题说:“上帝也不知道这个女人有多强”……这个表面上在夸奖、在赞美、在歌颂、几近阿谀无度、长达十三个字的标题,里面裹挟的,全是妒意而外,其实有意无意之间,忽略了该书全球共读、举世瞻仰的真正原因。
  
  083 四岁的时候,希拉里一家还生活在芝加哥。她们家的邻居里一个名叫苏西的小女孩仗着自己哥哥弟弟人口众多,经常欺负希拉里。为此,希拉里经常哭着跑回家。希拉里的母亲发现,每有挫折,希拉里要么回避,要么逃避。于是,有一天,当希拉里再次哭着跑回家时,母亲将她拦在门外:“你给我再到外面去!如果她打你,你为什么不还手?我们家不是一个藏胆小鬼的地方!”
  
  084 《亲历历史》一书中这个让我感慨丛生的例子我估计全无资格成为该书热卖的原因。倒是《今日美国》的一个评论虽则抽象到家,可它至少说到了该书轰动效应的若干关键。那评语将《亲历历史》一书的出版与热销售定义为“2003年最大的文学和政治事件之一”……“文学”,并且“政治”,说得好。
  
  085 这样,也就可以理解为何新书上市前,该书推广文案主题反复渲染该书中文版翻译的“忠诚度”。不仅“从希拉里的中学时代写起,以白宫八年生活为中心,广泛涉及世纪之交诸多重大国际国内政治事件的背景”,而且政界、业界人士认定该书“惊人地袒露”;不仅“150幅照片中的许多是首次露面,读者终于可以进入作者严密防守的情感世界”,而且,“该书中译本必定保留原作99.9%的内容”……
  
  086 于是,在最大半径的读者阅读期待中,“希拉里”这个符号不是作为一个“胜利者”而是作为一个被同情、被惋惜、被关心、被呵护的弱势符号,并因此引发大众阅读的无限期待。这说到底,还是那个“私”字在发电。同时,也正是这个“私”,在一个假定的“暴露真相”应允中完成了一次万众阅读的预演……
  
  087 我知道,这未必是希拉里本人的初衷。但无论希拉里本人怎么想,在大众嚣张的窥视热情大浪中,她本人的故事与其夫君克林顿的故事已莫辨雌雄。这是因为“一九九八绯闻年”给人印象过于强烈?还是因为人性窥私之欲亘古难移万劫不复?
  
  《亲历历史:希拉里回忆录》(回忆录)/希拉里著/译林出版社2003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