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北京小事

2003-12-10 15:59:00 来源:书摘 丁聪 漫画 龚之方 撰文 我有话说

新疆餐厅

  
  北京的热闹地带东四牌楼,有一家青海餐厅,专售青海菜,有几种羊肉的吃法(最有名的如手抓羊肉)别有风味,倘没有到过青海的,恐怕见都不曾见过。出西直门,又有一家新疆餐厅,专售新疆菜,如果是维吾尔族客人,还可以按照民族习惯宴客。新疆餐厅的招待员,有好多位是维吾尔族姑娘,她们很熟悉自己民族的传统习惯。这是北京几百家餐馆中具有我国西北地方特色的两家餐厅。
  
  就因为新疆餐厅名气大,有一天却招来了一批“特殊客人”。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正在排练一个话剧叫《远方青年》,剧中地点在新疆,要接触到不少维吾尔族的生活习惯,主要有一场戏要表演维吾尔族请客人吃馕饼和马肠子的戏。演员们没有一个是维吾尔族,虽已向人学到了一些,大致有些明了,但还不敢拿到舞台上去,怕闹笑话。他们本来想再去中央民族学院请教几个维吾尔族学生的,后来忽然想到,何不到新疆餐厅去做一次客人,边吃边学,实地体验。于是择定了一个日子,《远方青年》全组演员在新疆餐厅大吃其“抓饭”。
  
  这不是普通的上馆子吃饭,没有老师,还吃不成这顿“抓饭”。新疆餐厅服务员中的三位维吾尔族姑娘都成了“演员”,为他们表演如何吃“抓饭”,其中一位权充主人,另两位杂坐在他们中间,作为客人。因为按照维族习惯,进茶、送饭、分馕饼,都是主人做的事,有一套礼节,差一点儿就要成笑柄;客人也难做,先在地毯上跪下,有一定的姿势,用手抓饭,也不是很随便。这天,三位维吾尔族老师的确很辛苦,演员们上这一课也费了大劲。再说维吾尔族妇女们在宴会上相见,都要行维族礼,女演员们还要学会行礼,很不简单。
  
  临走时,“青艺”一个演员洗完手后,把手随便一甩,意思是甩掉一点手上的水,然后取巾擦干。这个动作适巧给新疆餐厅的一位维吾尔族老厨师看见,马上将那个演员的手拉住,告诉他:“主人见客人甩手都要生气,认为大不敬,不可有这动作。”
  
  大家听了都为之一怔,齐说:“幸亏老厨师细心,不然在舞台上又难免是个笑话了。”
  
  1963年12月23日
  
  
看“卖肉”

  
  今年北京市上宰猪的数量骤增一倍,每一个菜市场的鲜肉摊上到货踊跃。我一连去了三个菜市场,鲜肉摊上“风景”甚好,颇吸引人。
  
  朝内菜市场早市极旺,买肉的顾客多;但摊上的售货员手快眼快,技法高明,一刀下去,八九不离十,应付一个顾客,一般都用不到一二分钟。他们这一行有一个特技叫“一刀准”,我看到过不少售货员都足够取得这个荣衔。我曾经因为好奇问过他们,他们透露了一个秘密:原来售货员学技术都掌握一个原则——许少不许多。如买一斤的,一刀切上九两七八钱,补上些碎肉,一忽儿就解决。最怕是切多了,那得一次一次地来回批,很费时间。如果真能做到每次短上几钱肉,再努力一下,就离“一刀准”不远了。
  
  东单菜市场的肉摊上,肉是分类的,后腿、排骨、头肉、夹心、蹄▲、肋条、白膘各式俱全,凭顾客挑买,价格因分类而有些高低,标明极详。这在他们内行叫“买手指肉”:意思是售货员跟着顾客的手指下刀,顾客的手指,指到哪里,售货员就在那里下刀。这是较高的服务标准,顾客最为满意。
  
  在天桥菜市场看到另一种情况:售货员通常先问一下顾客:“您买肉准备怎么吃?”等顾客回答了怎么吃,他才根据吃法建议顾客买什么部分的肉。这种服务又高了一级,比较细致,更必须懂得烹饪的知识,讲得有道理,才对人有帮助。售货员做起这一类工作,既要不怕麻烦,又要问得清、解决得快,那只有富有经验的售货员才能胜任。
  
  买肉是件生活小事,但“卖肉的”却大有学问。我是粗心人,这回在三个菜市场看“卖肉”,却开了眼界了。
  
   1964年1月1日
  
  
烤鸭上门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喜欢吃北京的烤鸭?回国观光的侨胞和外国贵宾们,一到北京,总是首先要尝尝北京烤鸭的味道。这首先因为北京鸭特别肥嫩,不是其他鸭种可比;再加上传统的“炉烤”手艺,像北京全聚德的老师傅们都是精湛非凡,使发脆的鸭皮、肥嫩的鸭肉和清香的鸭骨头,三者都成异味,这就成了颇有特色的中国名菜。
  
  北京鸭是一种生长快、成熟早的水禽。小鸭子初生体重只一两重,都是黄色的,十天后变白色,经过饲养、填喂,一般到八十天就可以出售了。如果能长到六个月,体重可达六七斤。它在体重三斤以上的所谓“中雏期”,发育最快。北京的养鸭专家大多在中雏期采取填喂法,就是用富于营养的“剂子”(约长五六厘米、粗一厘米半)往鸭子食道里填塞,连填半个月,鸭子便迅速地肥起来。如果没有这样的肥鸭,即使“炉烤”的本领了不起,也是无济于事的;反过来,好品种的鸭子没有高明的“炉烤”技术,也同样达不到高水平。据说,有的外国人吃中国烤鸭是作为冷菜的,这当然失去了“炉烤”的作用和特色了。“炉烤”可以使鸭皮发脆,但是发脆只保持在下炉以后的极短时间以内,所以烤鸭都是现烤现吃。老师傅从鸭身上第一道用刀批下来的就是发脆的鸭皮,这是吃“烤鸭”的不二法门,离开这个,那就何必一定要吃北京的烤鸭呢!
  
  北京以烤鸭出名的全聚德,目前有一个总店和两个分店同时在营业,又接受顾客电话订鸭并送鸭上门。有人要问:既然吃“烤鸭”要吃它在高热情况下发脆的鸭皮,“送鸭上门”不是将变为和某些外国人相同的吃冷菜了吗?就是这个缘故,全聚德设计了一个保暖的铝皮箱子,鸭子下炉以后立即装入保暖箱,由擅长用刀批肉的教师傅亲自随去,到了顾客家里打开保暖箱来,这鸭子的高热程度和下炉时所差无几,鸭皮发脆可保无虞。
  
  全聚德送鸭上门,现在已成为这一家老店颇为兴旺的外卖生意了。
  
   1963年5月31日
  
  
加油站

  
  北京街上用篱笆围起一大片空地,脚手架高高搭起,伸着巨臂的起重机轰隆隆地响着,无论东城西城都又有新建筑物在施工。这十年多来,大建筑物落成得多了,这已不成为引人注目的事,倒是几条街上不断地盖建“加油站”,每处都引来不少路人在看热闹。
  
  从去年下半年起,北京街上的“加油站”确已陆续建了不少。我从家里出来到东单,乘无轨电车,不过七站路程,在这一段距离中就建起了三个加油站。离我家较近的一个加油站,是东郊进入城区的头一个站,当它在挖地窖的时候,就有人去问建筑工人将盖造什么大楼;当人们知道这不是盖楼而是建加油站后,每天总是聚着好多人在看,还希望从建筑工人那里打听到一些石油新闻。就拿我来说,我每次在附近电车站等车,总是先去加油站工地看看工程的进度,后来看见一个庞大的储油箱已经安稳地埋在地下,心里就不知道从哪里来了一阵喜欢。
  
  城市长大的人,对加油站是很熟悉的。你试着问问三四十岁年纪的城市居民,谁都能够背诵出一系列的外国名字:美孚、德士古、亚细亚……用这些外国字做成五颜六色的霓虹灯,照红晚上的天空,连年累月,给人的印象不易磨减。我们这个国家的人民确是没有不知“洋油”这个大名的,别说在城市里,无人不识美孚、德士古,连偏僻的乡下,晚上点一盏灯,这一两二两煤油,也是从外国进口的。现在,不是加油站这个建筑有什么特别好看的地方,人们踊跃地走到加油站的工地上去,是因为他们都早已知道,不久将用皮带管从地下储油器吸取出来的汽油不是“洋油”,而是国产石油。人们正为着我国石油可以自给而且增加了对外国出口这样的大喜讯,大大高兴;常见到一个又一个加油站在街上出现的时候,有一点儿“情不自禁”,那也是可以理解的吧。
  
   1964年4月27日
  
  (摘自《北京小事》,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年4月版,定价:39.00元。社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和平西路新文里8号,邮编:050071)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