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视觉音乐

2004-01-10 10:06:00 来源:书摘 王小峰 我有话说

但凡反映当今流行音乐的电影,都有一个固定模式,就是要暴露一下唱片业的黑暗面,比如成员之间的明争暗斗,商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对付听众的欺骗花招……这倒不是导演们没有新意,事实

上唱片业的龌龊尽人皆知,也只有这样才能把观众吸引住。

最近的一部电影《猫女乐队》又是这种模式的翻版,不过这部电影以更夸张荒诞手法来讽刺当今的唱片业,甚至,你可以联想到“接招”和“辣妹”当年的故事。其实这类影片大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人们,要重视音乐。

文艺作品里宣扬的往往是现实中没有的,让人们有种慰藉罢了,就像当年小说《新星》为什么受欢迎一样。现在的问题是,人们不重视音乐吗?现在的唱片里没有音乐了吗?在《猫女乐队》里有一句台词:“我觉得他们的唱片里充斥着垃圾。”于是说这个话的人被唱片公司经理人偷偷“干掉”了。

人们确实已经走进了不重视音乐的时代了。

如果有人问你:“最近在看什么音乐?”连小学生都会马上指出这么说用错了动词,并且认真地说:“音乐怎么可以看呢?”

音乐的确可以看了。

前两年,日本开始流行一种叫做“视觉系”的东西,一个朋友打电话问我,让我谈谈对视觉系的看法,我半天没明白。后来朋友解释了一番,我才似懂非懂地说:“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讲究说学逗唱。”我一直以为这个朋友在和我开玩笑,后来看到中国真的有了视觉系,才知道“这世界变化快”。

我一直很不理解日本虐恋文化,视觉系也只有日本人才能把它发扬光大。70年代,英美一些摇滚歌星为突出舞台表演效果,演出时浓妆艳抹,有人管他们叫“华丽摇滚”。但无论怎么打扮,铅饰背后仍然要靠音乐来征服听众。而日本视觉系则完全相反,当他们不知道怎么去作音乐时,就只有靠不人不妖的效果来吸引人,并且,这种变态被他们发挥到极致。当那些哈日族被这种变态音乐折腾得五迷三道的时候,我才真正发现,音乐被错位了,被侮辱了。

MTV的出现,把人们从听觉时代带入了视觉时代。最初,谁也不会想到,MTV只是为那些唱片商做唱片宣传,音乐录影带只是音乐的附属品,但20年过后,唱片商发现,音乐做得好,不如音乐广告做得好。唱片商也与时俱进,做到让音乐视觉化。但是对音乐自身来说,从听觉时代到视觉时代的变迁,音乐逐渐依附在其他东西上,这才是音乐的悲哀。

电视时代的可怕就在于它让人们逐渐失去思维能力,切掉想像的翅膀,使人们对一切判断都基于形象上。一首歌曲只有配上画面才能被接受,否则就无法欣赏,这是人对音乐审美的倒退。

最近流行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又是一个鲜活例证。这首歌写于1995年,当时作者找过几家唱片公司,但都被拒之门外。几年后,有人用Flash动画方式,才得以通过网络流行开来,这张唱片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版。雪村在接受我采访时说:“我要感谢互联网。”但他同时对自己作品长期无法得到认同而耿耿于怀。一首歌被形象化,并且通过网络无厘头文化标准验证之后,才会流行。那么,在此之前,人们都干什么去了?

有人会说,音乐这种艺术形式比较抽象,有时通过形象化表现有助于人们对音乐的理解。我曾经看过《第一钢琴协奏曲》配上奔腾的河流和雄伟的高山画面,确实可以更深刻感受到这首作品的恢宏气势,但这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任何一种形象化的表述都无法代替音乐本身。崔健当年不接受记者采访,原因在于他怕文字对摇滚误读。同样,影像也会对音乐误读,有些日本视觉系音乐简直难听至极,但因为它把观众注意力从听觉转移到视觉上,才大行其道,并且已流窜到中国。所以,问题在于,形象化对音乐的辅助早已喧宾夺主,音乐在形象面前反倒成了辅助手段。视觉先行就让人们更不重视音乐了,而人们似乎也认可了把道具成为主角这一事实,音乐怎么样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形象。像莫文蔚这样的嗓子满大街都是,但是她红了,因为她有一个招人喜爱的形象,有了形象,其他都变得不重要。有人不喜欢塞琳・迪翁和玛丽亚・凯里,但至少她们还有一个响亮的嗓子。再比如王菲,从北京到了香港这个“远郊区县”后,反倒成了村姑,在试图改变自己村姑形象失败后,她干脆移花接木,把比耶克、CocteauTwins、“小红莓”(TheCranberries)称号化的东西移植到自己身上,于是她焕然一新,成了另类、前卫的标志。这时,香港的同类反倒成了村姑。同时,她极力让自己遁入另一种虚无,以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所以,王菲的“视觉系”成功了。

音乐在这种游戏面前几乎成了一种摆设,人们的耳朵在被一次次强暴之后视觉上感到了舒服,似乎也没觉得失去了什么。

电视时代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方式,于是就有了读书进入读图时代,读图时代是人思维变得懒惰的最好注脚。同样,音乐也进入读图时代、读像时代,谁还去在乎一个歌手嗓音的表现力,谁还在乎音乐是否动情,人们更在乎这个人本身――他们的花边新闻比他们的职业更重要……传媒同样在为人们打造另一种视觉系――一种可以让你想入非非的视觉系。

上中学时,一位音乐学院的教授对我说:“音乐是在用时间流逝的方式告诉你什么是美。”如今的音乐,在它流逝的时候告诉了我们什么?

(摘自《不是我点的火》,作家出版社2003年2月版,定价:22.00元。社址:北京南展馆南里10号,邮编:100026)?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