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医疗事故:生命上空的阴影

2004-02-10 17:57:00 来源:书摘 龚静  我有话说

医疗事故当然是大量的临床医疗工作中的偶然,然而,这些偶然的结果却又是令人痛苦和悲伤的。当然,无论于医院还是于患者,谁都不希望、也没料到会发生,然

而,面对一个医院一年内总有十多次医疗纠纷(其中有的构成了医疗事故)这样的几率,想到这样的数字之下的生命的挣扎,不禁会问:它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怎样防患于未然?如何全面冷静审慎地来看待这个关乎人的生命的话题?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和思考一些什么?

于是,我采访了包括医务人员、病人、患者家属和医学伦理教授在内的人士,也接触到了一些资料,渐渐地关于医疗事故的种种在脑子里形成了一个集合。我发现,这不仅是一个医疗技术上的问题,而且关乎了社会的、医德的、人性的以及技术的进步等等。而在采访中常常会碰到相熟的朋友说及此事时的欲说还休、蜻蜓点水的神态,使我觉得尽可能客观清晰地对它拍张X光片的必要,因为,生命的鲜活和黯然有时仅一纸之隔。

医生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它不同于售货员、工人、公司职员等其他社会职业,它所面对的对象是人体,而人的生命是无价的,因此,医德与其他职业道德的不同之处,在于利益关系的直接性,它关系到生命的安危,家庭的幸福乃至社会的安定。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应该格外地认真敬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来不得半点的马虎。然而,很多医疗责任事故的构成其根源恰恰在于工作上的疏忽,漫不经心甚至非常不负责的态度。

案例一:1995年,某医院发生一例手术开错部位的医疗事故,病人的患部在左胸第六后肋,结果,手术过程中医生手中的刀却开在了患处下面的健康肋骨,以致不得不再次手术,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在采访中,得知开错部位的案例并非少数,某专业医院也曾有过动左眼手术却着刀右眼的事情。

案例二:1994年,某医院有一个患先天性心脏病法乐氏综合征的4岁小病人,手术后已经度过了难关,突然家属发现病孩没有小便,赶忙叫护士,护士说:“不要紧的。”让家属喊医生,医生也未仔细观察,随口说:“不要紧的。”都是漫不经心的“不要紧”,然而,结果却是由于观察不及时,导致病孩心悸致死。才4岁的孩子啊!如果当时医生和护士多重视一些,注意观察一下,也许还来得及的。只是,说“如果”已是后来的事了。

曾采访过一位从事妇产科临床及研究30多年的老医生。她说:“那时候我们看病就像梳头一样,左一遍右一遍,仔仔细细理一遍才算行;非常认真的,不能马虎的,假使手术中出了什么问题,总要反反复复想,反复检讨自己。”她说起一件事,有位产妇因羊水栓塞而死,病人家属吵到院部,而一般认为羊水栓塞也是产科中无法避免的突发事件,不构成医疗差错或事故的。“那就没有办法避免了?”我问。老医生凭自己多年的经验认为只要多加注意,或许也可免于意外。当待产妇被注射了催产素后,严加注意留心产妇的身体反应,而决不能隔一段时间再去观察,这样未及发生羊水栓塞已采取措施了。她遗憾地叹口气,类似粗枝大叶引发的事情不少,作为医生,她实在不愿多说。

据统计,在医疗事故中,责任性事故的比例是70%~80%,缘于医生这项工作的特殊性,真是一点也马虎不得呵,“神圣”这一现今人们似乎陌生的字眼在此依然熠熠。也许,有时候的的确是两难的,医生面对病人需要半点不出差错,拥有一种全心投入甘于奉献的神圣的精神,而医生本身又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并非人人都有高尚的精神境界,而生活于社会中的人又总会或多或少受到社会种种影响的渗透,也有着种种人性的弱点。于是,一点在其他地方或是小疵的拖延冷淡和随意,在此便会酿成大祸。也许,在这个意义上,医务工作亦是一种需要燃烧自己的蜡炬工程,从中支撑着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兢兢业业的踏实和诚挚,“白衣天使”的崇高和圣洁中承载着生命的重量,生命的曙光也便是在他们手中得以再现。也许,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人们对医生的期望是100%的,而非神仙的医生则不能保证100%。因为医学的发展还很有限,而人体的奥秘又远未尽为人所知,只是,本该承当的责任、工作态度该是100%的。其实,不止于医务工作者,工作精神是我们每个人专心从事一项工作并使之至善至美的灵魂。

责任性事故主要源于我们个人还是可以避免的,而技术事故的发生,却并非如此清清爽爽泾渭分明,里面有着各种各样的因素。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不断运用于医学技术,现代医学技术突飞猛进,各种医疗仪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先进,CT、核磁共振,比之更高级的技术手段也已出现。但技术犹如双刃刀,有其两重性,它既可以帮助挽救生命,给人带来美好的明天,又可能引发一些副作用和并发症,因为技术手段的先进随之而来的也会产生一些医源性的损害,从而危及病人。特别在外科领域内采用的一些诸如胃境、三腔管、内窥镜、腹腔镜等诊疗器械,对病人的器官有一定的损伤,使用不慎乃至错误的话,黑色之神瞬间降临。这并非危言耸听,朋友的朋友曾告诉我她亲历的一件事。

她本人是一家单位的厂医,她的母亲于1995年10月因食道静脉曲张出血急症住院(在这之前的1994年曾在某医院做过血管断流手术),医院值夜班的主治医生有秩序地指挥抢救,插三腔管止血(三腔管二根管道分别通向胃、食道、静脉,各管端有一气囊,插入到位后,以各自不同的比例打进气体使气囊形成如小孩子玩的泡泡般,以此压迫出血管,达到止血的目的)。第一次的抢救,三腔管操作很成功,血止住了,她作为女儿收很欣慰,两天后进病房,三腔管还未拔掉,考虑到管子一直在体内容易使病人本已较薄的消化道粘膜发生炎症及引起高烧,再加上情况初步稳定,医生拔掉了三腔管。但就在拔掉管的下午,医生提出要去做胃镜,不料胃镜之后二三个小时,病人再一次出血,她急得不行,喊出一护士,但护士不会插三腔管,又来了一位医生,但见他打开手术包,手套都不戴,也没按常规该用消毒棉球消毒管子,没用润滑油涂抹管子以便顺利进入,就手忙脚乱地持管子插入病人体内。她是医生她懂得如何操作,这等情形看得她又气又急,她注意到显示仪器上食道气囊还没有胃里,但此时医生已开始打气,她母亲一下子抓住她的手,她感到不对劲,大喊:“赶快放气!”但医生却不知如何抽气,她母亲就这样因管道压迫血管引起窒息死亡了。她当时非常激动,想这样的业务水平怎么可以值班,她也想去和院方理论,但过后冷静下来,想想人死不能复生,即使调查下来是院方的技术事故,最后也只是赔偿的问题,母亲总归是去了。现在说起这事,她还沉浸在悲伤和激动的情绪之中,她希望这样的事情不再在其他病人身上发生。她曾不无担忧地说,当天晚上还有一位与她母亲同样病情的病人,一旦出起事来,真是不敢想。使用技术的不熟练使再好的医疗设备也无形中成了断魂刀。

业务上的不断提高,自是很多医务人员不断钻研探索的目标,也正于此,医学才会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人类才有了更多与疾病作斗争的手段。但是,也应看到某些医生疏于业务的现象亦客观存在。在采访中,有位当过医生的领导干部不无感慨地说:现在医院里业务断层相当厉害。业务出色的医生往往集中于老中一代,青年就显得青黄不接了。即使“中”的一批也有水平差异。有位相熟的高年资医生也忧虑道:“以前我们做住院医生的,平时多用于看书,多汲取业务知识,如今有的年轻人业余在办公室经常打打牌什么的,看书比较少。再说有的因为不熟悉某项治疗手段,他就干脆不做,怕出事,就等上一级的医生来做手术,这样业务水平怎么提得高呢?总不能老是靠高年资医生吧?”

在医源性损害中,又分医源性和药源性,前者通过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还是可以将之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的,而后者的表现则比较隐蔽。

看病吃药人皆尽知,而且现在一种病吃的药也越来越多,联合用药为平常事,这样,药物的正负作用其实同时于体内存在。有统计表明,用药的总数越多,产生不良反应的比例也越高。有这样一组数据,同时用4种药,不良反应为4.4%,用8种为10%,用16种则达到44%,成几何倍数递增。药源性损害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据统计,在全世界死亡人数中有三分之一是用药问题所致。因为各药物之间的生化反应并非尽为人知,一般临床上也不会去多研究其生化机制,只有待发现了问题,才会引起重视,进行研究。药源性造成死亡一般又不易察觉,除非死后作病理解剖,但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少会有患者家属同意尸检。其实,据有关专家说,已经解剖下来的结果亦非常惊人,好多人死于药物之间的反应。药物的变态反应,药物的“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作用,对人体有极大的危险。

20世纪在世界上明确记载的有12次药物性灾难,包括有曾用于治疗慢性皮肤病梅毒等的水银,银制剂用于避部消毒而导致银质沉着病;20年代,醋酸铊治头癣引起铊中毒;1922年,欧美国家发现氨基比林引起粒细胞缺乏症;20年代,曾用于治疗结核病的金盐是有毒的;1935年,一些欧美国家出现减肥药二硝基酚造成白内障;1950年,两位医生发现治疗先兆流产的孕激素导致一些女婴外阴男性化;1954年,法国用二碘二乙基锡治疗疖疮使人中毒及死亡;50年代后期,美国的降低血胆固醇的三笨乙醇使人患白内障;1961年,德国发现一种用于妊娠反应的药物“反应停”引起许多畸形婴儿;1967年,欧洲中部发现当时较为少见的肺高血压源于病人服用的一种减肥药氨苯恶唑啉;1966年至1969年,美国波士顿发现少见的少女阴道癌,溯源为患者母亲曾服用过烯雌酚。

所以,在新药层出不穷的今天,严格的临床试验,审慎地用药实在是必需的。手术性的技术医疗差错和事故还是比较容易省察的,但非手术性如药物所引发的死亡则不易察觉并令人警惕。当然,这种药源性差错需要药厂、医生、研究人员几方面共同努力,使其尽可能地降低到最低的水平。

当然,不能因为有了医源性损伤而不去发展新技术,相反,医学中的技术创新正是现代医学进步发展的标志之一。只是,新技术有从创始到成熟的过程,并有着一定的失败率,有时候不得不沉痛地看到病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有一位病人,患的是室上速预激性心脏病,通过新闻媒体看到某医院有一种电消融手术能治疗,且收效很好,便慕名而来,医生诊断后也很肯定地说没问题。病人拿着七拼八凑借来的钱入院,并进行了手术,不想电消融手术并未如其所愿地那样成功,心动过速治好了,却出现了旁道阻塞,术后病人需装起搏器。这样,病家与院方便发生了矛盾,因为术前医生并未说明此手术需装起搏器,而装了起搏器势必会影响病人将来的生活工作,原先从事的铁匠工作肯定是没法做了。病家想想背了一身债务而慕名求医,结果如此结局,实在难以接受。但电消融手术虽说是一项已做得比较成功的新手术,但又的确尚有一定的失败率,最后,院方和病家协调,以免除手术费用赔偿经济损失结束。但起搏器十年为限,十年后又将重新换装,病人的痛苦也已无法免除了。当然,医生在诊断及手术前,对此病例是很有信心的,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结果,开了刀,还要装起搏器。但是,通过这一病例,对医生将来考虑同样类型的施行电消融手术时就肯定多了一个参考案例和经验教训,以后的病人就有可能保证更大程度上的无恙,这门新技术或许会更臻完善。

又有一个例子,听一位眼科医生说,在眼科中现在有一种治疗白内障的超声乳化新技术,以往的手术晶体切口大,并且术后有散光,而超声乳化技术则对晶体操作小,切口只有2.5~3毫米,它是通过震动头将病灶晶体乳化而吸取的,但超声对角膜会有影响,医生操作时也易将后面的膜弄破,所以千万要小心。所以,这位医生说,术前一定要和病人说清楚,做手术时尽量小心,万一出了问题只好过一段时间再为病人做修补手术。当然,时间长了,掌握这门技术熟练了,病人也可少受两遍苦了。这样说来,于某个病人而言是有些残酷的,但于大多数而言便是幸运的,一个人的失去换来了众多人的拥有,从某种程度而言,医学的每一步发展中都蕴含着生命的代价。比如,在医院,对有些疑难杂症,医生常常会做一些对照组实验,看看如何用药才最好,则一部分人就可能得惠,一部分人可能就无形中担任了一种试验的角色。说出来,这很残酷,也很无奈,但又必须在理性上认知它,否则,便没有人去研究创造新的技术,医学也就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最终受到影响的依然是人类生命的康健。

在技术性医疗事故的致因中,除了技术上的不到位,新技术的失败率、误诊、术前诊断不准、用错药、注射不当等等都是诱因,误诊误30%的高比例更是一个隐性杀手,直接导致了医疗差错和事故的发生。

一个亲戚听说我在写这篇文章,向我提供了两件他刻骨铭心的事件,因为病人就是他的父母。

1963年的一天,他的父亲突感左胸部不适,疼痛不已,上午10点多急送上海某人民医院。看病的是一个年轻的实习医生,当他从家属口中得知病人曾有高血压史及有心脏扩大症,实际测得血压并不高,而血色素又低的情况下,就断定是心肌梗塞,于是给病人打麻黄素。麻黄素是收缩血管的,病人更感剧痛,同时医生为了提高病人的血压,给病人连续输血4次,共800毫升,但情况还是未见好转,为了止痛甚至给病人打了吗啡,直到第二天早晨,一个老医生来查病房时,发现病人呈现严重的缺血症状,当这位老医生了解了症状后,让护士拿来一个针筒,刺入病人的腹部,顿时针筒注满了血,原来并非心脏的问题,而是内脏出血!第二天中午12点左右,病人去世了。这位老医生在死亡原因上写的是“急性胰腺炎出血致死”。

他母亲的病情是这样的:在她69岁那年,发现左面淋巴出现一个肿块,也送到这家人民医院门诊。门诊医生很随意地为她做了取样手术,切片后告诉家属是恶性肿瘤,并断定是转移性的,由肺部转移而来,已属晚期,没有多少时间可活了。家属赶忙给她检查了肺部;医生一看报告即告之,这个肿瘤是原发性的,属于早期,完全可以治疗,于是进行发疗。一段时间以后,这个肿瘤完全消退了下去,病人又活了20多年,直到90岁以后才因其他疾病而去世。

误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医学理论、临床经验、责任感等因素外,医生的思维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也关系着诊断的正确与否,主观臆断和过分依赖仪器,而忽视了触诊、听诊等常规检查手段和对病程进展的观察。值得深思的是,过去一些疑难病症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确诊率明显提高,如肝癌、门静脉高压、布卡氏综合症等,而阑尾炎、肠梗阻、肝脓肿等常见多发病的误诊率却在上升,其中直肠癌的误诊率达到40%~60%的惊人速度。减少误诊率,也就一定程度上将有可能形成差错和事故的第一道关卡守住了。其他如术前谈话、手术室管理、医院管理等都是一道道软关卡,接错氧气、氮气的事故究其根本还是在于管理的混乱;术前谈话若不充分,一旦发生意外也便敢不易得到病家的理解。所以,治病实在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哪一道关卡出了哪怕一点点的纰漏,整项工程就亮起了红灯,后果不堪设想。

医疗纠纷一旦发生,如何处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究竟是医疗差错还是医疗事故?责任性事故还是技术性事故?或者并不构成医疗事故,属于正常的手术并发症所致?

采访了一位专事于此的医务干部,他说一般当有病家对病人死因或病情提出疑义时,首先要充分安抚病家,面对情绪激动的病家要充分理解,然后医院再根据病历、手术过程等作详细认真的调查,还要请有关单位协助做尸体解剖确认死因,然后医院技术事故鉴定小组再作出处理意见,一般在医院内解决的比较多。如有疑问,病家和医院都可向当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申请鉴定,由卫生行政部门处理。说起处理医疗事故,这位先生叹言:我国这方面的法制法规还不健全,碰到实际情况常感无法可依。另外,目前《医生法》、《护士法》尚未出台,有关其权益和义务的法律依据也就无法保证。现在我国处理各种医疗纠纷的依据,只有国务院1987年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因此他感到做这项工作很为难,一边是病人一边是医院,常常觉得像三夹板一样,只希望这方面的法制法规尽早出台。听认识他的朋友说,因为做了这项左右为难的工作,人的性格也有点变了,比以前沉默寡言多了。他自己也说真想重新去当医生。

(摘自《倾听生命》,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9月版,定价:10.00元。社址: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邮编:200062)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