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有灵性讲感情的动物

2004-02-10 12:28:00 来源:书摘 吴仲华 我有话说

露露和巧巧

我妹妹家居成都,自小就很怕狗,从不与狗打交道。可现在她和妹夫老两口,成了养宠物犬的一族。说起他们的宝贝狗儿露露和巧巧,两人总是满怀着

感动和爱意,说不尽狗的聪明与趣事。她俩退休后一直没有完全离开终生从事的艺术工作,生活很充实,家庭幸福美满,并不缺少什么,而与狗的亲密接触,他们所得到的又是另一种有滋有味的生活体念。

露露是他俩的前任宠物狗。这狗不幸被人偷走,着实使他们难过得正如他们所说“好像空气都凝固了”、“家里突然少了生气”。为了弥补这短缺的空间,他们打算再物色一只小狗。恰在此时,一位朋友送来了巧巧。他们为这雪白可爱的小狗取名巧巧,名副其实,真是太巧合了。

千言万语也说不尽的露露和巧巧,一条主线便是人狗之间的感情沟通。妹妹说,狗竟会懂得他们对它说的每一句话,还会察言观色知道他们想的是什么--这都是从狗的敏捷反应的动作和表情中看出来的。

露露性格好动好奇,喜欢跟他们上街。当然多数情况不可能带上它。但只要你跟它说清楚,出动去上班或买菜、办事等原因,它就乖乖地不吵不闹,蹲在家里。如告诉它今天可以带它出去了,它就欣喜若狂。叫它“赶快去把尿屙干净”,它就急忙跑到小便处(它知道大小便应解在不同地方的规矩)。有时他们刚想到要带它出去,还没向它说,它就从你脸上的表情中观察到了,马上显出兴奋雀跃的样子,妹妹说,真奇怪,这小东西,比人的感觉还灵!

巧巧就更奇妙了。据说它的生物钟特灵。每天早上它都会按你头天晚上交待的时间(7点半、8点或9点),准时来叫醒你,误差不过二三分钟。如时间不到,它先进屋来不出声。到时间了,它就会两脚趴在床沿上,打两个喷嚏,如不理它,就吠起来了。如再不理,它就拉被子、拖衣服,直到把你弄起来。妹妹感叹地说:它们除了不会讲人话,什么都懂啊!

这个情节使我联想起动物行为研究的先驱者劳伦兹经历的一段趣事。他的一只叫Stasie的母狗,有次半夜想出去“方便”,它便用了一切惯用的法人想叫醒主人为它开门,却叫不醒他。又用鼻子顶他,他半醒半睡不想动;它越顶,他的头就越往被里钻。于是,它做了平时绝不敢做的事--跳到床上把主人从被子里“掘”了出来,并把他往地上推。

这位动物行为学家在其所著《狗的世界》和《所罗门王的指环》中,也谈到狗的察言观色的本领。他认为狗的收发信息的器官比人相应的器官要强得多。人无法及时反应的许多很细致的表情和很不起眼的动作,狗都能感知。由于狗全身心地爱护主人,主人的一言一行都在它的眼里,所以它对主人的喜怒哀乐都能洞察。而它这种敏感的特殊功能,正是因为没有语言功能而促使其发展起来的。人因有了日益丰富的语言,所以视听和一切感官的功能就相应地退化了。

这说得有道理。盲人和失聪者的其他感觉功能,不是也比一般人强么?我妹妹所提的“奇怪”问题,可能这就是一个答案。

还有动物的感情问题。我妹妹和妹夫,简直是为巧巧所表现的那种执着的深情所感动了。

他们两人中如有一个半天不回家,它就半天不安地守候在门边;如果两人都出去一整天,它就整天不吃不喝。等到他们一回来,那个欢悦兴奋劲儿,好像把肚子饿都忘了。这情景又同杰克・伦敦所描述的雪虎何其相似!雪虎这只雪橇狼狗在受尽折磨几至丧生之际遇到了恩主威登・史各脱,双方建立信任与感情后,雪虎一天也离不开主人。一次史各脱出远门一个星期,留下助手照料雪虎。平时雪虎与助手也很熟悉,但它唯一钟情的主人一离去,它就好像掉了魂,无论助手如何劝慰,它就是不吃不喝。整整一个星期,虚弱得站都站不起来了,硬是等到主人回来才进食。

如此看来,天下的狗都十分钟情于它们的主人,我相信我妹妹对她家宠物狗的描述没有虚夸。而她说,那只丢失的聪明狗露露还有一绝:不仅懂得感情分层次,还会玩点花招让你不觉得在某些时候它疏远了你。很明显,它的首爱是男主人。只要他不在,它就依偎着女主人。男主人一来,它马上有了动作:先是从女主人身上跳下来,从容地向门边走走,然后才迫不及待地跳进男主人怀抱。为什么它不直接去亲热男主人而要先绕上一圈呢?妹妹说它是故意的。像人一样,为了掩饰自己的什么,先虚晃一招。

我笑妹妹过分把狗人情化了。动物不可能有人那么多“弯弯绕”。动物的一切行为,都决定于信息的直接反应。男主人平时和它接触多些,自然感情交流会更密切些。它分步骤去完成亲热男主人的动作,也许是一种下意识行为。许多动物都有下意识动作。如两只猛兽角斗多时,双方都有了停战的要求,但谁也没有先表示。在对峙中,双方或一方下意识地用爪搔搔痒,或用爪抓抓地上的石头。这些动作可以和缓紧张的气氛。露露也可能是下意识地走一圈,缓冲一下自己过分的兴奋感吧。

当人感受动物的感情时,自然而然会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之对比。妹妹来信中附寄来华西报上的一则游戏短文《狗比男人好的20条理由》,虽属逗趣戏说,却也道出了狗的灵性和可爱:“当你回到家,为你衔来拖鞋的是狗狗。”“你出远门,为你茶饭不思,天天盼你归来的是狗狗。”……看哪,满天下的养狗人都在赞说狗狗的可爱。

我妹妹说得好:你以为许多事情狗是不会懂的,它却懂了,所以觉得它可爱。这里我又不免要把人来对比一下:人本来就该懂的东西,有人就偏偏不懂。结果做出了许多违背人情人性的事,这就不仅是不可爱,而是十分可恶可恨的了。

悲怆人虎情

有什么比这段动物故事更让我遗憾的呢!简直是一种带有悲情的遗憾。

这故事来源于长白山虎背岭东北虎保护区的一位工作人员,是他山居三年后回忆山中人虎情的一段纠葛。

事情发生在他进山第一年的冬季。一天,大雪初晴,他在作例行巡察时,发现一只幼虎中了偷猎者的陷阱,后腿折断,又被钢夹死死地夹住。他小心为幼虎松了绑,抱回自己的小木屋--这里也就是保护区的监察哨,一间建在原始森林里的坚实小屋。

经过精心的护理,幼虎恢复得很快。他给它取名阿弟。他在深山里很寂寞,真把幼虎当自己亲人来对待了。阿弟虽不会说话,但它懂得什么是友好感情,它也会以驯服、亲热来回报。两“弟兄”真成了相伴相依的好朋友了。

三个月过去,阿弟长成了像模像样的英俊少年山中王,该是放虎归山的时候了。他俩同样感受离别的痛苦。第一天放出去,它围着住处转了三圈就回来,不肯再走;第二天带它进了山,可傍晚时又像逃学的孩子似的怯怯地溜回来;第三天,阿弟像是懂得再不能耍赖,非走不可了。它主动依偎在“阿哥”怀里,擦擦蹭蹭,着实亲热了一阵,然后俯伏在地,两眼深情地望着“阿哥”。之后一步一步走出去,走到门外又回过头来最后望一眼,才向虎背岭深处狂奔而去。

“阿哥”也像掉了魂似的,恍恍惚惚在山里转悠了三天,不知是想再见一下阿弟呢还是在找回自己。而他俩的再次相见,却是在一个极不寻常的境地中--确切地说,是“阿哥”遭到群狼袭击的危急时刻。

也是一个冬天。“阿哥”发现一只老狼在跟踪他。他警惕地做好防卫准备。三天之后的夜晚,从门缝里他瞧见有十三只狼对小屋形成了包围圈,指挥群狼的正是那只跟踪他的老狼。这时他知道交上厄运了,他的枪筒里只有十发子弹。他得尽量节约子弹熬到天亮。狼群终于在老狼指挥下进攻了。第一个来试探袭击小屋房门(正是防卫的薄弱点)的,是一只独眼狼。他从屋里射出的子弹打了个正着。接着狼群前仆后继,他已打出了第九发子弹,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此时老狼亲自出马了。但它只谨慎地前进了几步,忽然停下来,侧耳聆听到什么就忽闪一下带着残兵败将飞奔而去。天亮了,屋里的战士走出来,在小木屋与大森林的咽喉道上,见到了久别的“阿弟”,在“阿弟”脚下躺着老狼的尸体。好像“阿弟”早就料到“阿哥”有这场灾难,赶紧跑来救援。

三年过去,那位工作人员调离了山里的岗位,只剩下小木屋。次年开春,他忽被大山近处的动物园告知:捕获的一只老虎已绝食7天,这虎是在小木屋旁设陷阱捕获的,要他去一趟。他顿时猜想可能是“阿弟”遭的暗算。到场一看,果然是已经十分虚弱的“阿弟”躺在铁栏里。他呼唤它。“阿弟”张开眼与他的目光相遇,刹那间好像勾起美好的记忆,有些兴奋。但马上换了表情,两眼露出仇恨的凶光,再也不看他一眼。“阿哥”亲手端来食物和饮水,也拒不接受。“阿哥”知道它想重返森林,动物园也别无选择只好照办。一打开铁门,“阿弟”精神抖擞起来,面向大山迸发出一声长啸,然后静静走向深山。出门时回眸看了一下“阿哥”,目光是那么冷淡、疏远,这使“阿哥”很伤心。两“弟兄”竟是在这样一种尴尬的情况下作最后告别的。

“阿哥”心里明白,打从它与他首次相别返回森林后,它一直保持着暗中探视小木屋的习惯。他离开后仍然如此。动物的感情有时是很执著的。然而正是在这块唤起温馨之情的地方,它落入了人的陷阱。从此它同人的缘分也就断了。据说以后虎背岭连续发生虎伤人的事件。这是谁的过错呢?

动物不懂得误解这码事,天生是以直感来作价值取向的。“阿弟”当然不会知道,“阿哥”并非设陷阱的同谋人。这可悲的误解是无法弄清楚的了。但是该明白的是人。

人不同于低等动物,人有高级智慧和科学头脑,也应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即使对待动物也不该出格使用阴谋诡计,利用“阿弟”对小木屋的感情来设陷阱,这是一种愚蠢而残忍的行为。

人有人品,兽有兽品。它们很有感情,很知好歹,人不能迷信武力,强制手段有时恰会得到相反的效果。老虎以绝食来表达抗议即是一例。只有善待和注入感情,才是沟通动物与人的通途。其实,人对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比顿和棕熊

听到和读到许多人兽之间和谐共处的故事,确实很动人很有趣。但下面这个故事却使我特别激动,甚至感慨万千,经久不忘。这故事发生在加拿大。故事两主角,一个是名叫比顿的人,另一个是只野生的北美棕熊。

比顿住在一个山村里,也许是个农民或牧民吧,家里养了些家畜和鹿。有一只棕熊经常下山骚扰村民,比顿家的鹿就被它咬死或捕食过几次,比顿恨得牙痒痒的,老想要教训教训这个坏东西。有一回棕熊在“作案”时,让比顿面对面碰上了,比顿不管三七二十一,随手拿起手边的棍棒就朝棕熊扔去。也许这棕熊自知理亏,没有迎战,转身就逃跑了。

1999年深秋的一天,比顿在穿越荒山野林时,不小心跌进了偷猎者专为捕兽而设的陷阱。

比顿受伤流了血,感到很疼很冷,在黑暗的陷阱里一时什么都看不见。忽然有个什么暖乎乎的东西在舔他脸上的伤口,感到很舒服。他抬头定睛一看,他身边原来是一头熊。这下可真把他吓了个半死,而且他马上意识到,这只熊很面熟--不就是常到他家骚扰,还打过照面、动手打过的那个坏家伙吗!它一定也识出他了,动物的辨识能力是很强的。这怎么办?自己绝对处于劣势,只好听天由命,闭上眼睛坐以待毙了。

然而,好一阵不见动静,什么事儿也没发生。比顿张开眼正遇上这只熊温和的目光,它还伸出舌头在比顿手背上轻轻舔了舔,这是动物常用的友好的表示。

比顿稍感心安,但随即发生的事又使他无比惊愕。那只熊用一双肥厚的前掌轻轻将他往前推,一直逼他到壁角。然后拍拍他的肩膀,前肢从背后搭在他肩上,用力一撑,后脚抬起,全身压在他身上。比顿明白了,那熊是要把他当踏脚石爬出陷阱。但他因没有思想准备,被踏压得一个踉跄倒在地上。那熊并没发火,但当它要再尝试而比顿表示不愿意时,它露出了凶相。

毕竟人更聪明。比顿立即想出作弄熊的妙计:等到它双脚离地时,他就装出力气不济的样子,摇晃着让熊四脚朝天地跌在地上。这样反复玩了七次,这熊好像失去了信心,坐着不动了。

现在的比顿已处于主动地位。他从熊的行动得到启发,决定来个角色转换。他竭力用友好的态度让熊站在壁角,又用温情的语气说了许多话,包括“我先爬上去,一定来救你”之类,并反复用示范动作让熊懂得并乐意做他的踏脚石。

比顿终于成功了。这时他站在地面,怀着报复的心情看着陷阱中的熊,那熊显得出奇的平静。铁然,他想到了自己对熊的“承诺”,他羞愧了,人不该有如此残忍的报复性,他已经对它进行过惩罚了,而且它和他在患难中已成了搭档,应该和解才是。于是决定实现诺言,马上到近处弄到一大堆石头扔到陷阱壁角,形成一个石堆,那只熊就顺利地爬上来了。

结局是:友好地分手。而且从此比顿家再也没受到过熊的侵扰。

这故事的情节是否完全属实不得而知。但从许多动物的习性和本能来看,哪怕是猛兽,与人之间确实并没有直接的敌对关系,而且它们所具有的“审时度势”的能力并不比人差。那头棕熊与人同遭困境时所表现的友好,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它很清楚,此时需要的是同伴互助,而不是征服与被征服。

动物脑子简单,没有人那么多心眼儿,但它们有灵性。那只棕熊不可能懂人话,却能感觉出友善并产生信任。所以它会平静地等待救援,不急躁、不咆哮。还值得赞赏的是,比顿在与熊共处中,最终萌发了良知,体现了人的善良本性。这是一个完满的结局。

人与动物本属异类,却可以相互沟通,抛弃前嫌,化敌为友,那我们人类彼此间的分歧与矛盾,有什么不可协调,非得要拼个你死我活,报复个没完没了呢?

“报复”是人性中最丑恶的自私行为之一。许多社会悲剧、人间暴力皆因报复而起;国家、民族间频繁的战争、杀戮也常因彼此的报复行为而加剧,甚至不顾激发核战争的危险。这势必导致两败俱伤的“游戏”,那聪明的狗熊都不会干,难道人真有那么“傻”么?

  (摘自《阅读动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定价:14.80元。社址: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邮编:200062)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