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学与法律

2004-05-01 15:15:00 来源:书摘 朱伟一  我有话说

美国法学院招生讲究兼收并蓄,恨不能收几个刑满释放的职业杀手(很象孟尝君延揽网罗门客,鸡鸣狗盗之人也在网罗之列)。在美国学法律的时候,同学中有几位西点军校毕业的军官,他们

大概算是准职业杀手。除准职业杀手外,同学中有学文科的,也有学理、工科的。有理工科背景的学生走对了门,在法学院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学哲学的和学历史的感觉也不错。最痛苦的是学文学的,艰难地适应摧残身心健康的逻辑思维。

法律与文学是两种思维。法律多抽象思维,文学多形象思维。法律与理工科更近,都是抽象思维,“已知求解”,“因为所以”。文学讲究的是“下笔如有神”,重情节,轻逻辑。哲学也讲究抽象概念,什么“白马非马”,什么“矛盾是对立的统一”,似是而非,目的就是将普通人拒之门外。历史是对史实的罗列和解释,很像法律论述;法律的论述是用事实与法律搭积木,变化层出不穷,律师、法官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但文学决非一无是处。好处之一是可以成为迷彩服,让人不知虚实。《麦田的守望者》一书中有段话,说是谁要能够大谈“戏剧、话剧和文学等,人家就不探虚实,一时半会儿弄不清他是否真的很蠢”。诉讼如同打仗,也讲究兵不厌诈,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当然,文学作品不是化装品,而是作家凝聚人生,揭示人性。《麦田的守望者》中还有句话,“不成熟的人有个标志,是要找个理由高尚地去寻死;成熟人也有个标志,是要找个理由苟活下去”。正是!步入中年后,我们多数人何尝不是苟且偷生,多的是无奈――“柳下系舟尤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破译人性有助于法律工作。律师的工作之一就是说服,说服形形色色的人。这就需要察言观色,有时甚至是投其所好。精通法律不等于善于说服。都说法律至高无上,但法律再高也高不过人的虚荣心。贩夫走卒如此,律师、法官更是如此。

文学是沟通人际关系的管道,尤其是在跨越文化方面。比如,引用一句莎士比亚的台词,世界各地的人都心领神会,一下子拉近了距离。莎士比亚说过,“好是最好的敌人”。这句话对外国客户屡屡奏效。此话的对应的中文可以是,“凡事不能求全”、“知足常乐”或“不要弄巧成拙”。但莎士比亚受到的商业炒作更多,国际知名度也更高。而且大家都怕露怯,只要是莎士比亚说的话,听不懂也要装懂。

文学也有与法律相同之处。莎士比亚有句名言,“简洁是机智的灵魂”。文学语言离不开机智,而机智需要简洁。同样,法律也要言简意明,斩钉截铁,最忌拖泥带水。如果赘词一多,之乎者也,哼哼唧唧,法律就少了严肃性和尊严。

今天在美国,案情日益复杂,诉讼标底越来越高,诉讼书和判决书也随之加长,否则有失严肃。但句子越来越短,语言也是越来越简单--至少诉讼书是这样。

法官可以居高临下,洋洋洒洒,一挥而就,因为法官不担心没人看他们写的判决。无论句子如何冗长,意思如何颠三倒四,理论如何深奥,律师和专家学者们都会认真拜读,用心领会。但律师不敢如此潇洒,遣词造句必须慎之又慎,尽量言简意明,否则法官很可能失去耐心,将诉讼弃之一边。即便法官能够耐着性子看完,那也是一头恼火。

语言的简洁也取决于标点符号的运用。最简单的规则就是多用句号,少用逗号,最忌一逗到底。逗号一多,看起来就吃力。中国古文里的句子就很短。李煜的一曲《虞美人》是行行句号。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滥用逗号是“文革”的后遗症。试看“文革”中最脍炙人口的一句话:“首先,让我们敬祝心中最红、最红、最红的红太阳,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导师、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万寿无疆!”对人性的亵渎必然导致对法律的践踏,随之而来的也是文字上的荒诞。“文革”最大的危害就是割裂文化,摧残人性。

律师需要驾驭法律,但更需要驾驭局面。文学与把握局面并无直接关系,但至少有助于驾驭语言,有助于表达。按莎士比亚的说法,就是“语言是思想的翅膀”。而善于表达有助于驾驭局面,结交三教九流、英雄豪杰。《围城》中国立大学的高松年高校长便是位语言大师,跟军事教官闲谈,说一两个“他妈的!”教官惊喜得刮目相看,引为同道。“他妈的”今天仍然是交流感情的重要讯号。如果不以一定的频率说句“他妈的”,则不足以表现出一分潇洒、一分豪情。

现代文学少不了故事,而法律也需要讲故事。诉讼律师就是要讲述故事,向法官讲述故事,向仲裁员讲述故事。故事得自圆其说,前后连贯,主题分明。故事还必须与法律丝丝入扣。

法律讲究条理,文学注重感应。不过,日常生活中人们多是凭经验、凭直觉办事。法律诉讼中许多情况下也是靠直觉、靠机智。例如,辛普森案中,最打动陪审团的并不是法律。检察官说是拣到了凶手作案时用过的手套,审案时让辛普森当庭戴上手套,没想到手套太紧。辛普森的律师灵机一动,喊出“手套太紧,被告无罪”。陪审团最终也没有弄明白有关法律,但律师即兴发挥,创造出来的警句式的短语却潜移默化地打动了他们。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